第315章 封賞5

字數:3167   加入書籤

A+A-




    江夏營兵校尉乃是皇甫嵩長子皇甫堅壽。

    畢竟皇甫嵩要主管冀州的戰事,冀州當初乃是張角起義的老巢,黃巾作亂的情況最為嚴重,雖然在這方麵中原會有所支持,但是更多的東西恐怕還是要自己想辦法去調集,所以安排親信去地方上發展也是必然的趨勢。

    而從地方的選擇上來說,相較於遠水解不了近渴的益州來說,荊州這個地方作為後方無疑要方便的多了。

    皇甫堅壽,東漢名將皇甫嵩之子。初平元年,董卓亂政,征皇甫嵩為城門校尉,二人結怨已久,董卓欲處之而後快。其子皇甫堅壽平素與董卓交情不錯,即刻趕往洛陽為父求情,遂得免。嵩子堅壽與卓素善,自長安亡走洛陽,歸投於卓。卓方置酒歡會,堅壽直前質讓,責以大義,叩頭流涕。坐者感動,皆離席請之。卓乃起,牽與共坐。使免嵩囚。堅壽亦顯名,後為侍中,辭不拜,病卒。

    雖然說出身軍官世家,但是皇甫堅壽的軍事能力卻並不是十分傑出,所以相對來說,皇甫嵩經常會把皇甫酈呆在身邊行軍打仗,而不是這個長子。

    其實這個倒也不算什麽大問題,本質上從正常人家的角度來說也喜歡把小兒子帶在身邊,更何況師徒傳承之間更是把關門弟子看成衣缽傳人。

    襄陽太守則是地方上推薦的蔡諷,襄陽蔡家家主,也算是老輩名士人物了。

    漢末名將蔡瑁的父親,姐姐嫁給太尉張溫,長女嫁給黃承彥(諸葛亮嶽父),小女為劉表後妻。

    要地方威望有地方威望,要高層關係有高層關係,在老家混個地方官自然沒問題。

    講道理,本質上來說為了限製豪強發展,地方鄉望、豪強一般都會分配到別的地方去做官。省得他靠著官職繼續在地方上積累底蘊。據說蔡諷就是做過遼東太守。不過,現在畢竟是特殊時期,最大的對手還是以起義軍為主,地方上需要的不是權謀爭鬥,都是實實在在的穩定,這一點無疑地方鄉望能夠做得最好。

    相應的,襄陽的營兵校尉也就是亂入出來,植入成朱儁兒子的朱熹。

    說實在的,能夠稱得上朱子的這位在實操方麵的水平如何實在是不清楚,鮑鴻聽到這個消息也是難以預料會的會對朱儁的軍事行動帶來影響。

    不過,這些事情卻不是鮑鴻能夠改變的,畢竟朱儁安排自己兒子去弄個後勤總站那是必然的事情。

    南郡郡守郭永,也是鮑鴻前麵見過的一個人,三國魏文帝文德皇後郭熙的父親。前麵鮑鴻都親自抱過號稱過郭女王的那位。

    這個也屬於地方豪強,畢竟荊州的情況不需要多說,所以對於地方推薦上來的,一半都不會駁回。

    南郡這邊就是盧植的人了,也是亂入出來的大儒邵雍,能力什麽也沒必要多說,畢竟大儒也就那樣。可以去和劉表吹吹牛逼玩玩的那種。

    隨後就是荊南四郡了,那邊的話作為後方其實也已經算比較遠的了,選擇那邊主要就是針對揚州等處的戰場了。

    長沙太守已經說過了,孫堅屬於太守兼任營兵校尉的那種。

    武陵郡守則是劉表之前的原荊州刺史徐璆。

    徐璆少時博學,召入公府,舉為高第。不久升遷為荊州刺史,當時董太守的姐姐之子張忠做南陽太守,因有權勢放濫不羈,得贓數億。徐璆臨當之部,太後派中常侍把張忠囑托給徐璆。徐璆回答道:“臣身為國,不敢聽命。“太後發怒,連忙召張忠作司隸校尉,用威勢相臨。徐璆到州後,揭舉上奏張忠臧餘一億,派冠軍縣上簿給大司農,來揭發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屬縣有貪賊的,全部法辦,威風大行。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初期局勢對漢軍非常不利,荊州自然也是如此。張忠恨了徐璆,與諸閹官捏造無端之罪,徐璆便因罪被召回來,而由劉表作為漢室宗親,具有召喚能力的人去接任。後來考察功績,認定是總體屬於破賊有功,再次征召,為武陵太守。

    武陵營兵校尉周昕則是會稽周氏,同樣也算是配合揚州作戰的目的。

    周昕是周昂、周喁之兄。師事太傅陳蕃,博覽群書,明於風角,善推災異。辟太尉府,後升任地方官員。

    零陵郡是西漢漢武帝征服南越以後,為了加強對南越地區的統治,隨即在這一帶建立起西漢中央政府領導的地方政權。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漢武帝置零陵郡,郡治首先設在零陵縣。

    這也表明了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所在。

    零陵太守楊璿,也是官宦世家,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一定的威望。

    楊璿的高祖父楊茂,本為河東人,後跟隨光武帝劉秀征伐,官至威寇將軍,封烏傷縣新陽鄉侯。傳襲爵位共三世,後因有罪爵位被廢除,因而定居烏傷。

    父親楊扶,為交址刺史,有辦事能幹的名聲;兄長楊喬,官至尚書,容儀偉麗,多次上書議論政事,後因拒娶公主,絕食而死。

    黃巾起義之前兩三年,蒼梧、桂陽二郡叛軍相聚,攻打郡縣,叛軍眾多而楊璿兵力薄弱,官吏百姓非常擔心害怕。楊璿便特製數十輛馬車,用一排袋子盛石灰於車上,係布索於馬尾,又做兵車,專彀弓弩,約定日期會戰。於是讓馬車在前麵,順風鼓灰,賊人不得張目,就用火燒布,馬受驚奔突賊陣,再叫後車弓弩亂發,征鼓鳴聲震天,群賊驚駭四散,追逐傷斬賊人無數,將其頭目梟首示眾,郡境以內得以安寧。

    事後,荊州刺史趙凱卻誣奏楊璿並未親身破賊,而妄有其功。楊璿同時上奏辯駁,趙凱在朝中有黨羽相助,朝廷便用檻車將楊璿召回。防禁嚴密,沒有機會辯明理由,楊琁便咬破手臂,用血寫成章奏,具體陳述破賊的形勢,並且說到趙凱誣陷他的情況,按照讓親屬到朝廷通報。靈帝覽奏後,寬宥了楊璿,拜其為議郎,而趙凱反受誣告他人之罪。

    楊璿後經三次升遷,擔任勃海郡太守,他任職所到之處都有優異的政績,後因事免職。這次,張溫特意奏請推薦他再次擔任零陵太守,希望能夠徹底保證荊州局麵不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