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推開窗子看野景
字數:3803 加入書籤
第四百五十八章推開窗子看野景
祝英台見銀心進來,問道:“四九帶你附近都去看過了?”
銀心道:“都去看過了。”
祝英台道:“住家怎麽樣?”
銀心道:“梁老相公選擇的地方,自然很好。”
祝英台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銀心道:“小姐,你休息一會兒,天快亮了。”
祝英台道:“伯母已說過幾回了,我哪裏睡得著!”
高氏道:“銀心妹,你去吃東西吧?吃過東西,你也睡一會兒。”
祝英台道:“伯母說的是,我們兩個人,不能全病倒呀。”
正說著,李嫂進房來,高氏就請李嫂帶了她出去。
高氏道:“這孩子很好的。”
祝英台道:“有話不能瞞著伯母,她和四九很不錯。有一天,侄兒不能照顧她,你老人家對於銀心,要多加照顧。”
高氏道:“隻要孩子找著了我,我絕對兒女般看待。但是賢侄女何以不能照顧她?”
祝英台道:“那日後自明。”
高氏也不便追問,兩人說些閑話,天已大明。隻聽外麵有人叫道:“現在亡人入棺,賓主請到前麵。”
於是高氏祝英台失聲大哭,一齊向梁山伯臥室裏來,這屋已是擠滿了人。梁山伯臥在地上,已換上衣服,等候抬起入棺。
祝英台拖了拜席,對梁山伯跪下道:“梁兄,現在為最後一麵,一會兒你已入棺,就不能再會了。我對不起梁兄,使梁兄拋別了年邁父母,錦繡文章,就半途而去呀!”說著,她爬了上前,將梁山伯的手兩手抱起,送到口邊,連親了兩下。哭道:“梁兄啊,你為何一言不發呀!”
旁邊有人叫道:“祝小姐,請你讓開,亡人入棺啦。”
這時,過來三位女客,一把從地下將人拉起。勸道:“小姐,你別太悲傷呀。”
抬亡人的人,四個人向前,彎腰把梁山伯抬起,輕輕吆喝走。便見梁山伯筆直躺著,四人托了手足,抬著向堂屋裏走。屋子裏的人,無不痛哭。
祝英台被三位女客拉著,眼見亡人抬著走了。才失聲道:“呀!梁兄呀!”
十八、這裏不曉得什麽馬家
當大家都去送亡人入棺的時候,祝英台大叫梁兄,已經哭暈過去了。三個女客同銀心都在旁邊,立刻把她抱到一旁椅子上,用手撫摩。一個女客忙去斟了一碗熱水,讓她張開口來輕輕灌下。過了一些時候,哭道:“梁兄呀!”
這時,堂屋裏的人,也曉得了。高氏連忙擠了向前來,擦幹眼淚道:“賢侄女,你可別太悲傷了。今日還有一百多裏路程要趕呢。”
祝英台問道:“亡人已經入棺了嗎?”
高氏道:“山伯已經入棺了。他的命薄,不去想他也吧。”
祝英台道:“侄兒應當祭奠一番,不敢多耽擱,祭畢,馬上就走,銀心,我那包袱呢?”
銀心道:“下車的時候,我已經交給王順了。”
祝英台道:“那包袱裏麵,有白紙兩卷,是我自己的詩稿,給我拿來。這詩稿在餘杭讀書的時節,梁兄曾親自批閱。於今完全變了,我從今以後也不作詩了。”
銀心也不敢多說,自向王順拿稿子去。
祝英台道:“伯母,堂屋裏收拾好了沒有?”
梁秋圃在門外,見英台雖哭暈過去了,已經醒過來。然也擔心會有什麽岔子,不敢久留。便道:“賢侄女,禮堂已經收拾清楚了。”
祝英台便走出來,隻見靈柩頭邊,擺了桌案,桌案前鋪了拜席,案上擺了陶器、銅器作的五供,插了大燭。除了晚輩磕頭之外,平輩隻奉一揖,長輩隻發聲長歎,所以禮堂上也極為冷淡。
她走來,對拜席跪了下去,掉了眼淚道:“梁兄,祭奠已畢,馬上回去,不能過久耽擱,但願英魂常在會心樓外,風雨晦明,我哭奠我兄吧。”
說畢,叩完了頭。銀心已將詩稿取到,祝英台爬起,接過詩稿,在燭上燒了。因道:“祝英台將所有稿子,在梁兄的靈前燒了,上麵有梁兄的批評,同心之言,就此完結,祝英台不作詩了。”
詩稿燒完了。祝英台道:“四九,我的車在門口預備了嗎?”
四九在堂前答應道:“早已預備好了。”
祝英台走過來和梁秋圃高氏深深道了萬福。執著高氏的手道:“伯母,我走了,尚望你老人少抱悲哀。”
高氏點點頭。祝英台回頭向靈柩看了一看,點頭道:“梁兄,小妹走了。”便又哭起來。
梁秋圃道:“賢侄女,不能哭了,車子在門口等候了。”
祝英台掏出手絹,揩了一揩臉,向在堂裏的人,都告了別,然後走向大門外。梁秋圃高氏送到大門口來。
高氏道:“賢侄女,我就不派四九送了。”
祝英台道:“一路有兩個男子,自然用不著人送。不過有事的時候,還希望派四九前去。兩位老人家保重。”
梁家二老點點頭。祝英台上了車,銀心跟著上車。她看見四九站在樹蔭底下,手摘樹枝,可是兩隻眼光,卻跟最後一位女客送上牛車了。
這裏的牛車,當然比馬慢。可是晉朝士大夫家,出門總是坐牛車。所以盡管是慢,人家也不以為怪。車夫說聲走,便離了梁家,王順騎了馬隨著走。直到離家不遠,祝英台才下了車,換上便服,再上車望家裏來。到家也有二更多天了,祝公遠雖看到祝英台淚痕滿麵,這也自在意中,隻要女兒回來了,那些在梁家哭倒等事,也隻好不問。
祝英台回房中安歇,足有個對朝。次日起來,漱洗已畢,隻在房中悶坐。一連三日,尚是如此。
銀心道:“這樣悶坐,究不是個辦法,還是到樓上去看看書吧。”
祝英台歎道:“書也看不下去。”
銀心道:“書看不下去,但推開窗子,望望野景,總比悶坐房裏好得多。”
祝英台聽了銀心的話,也頗有理,於是就到會心樓來,推開窗子,看看野景。這是夏季,到了中午,慢慢的熱起來。一天下午,祝英台正靠窗閑眺,忽然小路上一男一女,約莫二三十歲,各挑了一擔柴經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