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玄扈公出麵

字數:4444   加入書籤

A+A-


    nbsp;   鄭衝一時間神遊太虛,想到很多沒有與鄭芝龍實說的事,比如改造火器局工藝、新建水泥廠、中藥廠等打算,他就隱瞞了沒說。

    鄭衝正皺眉盤算時,徐光啟見他為難的樣子,忍不住歎口氣道:“也罷,既然看博文你如此熱心,為師就做一回出頭鳥好了。”

    聞言鄭衝微微一鄂,抬起頭來看著徐光啟,隻見徐光啟微微一笑說道:“老夫已經是布衣之身,不過在官場還是有幾分薄麵,便由老夫與巡撫衙門商議,由老夫出麵,號召賑濟災民,再辦些以工代賑的善事。想必老夫來起這個頭,巡撫衙門也不會太過介意,總好過你鄭氏總兵衙門來插手此事。”

    鄭衝聞言大喜過望,他還沒正式開口請求徐光啟出麵,他就自己先說了出來。徐光啟三朝老臣,德高望重,名頭也夠響亮,沈猶龍那裏一定會給徐光啟麵子。最重要的是,巡撫衙門正憂心賑濟災民的事,有徐光啟出麵號召捐納,又辦以工代賑的善事,沈猶龍不會太過忌諱,畢竟徐光啟已經致仕歸家,而且不是福建官場的人物,不似鄭芝龍這般位置敏感。

    當下鄭衝深深拜謝了徐光啟,徐光啟卻擺擺手道:“老夫出麵隻是挑個頭,做個門麵擺設,具體的事還是交給你來辦理,辛苦的還是博文你啊。”

    鄭衝急忙說道:“不辛苦,能過百姓做些好事,和談辛勞?”徐光啟聽了這話,老懷安慰,望著張靈素道:“你有個憂國憂民的好丈夫啊。”

    張靈素在飯桌上一開始就聽鄭衝說台風後賑災的事,覺得夫君真是個做大事的人,台風才過一天,他考慮的就是賑濟災民,甚至連災後防疫、災後重建都想到了。

    聽了這些,張靈素心頭早就隱隱覺得驕傲自豪了,現下徐光啟一誇獎,張靈素更是漲紅了小臉急忙道:“老先生說得是,妾身一定會照顧好夫君,讓他能一展抱負,不會為家中事分神。”

    徐光啟嗯了一聲,又問道:“那博文此趟想如何捐納?又如何賑濟災民?可有詳細章程了?”

    鄭衝急忙道:“已經有些章程了,還隻是腹稿,便想說與老師聽了,給點意見。飯後我便將章程詳細書明,好給老師呈送巡撫衙門。”

    徐光啟道:“也好,你細細說來。”當下鄭衝便清清嗓子,開始說起自己的打算來。

    首先是捐納來的錢財,鄭衝並不想直接交給官府來分發,誰都知道明末官府的黑暗,雁過拔毛,便是清官衙門,也會刮下二兩肉來,如此層層發放,到災民手中的隻怕不剩多少。

    而且官府賑濟災民並沒有長遠打算,也隻是設些粥鋪施舍些米粥而已,並不會考慮後期的重建等事務,局限性頗大。

    於是鄭衝便想成立一個賑濟災民的民間組織,名喚慈善安平會,各處所得捐納都由安平會統一管理運作,徐光啟自然便是安平會的大招牌,名譽會長。而安平會當然也不會撇開官府單幹,各項收入和支出都會由官府監督,而後定期公布賬目。

    聽了這個建議,徐光啟沉吟良久才道:“這也是一種辦法,官督民辦,各方麵都說得過去。沈猶龍與老夫有同鄉之誼,他是萬曆四十四年進士,老夫去說,此事不難辦到。隻是這般做了,福建官場上一些宵小之輩會忌恨老夫,不過也不必理會,老夫也不是閩人,事情辦完,拍拍屁股走人便是了。”

    鄭衝這時候才聽出徐光啟的弦外之音來,原來鄭芝龍和徐光啟都覺得鄭氏不宜插手太深,便是因為賑災真是有很多油水可撈的,若是鄭氏出頭來辦此事,必定會阻了別人的發財之路。不過徐光啟沒有這層擔憂,他是鬆江府人氏,事辦完一走了之,他也不求什麽加官進爵,自然不必那麽忌諱。

    接著鄭衝說到賑濟災民,此趟台風過後,多數農田被淹,房屋被毀,各地糧倉也都被水淹,糧食損失頗大,一定會缺糧食。眼下正是秋收之時,各地都有餘糧,隻是從其他省份采購糧食,一來是陸路運費頗高,二來就怕各地糧商聞得受災,趁機囤積糧食,抬高糧價。

    因此鄭衝建議安平會收得善款捐納後,撥出一部分銀子來,從台灣采購糧食。台灣那裏自顏思齊開台之後,移民到台灣的漢民頗多,自古漢民種地世間第一,於是數年下來,台灣產糧也頗多。台灣之地的糧食,除了鄭氏商船會來采購之外,基本都是賣不出去的,因此存糧也頗多。

    此趟鄭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氏與荷蘭人議和之後,鄭衝曾私下與郭懷一商談了片刻,其中郭懷一便提到希望鄭氏能來采購些台灣的糧食,給當地移民的農產品找條穩定的出路,更獻上台灣情勢書以供參考。

    鄭衝於是記在心頭,既然要采購糧食,台灣糧食價格便宜,而且走海路節省運費,須知這年月走陸路運輸糧食,差不多三成的糧食要被運送的牲口吃掉,牛馬的嚼口費可是不低的,而海運則能省下一大筆嚼口費。

    而且去台灣采購糧食,那裏是鄭氏說了算,說一錢銀子一石糧食收購,絕對就是一錢銀子,拉到大陸後,賣給安平會一兩銀子,誰也不會多說什麽,這價格比去鄰省賣糧食絕對要省錢。這樣一來,鄭氏捐出去的錢很快就能賺回來,附帶刷一波聲望,絕對雙贏的買賣。

    徐光啟聽聞從台灣采購糧食,忍不住問道:“聽聞台灣乃紅夷盤踞之地,怎會賣糧食與我們?”善良的徐光啟還不知道鄭氏已經背著大明王朝單獨與荷蘭媾和了,鄭衝則早已經想好了說辭,便道:“大佛郎機人占據了台北,聽聞今歲糧食大收,我們便去台北買糧食便可。順道可與佛郎機人商量一下,看是否可以聯手夾攻台南的紅夷。”

    艾儒略聞言也點頭佐證道:“正是,聽聞西班牙人占據了台北,他們有意與明國聯手對付尼德蘭人的。”有了艾儒略這位西方賢者的佐證,徐光啟也沒多想,殊不知他的這位弟子蒙騙了他。

    當下鄭衝繼續說著賑濟災民的章程,糧食采購來之後,便在安平會運作下,各處先開辦發放錢糧之所,但凡前來登記以工代賑的災民,先發三天口糧,足夠養活一家老小的,而後領取米糧便要以工分竹籌來換取。

    工分竹籌便是安平會在各處開設的工程現場,隻要災民去現場做工一天,便可記得一天的工分,以竹籌計數,憑竹籌來安平會領取相應的錢糧。

    這種以工代賑可以兼顧重建事項與災後防疫,災後重建,需要清理街道和倒塌房屋,需要大量的人力,這樣以工代賑,滿足了災民需要的賑濟,同時也不養閑人,更可加快重建速度,一舉兩得。

    而鄭氏開辦的以工代賑場所便是重建各處的碼頭、船塢、船廠、火器廠、火藥廠、水泥廠、中藥廠等等地方。至於真正的家園重建,鄭衝打算隻開設一小部分工地,其餘大多數的重建交給當地駐軍來完成。正好可以展現鄭氏軍馬的軍民魚水一家親,同時若內地軍馬誰敢陽奉陰違,正好以賑災重建不力為由收拾掉!

    鄭衝仔細算過了,一個成年男子一天需口糧三斤,這時候沒後世那麽多油水,一天三斤麵飯是絕對吃得下的。而安平會每天給口糧四斤,這個用工價格,絕對比平時請一個工人來的劃算。

    而老弱婦孺則可安排做一些滅殺蟲蠅、打掃街麵衛生、四處噴灑石灰殺滅病菌以及準備熱水、熬製湯藥、照料病患等防疫的簡單工作,同樣可賺取工分竹籌,不過老弱婦孺的工錢就要少一半了,一天兩斤糧食足矣。

    聽聞鄭衝說起水泥來,喜好科學的徐光啟眼前一亮,又開始歪樓,細問起水泥如何製作,有何功用來。鄭衝詳細解釋道:“水泥乃是石灰石反複煆燒後研磨細致,再按比例與些粘土粉末混合攪拌而得,具體工藝學生回去整理後交給老師。這水泥可用於粘合磚石,可用作修橋鋪路,更也修葺城牆,總之用途廣泛。比之現下用的糯米薑汁絕對要劃算得太多了。”

    一想到古人用糯米薑汁來做修城牆的粘合劑,鄭衝總覺得一陣陣肉痛,那都是糧食啊。至於水泥在明末的製作,鄭衝也很有信心,古人的技法絕不會比現代人弱,燒製水泥也絕對不會比燒製各種牛叉的瓷器要難,那麽難燒製的瓷器都能燒製出來,更何況是水泥呢?

    而製藥廠鄭衝也有信心能辦好,成品藥在現在還沒有出現,明末製藥的手藝也絕對不會比清朝胡雪岩那個時候弱,將中成藥做成丹丸散等形式售賣,絕對有市場。居家旅行,帶些備用藥丸,絕對方便。今後還可用在鄭氏的遠洋戰船上,軍隊對這種成藥的需求量也是極大的。

    聽了鄭衝製藥廠的主意,徐光啟笑道:“看來你這趟去王家盤桓,倒也頗有收獲啊。”徐光啟還道是鄭衝去了王家,接觸了醫道之後才有這想法的,卻不知道鄭衝是帶著這想法刻意去結交王家的。

    聞得這話,鄭衝忍不住臉上微微一紅,心頭暗想:“若是師傅知道我是先有這想法,才借著帶孫家兄弟去看病的機會結交王家的會不會氣得暴跳如雷?”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