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科舉女狀元之權傾天下
字數:5100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我,快穿,大佬! !
最終在聞子吟和聞穀生的勸說下, 聞家一大家子都準備搬走了, 搬到京城去。
這一次皇帝賞賜了聞子吟一座莊園,那莊園占地不小,且在郊外, 多的是田地耕種, 她的長輩們閑不慣想要自食其力, 也可在莊園裏種田打發時間,還能糊口。
大房小女兒是狀元, 如今當了吏部右侍郎兼太子太師,小兒子又是當了京城武官將領, 一兒一女皆有出息, 到了京城自是不愁養家糊口的。
然而二房三房卻多有顧慮, 他們都是本分的老實人, 曆來被聞老婆子教育著一家人要相親相愛相互扶持, 互相扶持是一回事,但養家糊口又是一回事。
他們都是種田的本分百姓, 沒什麽手藝能掙錢的,都擔心到了京城會拖大哥一家子後腿,也不願意占小侄女寶兒的便宜,因此多有猶疑。
還是聞子吟說了,有一間莊園需要人打理,左右在家也是種田,在京城也是種田,且京城環境好些, 孩子還能上好的學堂,日後若能讀書識字,出息些有聞子吟這個姑姑在,定然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因此二房三房才不猶豫了,拉著聞子吟直道謝,都是本分人,感激之下直說他們當叔叔的也不占侄女便宜。
讓一家之長的聞老漢和聞老婆子作見證,那莊園算是給租的,親兄弟明算賬,為了不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聞老漢老夫妻兩個也是樂見其成的。
一方若是長期習慣占另一方的便宜,長久以來對雙方都不是好事,因此便這麽定下來了,一大家子全去,莊園租給二房三房,隻要每年上交三成糧食做租費即可,如此一來住的吃的都有了,生活也有了保障。
而大房一家自然是跟兒子女兒一塊住了,聞老漢夫妻倆也是跟著大房養老。
老家的地他們也沒賣出去,在聞子吟提議下全佃給了農戶,每年得的糧食直接換成銀兩捐給霍老先生的學堂,給孩子們補貼學習用的筆墨紙硯書本什麽的。
待一大家子去了京城,將方方麵麵都安排好了,聞子吟才回了吏部銷假上朝。
她上朝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翻譯好,重新整理抄錄的書籍上交上去,這些書籍由翰林院再進行進一步的編修加工,可用於完善現有的書籍,供學子們學習研讀。
皇帝收了書籍很是驚喜,詫異地問了句:“愛卿真的獻給朕了?可要何種賞賜,你說,朕都應你。”
皇上說得痛快,然做臣子的誰會這麽沒心眼的真去討賞,聞子吟搖頭:“微沉無所求,向陛下求個恩旨,如今臣要實踐當日與皇上的賭約,恐怕不能日日按時上朝。”
此時距離聞子吟與皇帝之間的賭約已經過去兩年,也就是說她最遲要在三年內將所說的實現,不說真正讓靠天吃飯的百姓們真正吃飽飯,起碼也要保證不會有人餓肚子。
為了有足夠時間去做這些事情,聞子吟才權衡之後跟皇帝申請自由上朝的特權。
吏部右侍郎在滿朝權貴京官中,不大不小,是個有實權的,僅次於尚書之下,平日裏公務瑣事還是挺忙的,聞子吟上任這幾日就從早上黎明未亮去上朝,然後一直忙到日暮才回來。
她的頂頭上司是趙老爺子的兒子,按輩分算該喊他師兄的。
兩個人從年紀上來看可以當祖孫了,吏部尚書因著這層關係雖說嘴上是師兄妹關係,然而私心裏卻將她做孫女一樣照顧。
這個照顧就是體現在多教她,許多事情都放手給她做,讓她忙得不得了。
至於她頭上那個太子太師的頭銜,太子還是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小屁孩,最起碼要三周歲以後才會開始啟蒙,因而現在也隻是個掛職虛銜。
聞子吟隻需要自由上朝的特權就可以,皇帝挑了挑眉,眼裏漫出笑意,“準了!隻是這些古籍如此珍貴,愛卿想必翻譯也是花費了不少功夫,朕怎能白得臣子便宜?”
“來人,即可擬旨,吏部右侍郎編撰古籍有功,朕甚嘉之,特封其母為三品淑人,其祖母為二品太夫人。”
東槐曆來官員的太太或母親是默認非二品以上官家夫人是沒有誥命的,而聞子吟的官職滿打滿算也就從三品,因而她家母親祖母都是白身。
皇帝這麽一加封那邊是禦旨特封的誥命了,往後也是能正經參與宮宴,領俸祿的。
聞子吟和皇帝就糧食改種的事情商談,而聖旨已先一步到了她家中。
聞老婆子和大兒媳匆匆忙忙的擺香案接旨,一聽那太監尖細的嗓音念著的聖旨內容,旁的文縐縐的什麽德什麽功的聽不懂,然而那個特封夫人的還是聽明白了。
她們沒敢抬頭看,悄悄地對視了一眼,皆是看到對方眼裏的不敢置信。
她們婆媳兩個都是一介鄉下來的農婦,即使是狀元的祖母和母親,來到京城那也是一無所有的白身,平日裏為了不給寶兒丟人都甚少出去,反倒更是喜愛去農莊種種田,來得自在得多。
“兩位夫人快起來接旨吧,雜家可是恭喜兩位夫人了,侍郎在皇上麵前可是大紅人,您二位不必多禮。”
見侍郎的母親和祖母都驚訝得忘了起身,那太監揚起親切的笑容,親自將兩位夫人給扶了起來。
直到那太監耐著性子跟她們解釋了什麽是誥命夫人,她們才明白過來,一聽這是官身,還有品級的,每年有俸祿可領,那可是大好事啊!
這下,聞家的大老爺們反而都是白身,兩個婦人都封了誥命,立馬抖了起來。
聞老漢和聞大郎被自家媳婦給折騰的不輕,兩個年老的婦人見識少,也不敢去外麵惹麻煩,有事沒事就在家抖抖威風,過過官家夫人的癮。
————————
皇帝賞賜的莊園在皇城外的郊區,占地約莫十公頃,麵積在京城郊外即使不排前十,那也是靠前的農莊了,價值不可估量。
莊園內除了主人預留的一些良田和住宅外,其餘的皆是原有的佃戶。
聞子吟正好利用這個農莊來試驗農產品,聞家一大家子世代種田都是種田的好手,在這方麵正好能榜上忙,不說別的,動手能力絕對是滿分的。
她原先雖說沒有實踐過農業這方麵的經驗,然而見識得多,雜書也看得多了,自然有幾分底,即使沒有專業人士的從容,也有幾分可行性的試驗方法。
在八十年代那個世界時,後來她看完了渠教授家裏的一屋子的藏書,裏麵也有一些雜書是關於農業和種植。
聞子吟神魂龐大,曆來過目不忘,即使過去這麽久了,隻要有心回憶,就能想起來。
東槐如今是以稻米、小麥、高粱,黍、豆類糧食為主食,其中黍、高粱、豆類為粗糧次之,稻米和小麥最是精貴。
然稻米產糧最低,且隻有南方水田才有產,即使是良品稻田,一畝產糧也不到一石。
遇上暴雨水災,原本就在半濕水地裏的稻穀禾苗很容易因為積水過多,導致根部泡爛,稻穀生病的,而南方夏日暴雨又是最多的。
也有旱天,一旦太陽高掛連日高溫不雨,水田幹渴稻穀就很容易枯萎,需要農民們日日早起日落兩個時間段,挑水引水去灌溉,才能堪堪保住收成。
因此稻米是所有糧食中產量最低,最難伺候的,東槐現有的稻穀都是一年一季的,一年收成不到一畝一石,願意去種的人就更少了。
大部分農民耕種還是以粗糧為主,在東槐細糧精麵價格居高不下也是有這個原因的。
再來說說粗糧,雖說粗糧好伺候些,產量也比精糧略高一些,然僅憑人力耕種,還得看老天臉色,現有產量也是不足以支撐中原的龐大人口數量的,多數百姓因而吃不飽飯。
百姓們若是自己家的地,僅需秋收時交一季稅,若是佃戶給地主家種地的,還得看地主是否好相處。
正常而言交完稅之後的糧食收成佃戶能收四到五成,但如果遇到黑心肝的地主,兩三成也是有的,但這年頭有地種有糧食吃就好了,佃戶也隻能無奈妥協。
聞子吟對這些情況都進行了分析,認為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百姓們的飽飯問題,得從兩點入手,其一就是高產量的糧種,可以尋找開發一些新品種,也可以在現有的糧種基礎上進行優育,其二則是耕田土地的分割製。
這是曆史遺留問題,封建王朝包括東槐,曆來百姓們的耕田多數是像富貴人家佃來的,大多數土地掌握在貴族和皇族手裏,而百姓隻有像一些靠山偏遠的地方自己開墾的才有土地。
例如聞子吟的家就是如此,大陽山若論曆史,在大陽村存在之前是座荒山,是南下逃難的聞氏族人等一些百姓在此落腳開辟的,曆經數代就變成了大陽村。
後來又遷途而來的小陽村等另外兩村,形成了居住地的村落,因此隻有類似這樣靠山偏僻的地方,且祖輩開荒耕種的,方有自己的地可種。
大部分百姓其實少有自由的耕地可言,如此一來又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層層剝削下頓頓能吃飽的皆是少數。
......
三年後。
這一年被史記稱為封建王朝革命性地一年,也是東槐強國之路的起始。
作者有話要說:麽麽噠o(n_n)o 今天一定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