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華山之巔(上)

字數:6994   加入書籤

A+A-




    nbsp;   二人翻身下馬便到客棧投宿,誰知一連問了幾家都已客滿。歐陽明月隨手掏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還不等說話,那小二早已笑眯眯地說道:“兩位客官要吃點什麽?”

    歐陽明月道:“兩間上房。”那小二臉現為難之色,道:“對不住了客官,小店已經客滿了。”歐陽明月微微皺了皺眉,道:“一連幾家客棧都說已經客滿,請問小二哥,這是何故?”小二道:“兩位公子難道不是葉大俠相邀而來?”

    皇甫十四道:“可是葉淩峰葉大俠麽?”那小二道:“江湖上除了葉淩峰葉大俠,還有誰敢稱是葉大俠?”歐陽明月道:“我們並非葉大俠相邀,隻是為了到此遊玩華山而已。”

    小二搖了搖頭,道:“巧了,公子來的可真不是時候。明天便是葉大俠相邀武林同道共聚華山相商大事的日子。

    所以附近大大小小的客棧都已被葉大俠包下了。”歐陽明月道:“哦?有這等事?葉大俠如此大動幹戈究竟所為何事,小二哥可知道麽?”那小二擺了擺手搖頭,道:“這江湖上的事情,咱們就不是很清楚了。”

    忽而又警覺的向四周一掃,湊到歐陽明月和皇甫十四身旁低聲道:“聽說,最近華山派出了件大事情。”皇甫十四道:“哦?”那小二道:“今天我張二就多嘴一次。聽說,葉大俠的獨生女兒被人擄了去。葉大俠這次相邀武林同道而來,名義上是為了聯絡武林同道的感情,實際上是商量如何救回自己的寶貝女兒。”

    皇甫十四道:“要救自己女兒乃是人之常情,葉大俠何以會如此隱秘呢?”那小二上下打量了皇甫十四一番,搖了搖頭,“嘖嘖”兩聲道:“原來這位公子不是中原人,也難怪。葉大俠武功蓋世,譽滿天下,到頭來竟連自己的女兒也保護不了。這事要是傳了出去,不僅葉大俠英名毀於一旦,恐怕連整個華山派都要遭人恥笑。以後想要再在武林中立足,那是難嘍…!”

    皇甫十四道:“人命關天,哪裏還要顧及這麽多?是人命重要還是英名重要?”那小二驚訝的看了看皇甫十四,道:“一個人活在世上,要是英明掃地,遭人恥笑,還怎能抬頭做人。羞也羞死了。”

    又道:“你這人也當真奇怪。”皇甫十四張口欲言,歐陽明月一擺手,示意他不要再說。向那小二問道:“敢問哪裏還有容身之所,還請小二哥指點。”小二道:“你這位公子倒是…倒是好人。”說著斜眼瞧了瞧皇甫十四。皇甫十四苦笑著搖了搖頭。

    小二道:“客棧肯定是沒有的了,甘露寺或許還有地方能供二位借宿一宿。”歐陽明月將銀子放在小二手中,道:“這甘露寺如何走法?”

    那小二眉開眼笑的接了銀子,道:“要說這甘露寺,二位還真是問對了人。就算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華山腳下的,對這甘露寺卻也十有八九而不知。遠道而來的人呢,那就更不知道了…”他囉囉嗦嗦還要說些什麽,皇甫十四心中怫然不悅,打斷他道:“甘露寺究竟在哪裏?”

    那小二雙眼一翻,白了他一眼道:“出了店門,從這裏往西走十餘裏有兩座橋。一座是通向西南方的石板橋,一座是通向西北方的獨木橋。石板橋連接著平坦大道,但是卻到不得甘露寺。獨木橋雖連接著崎嶇小路,卻是通往甘露寺的不二途徑。

    兩位過了獨木橋,繼續向前再走二十餘裏便到了一座小山。到了小山之後,向前凡是碰到山坳便向右轉。一個不多一個不少,一連轉過四個山坳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那便到了甘露寺。”

    歐陽明月一拱手,道:“多謝。”說著,便和皇甫十四出了店門,向西而行。行了約莫十餘裏,果見兩座橋。一座為石板橋,一座為獨木橋。

    兩人相視而笑,便向獨木橋走去。過了獨木橋,按照那小二的指示繼續前行,隻是道路越來越慌。待轉過四個山坳,眼前果然出現一座紅牆黃瓦的廟宇,廟門上郝然寫著“甘露寺”三個大字。

    此時,天色已晚。二人見落霞豔豔,寒鴉點點,景美異常。在寺門前靜立片刻,歐陽明月上前在寺門上輕叩三下。

    過得半晌,寺門推開,走出一名小沙彌來,合十問道:“尊客光降,有何貴幹?”歐陽明月還了一禮,道:“天色已晚,路過寶刹,勞煩借宿一宿。”小沙彌疑惑的瞧了二人一眼,道:“請進。”

    歐陽明月與皇甫十四舉步入寺,隻聽得叮叮兩聲清磬,悠悠從後院傳出,雖是天氣煩悶,霎時之間卻也隻感遍體清涼,意靜神閑。

    小沙彌道:“尊客請在此處稍等片刻,我去稟報師傅。”歐陽明月和皇甫十四齊聲應道:“是。”二人環顧四周,見這廟宇雖亭台樓閣,氣勢非凡,卻陳年古舊,一磚一瓦盡顯滄桑。

    四周隨意擺放著石碑華表,文物古跡,透露出過往的熱鬧與繁華。尤其是大雄寶殿前麵台階兩側的龜趺,惹人注目。這兩隻龜趺雕的一模一樣,背上各負一塊石碑,昂首向上,仿佛背負著沉甸甸的曆史。

    歐陽明月和皇甫十四走近端詳,見左側龜趺石碑上雕刻《法華經》,右側龜趺石碑上雕刻《金剛經》。

    良久仍不見人來,皇甫十四忽道:“歐陽兄認為,是佛道終能戰勝魔道呢,還是魔道終會戰勝佛道?”歐陽明月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似乎並不感到驚訝,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皇甫十四道:“請歐陽兄明示。”

    歐陽明月道:“明示談不上,皇甫兄何必過謙?”又道:“經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人生在世,無論何作何為都可以看做是一場修行。練武是一種修行,紙墨筆硯是一種修行,琴棋書畫是一種修行,甚至吃飯睡覺也是一種修行。

    修行無好壞善惡之分。刀劍可以殺人,但是刀劍也可以救人。刀劍無好壞,關鍵在人心。正所謂,佛由心生,魔亦是由心生。存善心,做好事之人,本身就是佛。存不善之心,做惡事之人本身就是魔。況且,沒有十足的佛,也沒有十足的魔。佛可以轉化為魔,魔亦可以轉化為佛!”

    皇甫十四沉吟半晌,道:“歐陽兄說,沒有十足的佛,也沒有十足的魔。我所了解的佛和歐陽兄所了解的佛倒是有些不同。”歐陽明月道:“願聽皇甫兄高見。”皇甫十四道:“高見那是談不上的,低見倒是有的。

    想當年,世尊割肉喂鷹,摩訶薩青舍身飼虎。這是何等的大慈大悲。像世尊和摩訶薩青這等樣的人還稱不上是十足的佛麽?大魔王波旬貪圖享樂,破壞佛法,還稱不上是十足的魔麽?”

    歐陽明月抬頭瞧了一眼皇甫十四,道:“瞧你不出,你這扶桑國人對天竺國的佛法竟也如此精通。”皇甫十四嗬嗬一笑,道:“班門弄斧,讓歐陽兄見笑了。”歐陽明月道:“世尊宣揚佛法普度,眾生平等。可是他喂活了鷹,鷹又會捕殺弱小的動物。這豈不是救活了一命,而卻又枉殺了許多生靈麽?”

    皇甫十四道: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生命終將消散,何必爭於一時?被捕殺的動物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救活了另一個生命,這和摩訶薩青舍身飼虎又有什麽區別?”

    歐陽明月道:“既然眾生平等,那麽就算是世尊,也不能決定一個生命於何時終結。”皇甫十四道:“依歐陽兄的意思,世尊是不該出手相救的了?”

    歐陽明月搖了搖頭,道:“不該。十足的不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老病死,終則有始。這本是天地育化的道理,亙古不變的規律。世尊怎麽能夠為了一己之願違逆而行呢?”

    皇甫十四道:“難道我們就可以眼睜睜看著強盜屠戮無辜的百姓而無動於衷麽?”歐陽明月道:“皇甫兄此言差矣!鷹並非強盜。強盜乃是為了一己私欲而濫殺無辜,鷹是為了生存才獵殺兔子。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是為非作歹,後者是生存規律。我們為何要學武?不正是為了懲惡揚善,打抱不平麽?”

    皇甫十四道:“歐陽兄既然說佛可以轉化為魔,魔亦可以轉化為佛。那麽,佛什麽時候會轉化為魔?魔什麽時候又會轉化為佛呢?”

    歐陽明月道:“就像我剛才說的。一個人存心善,則是佛。存心惡,則是魔。一個人究竟是佛還是魔,取決於內心的善惡。歸根結底,人總是貪婪自私的,總是有欲有求的。所以內心的善惡也是搖擺不定,相互轉化的。”

    皇甫十四道:“依照歐陽兄的意思,一個人是佛是魔要追根朔源其心跡的所思所想了?”歐陽明月道:“正是。”皇甫十四道:“正像歐陽兄所說,人的心跡是何等的複雜。善惡隻在於一念之間。如果僅憑內心的善惡來看待一個人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是佛是魔,未免格調太高,無從著手。在下倒是認為,一個人的善惡,要從其行為轉化出的結果來看。”

    歐陽明月道:“願聞其詳。”皇甫十四道:“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如果轉化出善果,那他就是善人,是佛。如果轉化出了惡果,那他便是壞人,是魔。如此清晰判斷,豈不甚好?”

    他頓了一頓又道:“歐陽兄似乎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歐陽明月道:“我已經回答了皇甫兄的問題。正如剛才所說,佛魔相互依托。佛道中似乎會夾紮著魔道,魔道中似乎又夾雜著佛道。佛道不可能戰勝魔道,魔道也不會戰勝佛道。”

    皇甫十四狡黠一笑,道:“你們中原人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照這樣發展下去,魔最終不會戰勝佛麽?”

    歐陽明月道:“衡量的尺度與標準不同罷了。魔的一丈也許隻不過和皇甫兄腰間懸掛的寶刀一樣長。佛的一尺卻可能比眼前的大雄寶殿還要高!況且,沒有純粹的佛道,也沒有純粹的魔道。佛道可以轉化為魔道,魔道亦可以轉化為佛道。

    佛在《華嚴經》中也曾說過,魔王也隻不過是十地大菩薩的轉變。他不過是故意走魔王的路子來磨練自己。能夠經過魔障的困擾,自然能夠成佛。若被魔障所困而無法擺脫,自然就成了魔。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自己的內心了。內心強大,自然能夠戰勝魔障,內心怯弱,就會被魔障困擾利用。所以我說,佛魔皆為心生。所謂的佛魔,不過是自己內心的鏡像罷了。”

    皇甫十四點了點頭。歐陽明月又道:“況且,沒有佛,也就無所謂魔。沒有魔,也就無所謂佛。兩者完全是相殺相生,彼此也是因為對方的存在才存在著。

    世尊不正是為了解救深陷苦海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的芸芸眾生,為了度化一切魔障和苦難才存在的麽?波旬不正是為了要毀滅世尊的佛法才存在的麽?所以我說,沒有了世尊,也就不會存在波旬。正是波旬才成就了世尊。佛道不可能戰勝魔道,魔道亦不會戰勝佛道。”

    說到這裏,歐陽明月頓了一頓,也是狡黠一笑,道:“皇甫兄認為,什麽樣的人會成為佛呢?什麽樣的人又會成為魔呢?”皇甫十四笑道:“歐陽兄佛法如此精湛。我想,歐陽兄對於這個問題早就已經有了答案,又何必來為難在下呢?”

    歐陽明月擺了擺手,道:“皇甫兄但說無妨。”皇甫十四道:“在下卻之不恭,隻有讓歐陽兄見笑了。”說著,順手搭在麵前的石碑上,道:“眾生皆可成佛。眾生也可成魔。佛不過是已經覺悟了的人,人不過隻是還未覺悟的佛!”

    歐陽明月拍手稱讚道:“妙極妙極。好一個眾生皆可成佛。眾生皆可成魔。”皇甫十四又道:“眾生可成佛,佛亦可以顯相於眾生。世人皆以為那整日端坐在大雄寶殿中,雲霧繚繞在身旁的雕像便是佛。卻不知那也許不過是佛顯的一種相而已。

    佛法雖講究看破紅塵,推崇出世。但這隻是佛道的一部分而已。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在深山之中悟了道,成了佛。之後仍然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之中。仍然過著跳出三界,不在五行的生活,那他也隻不過是度己,並沒有普度。

    這不是與世尊宣揚的普度眾生的佛法背道而馳麽?所以,當一個人參了佛,悟了道,他還是要回到世俗中來。隻有這樣才能依靠佛法普度。這便是佛法中的‘回向’。

    歐陽明月點了點頭,道:“皇甫兄認為,佛真的能普度眾生?”皇甫十四語氣甚是堅定,道:“不錯。”

    歐陽明月道:“如何度法?”皇甫十四道:“眾生每當有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去燒香拜佛。拜佛之後心裏就會輕鬆很多,就會變得心安理得。這不正是佛給他的回報麽?”

    歐陽明月道:“燒香,跪拜不過是一種形式。佛既然發願要普度眾生,要解救黎民,為什麽隻有人們去跪拜他,他才會施之以援手?不跪拜他便會置若罔聞,這難道不是和佛法所宣揚的眾生平等相互矛盾麽?”

    皇甫十四道:“讓黎民百姓燒香跪拜,這不是世尊當初創立佛教的宗旨。也不是佛法想要追求的目標。隻是在佛法的傳播過程中被曲解了。百姓對佛法,對佛教的領悟也是一知半解,認為隻有跪拜才能向佛主表明自己虔誠的心跡。如此以訛傳訛,便成了現在這種狀況。如果佛主知道的話,恐怕也要哭笑不得吧!”

    歐陽明月道:“眾生隻有發生了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才會想起佛來。才會跑到廟裏,又是燒香,又是念經,又是跪拜。豈不知,前腳出了廟門,後腳早就已把諸佛拋諸腦後了。”

    燦燦一笑,又道:“這不是很勢利的虛偽的佛教徒麽?”皇甫十四道:“至少還會想起有佛能來幫助自己。對眾生來說,佛也許僅僅不過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一種心靈上的寄托。”

    “阿彌陀佛!”歐陽明月和皇甫十四心中一驚,猛然回頭。隻見一位身穿杏黃色僧袍,布衣芒鞋,身材微胖的和尚正站在身後。這和尚臉上神采飛揚,隱隱似有寶光流動,便如是明珠寶玉,自然生輝。

    兩人俱是一般的心思:“怎的有人欺近身後而不知。此人若是敵而非友的話,此刻還有命在麽?”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