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風中之燭(求推薦)
字數:2723 加入書籤
秦,漢時期士兵服役時無論出征還是戍守,口糧均由國家供應,士兵隻須負擔部分衣服費用。
隋唐時期士兵口糧,衣物需自己負擔,國家會發給一些田地作為士兵屯田隻用,屯田所得充作士兵平時口糧,另外國家會購買糧食補充屯田缺口,(開元年間屯田收獲足夠供應41萬士兵口糧,能夠滿足全國士兵七成需要),出征或者國家延長士兵服役期限時會供應士兵口糧。
於是,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往往很少有十萬人以上規模的大戰,但是在戰國未年和秦代,動輒數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捉對廝殺的場景就變得很常見了。因為按照‘總體戰’的指導思想:一個國家如果有一百萬人口的話,按照當時比較常見的五人一丁的情況,戰時動員二十萬參戰男丁就並不是什麽困難的事情。
這樣算起來,對於秦、楚、齊等擁有四五百萬人口的大國來說,全國動員後兵力達到六十萬甚至上百萬並不是什麽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曾經考證過,僅秦和關東六國就合計超過了兩千萬人,如果再加上新征服的南方諸地,估計全國的人口可以達到二千五百萬人左右。有這樣大的人口基數,完全可以短期內動員數百萬大軍捉對廝殺。
說到糧食,當時各國的農業生產也是相當發達的,甚至可能超出大部分現代人的想像,這裏以秦為例:當時,農民是不允許離開土地的,安心耕種是他們的宿命;秦國所有的耕牛在官府都是登記在案的,農民沒有官府的命令,絕對不允許虐待、殺害耕牛,否則可能被重罰,甚至耕牛如果餓瘦了,相關責任人也會遭到十下的鞭打,並且如果耕牛管理不善的話,縣令和縣丞都可能被朝廷治罪,當然,官吏和農民對耕牛照顧好的話,國家是有獎勵的。
秦國非常重視先進農具的普及和保護,在秦國軍隊還裝備大量青銅兵器的時候,秦國農民已經基本都用上了鐵製農具,甚至官府為了保證一些貧窮農民的利益,官府會免費借用給這些貧民先進的鐵製工具,即使被農民正常使用而搞得磨損了農民也無須負責任何賠償。
秦國上下對天氣的重視也是空前的,天如果下雨的話,各地就要向上準確匯報雨量的大小,雨的範圍也要匯報清楚,如果發生旱災、蝗災,更要及時匯報,否則國家的處罰會很嚴厲。
秦國農業部門對農業生產的管理是非常先進、嚴格且注重實際經驗的,比如在關中地區,秦國規定:水稻種子每畝用二又三分之二鬥,穀子和麥子用一鬥,小豆三分之二鬥,大豆半鬥,如果土地肥沃,每畝撒的種子可以適當減少一些……相似規定還有很多,就是這些看似嚴酷無情的規定,保證了當時秦國農業生產的高度發達,為秦軍的四處征戰提供了充足的糧食。
關東各國雖然與秦的法律有所不同,但能夠與秦國爭鬥一二百年之久,他們的農業管理也有自身的特色,否則根本不可能支撐這麽長的時間,各國都建有強大的軍工係統,有青壯年工工匠和婦女日夜趕工為軍隊製造龐大的軍需物資,其先進和完善程度可能在現代都讓人歎為觀止。
當時的百姓經過了春秋以來延續數百年的連綿征戰,對貧苦的忍受力極強,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秦王見王翦不肯鬆口,也隻好奉承幾句:“非將軍善於用兵,不能透徹至此,寡人就依將軍矣!”
秦王將王賁調到鹹陽控製起來,王翦被任命為大將以後,秦軍頒下總動員令,六十萬秦軍從各地征發,陸續開赴前線。
王翦離開首都鹹陽,秦王嬴政親自送行,一直送到鹹陽西郊的灞上,可謂期待殷切,恩寵榮耀之極。就在這對君臣分別之際,王翦出人意料地開口,向秦王嬴政提出了古怪的請求:“臣如今已年老矣,譬如風中之燭,能在世上光耀幾時?臣此刻唯有多請美田宅,為子孫留用,世世代代受大王之恩耳。”
王翦畢竟是在秦王身邊多年的老臣,對於秦王的心思和個性,揣摸得透徹,他對於秦王的猜忌,自有老到的應對。王翦的行事,更有超出個別事件的道理,這就是說,在集權專製國家,不管什麽人,一旦具備了顛覆現狀的可能條件,就必然要麵臨被懷疑的境地。這種事情,古今中外皆然。
明白了王翦的用心,也就明白了嬴政的擔心。將全國軍隊交由一人指揮,可以說是任何君王都放心不下的事情,軍隊倒戈導致王位更替的事情,曆史上屢見不鮮。況且,對秦王嬴政來說,由於自己的失策,大將王翦和丞相昌平君同被罷免遷徙,由於自己用人不當,二十萬秦軍慘敗;如今,楚國反攻秦國,他在此嚴峻的形勢下,不得不請王翦重新出山,萬一這第二次伐楚戰爭再出點什麽意外,後果不堪設想。此戰的勝敗不僅關係到自己王位的安危,更關係到秦國國運的興亡。
當時的情況下,秦王嬴政的處境,不可不謂艱難險惡;他重新起用王翦,不可不謂是冒著絕大的政治風險做出的重大決斷。由於王翦老到周全的應對,秦王嬴政對王翦的戒備之心,不禁緩和下來。不過,秦王嬴政畢竟也是老到的政冶家,在他心裏深深明白“形勢比人強,意外不可不防“的道理。
王翦複出以後,六十萬攻楚秦軍如何行動,在何處集結,首先攻擊何處,與哪部分楚軍交戰,史書都沒有具體的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隻有一句籠統的話說,王翦軍出動以後,“取陳以南至平輿“。陳就是郢陳;平輿,是郢陳南部的平輿縣。前一年李信軍統領二十萬秦軍攻楚,就是由郢陳出發,攻取平輿後突然退回來的。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王翦統軍二次伐楚,走了與李信軍完全相同的路線,由郢陳出發,攻取平輿,再東進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