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幣製與書中幣製
字數:1649 加入書籤
nbsp; 西漢初期,我國使用秦製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製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製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
呂後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幣製改革,並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由此誕生。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製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
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布一係列改變幣製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製,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泛濫,苛法強製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
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毀,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東漢建武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製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製。
五銖錢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重量單位,一銖等於50克的二十四分之一。始於公元前118,曆經約400年,是中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金屬貨幣,定下了中國古代貨幣圓形方孔的傳統。外圓內方,象征著天地乾坤。
至於皮幣,為漢代用白鹿皮製成的貨幣。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此幣發行於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是一種價值極高的貨幣。
1975年,陝西省岐山縣出土裘衛,器銘:三年“炬伯庶人取革(覲)章(璋)於裘衛,才(財)八十朋,厥賈貝舍田十田。矩或取赤虎(赤色虎皮)、(牝鹿皮飾)二,(有紋飾蔽膝)一,才朋貝舍田三田“。
銀幣,大多為與外國通商時使用,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法定銀幣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鑄造的白金三品,以銀錫合金為幣材,質色純白。第一種為圓形龍幣,上有龍紋,重八兩。另一種為方形馬幣,上有馬紋,重六兩。還有一種為橢圓形龜幣,以龜甲為幣紋,重四兩,值三百,但它是“虛幣”,不久即廢。西漢末期,王莽於居攝二年(公元7)開始實行幣製改革,發行了“銀貨”二品,“普通銀”每流八兩,值錢一千文,“朱提銀”每流值錢一千五百八十文。
由於僅為武俠小說,故不可能完全套用曆史貨幣體係,不然其繁雜的程度也許會把這個武俠小說弄的一塌糊塗,故書中隻取4種:
五銖錢購買力約為800銖一頭羊
馬紋銀幣一個為500銖
龍紋銀幣一個為2500銖
白皮幣一個為20萬銖
紅皮幣一個為40萬銖
(www.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