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結社與結黨
字數:4492 加入書籤
nbsp; 麵前這三個人,黃宗羲自不必說了,明末的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的長子。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三大思想家;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說黃宗羲是中國啟蒙思想之父,主要是他猛烈抨擊封建君主專製製度,表示“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已,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得出君主專製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主張限製君主權力。黃宗羲從民本到民主思想的發展,啟發了清末君主立憲的思潮,放在明末這個時代,這種思想很危險但也很誘人。
而另外兩位,陳子龍是明末官員、詩人、詞人、散文家、駢文家。崇禎二年,陳子龍二十二歲,與夏允彝、杜麟征二人在鬆江組織“幾社”。幾者,絕學有再興之幾,而得知幾其神之義也。最初入社者有周立勳、徐孚遠、彭賓三人。
徐孚遠鬆江人,明末詩人,以道義文章名於時。明亡後曾起兵抗清,後追隨鄭成功到台灣。
陳子龍、徐孚遠成立的幾社便是複社的重要分支之一,複社係由雲間幾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江西則社、曆亭席社、雲簪社、吳門羽朋社、吳門匡社、武林讀書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萊陽邑社、浙東超社、浙西莊社、黃州質社與江南應社等十幾個文人社團聯合而成。陳子龍、徐孚遠乃幾社創始人,複社在泉州辦詩會,遇上他們絲毫不奇怪。
可黃宗羲怎麽也會到此?難道他也是幾社的人麽?
鄭衝很是熱情的與三個未來的大牛人物交談起來,要知道此刻鄭衝就是苦惱與手下沒有更多的人才幫手,要是能拐帶幾個曆史大牛人物至麾下,那他許多事就可以順利鋪開了。
很多時候,你想要做大事,其實不光隻是資金和創意的問題,關鍵還是人才。一個人再厲害,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麵麵俱到的包辦所有事情,手下要是有幾個得力的人幫助,事情就會順利許多。
就好像曆史上諸葛丞相一般,事事親力親為,但最後守街亭還是分身乏術,隻得派其他人去,而辦這事的人又是不稱職的馬謖,因此才會有北伐的失敗。所以人才是個關鍵性問題,鄭衝現在有了錢,有了創意,更有了鄭氏的人力物力,他需要的就是可靠而且有才能的人幫忙。
三位大牛人物現在還都是小牛,與鄭衝年歲相仿,黃宗羲現下二十三歲,陳子龍二十五歲,徐孚遠年歲稍大一些三十一歲,而鄭衝二十歲。
年歲相當,誌趣相投,通過與黃宗羲、陳子龍、徐孚遠交談中鄭衝發現,三人對於鄭衝是極為羨慕的。年歲比他們三個都小,三人卻都還在為了科舉出仕而苦苦掙紮,而鄭衝卻已經建功立業,得萬歲爺禦旨嘉獎。
好似三人這般才情橫溢的讀書人最渴望的是什麽?就是能一展所長,為國效力,造福百姓,建功立業,名留青史啊。可惜黃宗羲現下還在發奮讀書,曆史上他到崇禎十五年都還科舉落地,未能考上進士,陳子龍是崇禎十年才與夏允彝一起高中進士,徐孚遠則更是直到入閩跟隨鄭氏之後,才被封了個兵部給事中的官職。
麵對三個鬱鬱不得誌的人,鄭衝的功成名就自然讓他們羨慕,加上鄭衝刻意結交,因此相談甚歡。
問起黃宗羲何以來泉州時,黃宗羲尚未答話,陳子龍搶著說道:“今歲太倉張乾度(複社創始人張溥字)在泉州召集複社八閩詩會,太衝(黃宗羲字)經友人周鑣介紹參加複社,並與萬泰、陸符及其弟宗炎、宗會等建梨洲複社,引為複社一支。太衝高才,有他加入,我複社便是如虎添翼了。”
正說話間,黃汝良與徐光啟從馬車上下來,兩人在車上也聽到了鄭衝與人說話,聽得是複社的青年才彥,當下也下馬車來相見。
鄭衝見兩位老牛下車,急忙上前引見了。三位小牛聽得眼前的人是黃汝良與徐光啟時,更是驚喜萬分。黃宗羲也不顧地上淤泥,便要拜下,口中道:“不想在此地得遇兩位老大人,真乃萬千之幸。”
徐光啟笑著扶起黃宗羲,同時製止陳子龍、徐孚遠二人同樣的動作後道:“此處不是見禮的地方,三位心意我二人知道,不必多禮。”
黃汝良卻麵色不善,略帶嘲笑的口吻道:“聽聞複社來泉州辦秋歲詩會,想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不到一場大風來了,你們還沒走,居然還要接著籌辦詩會啊。可怎麽隻見你們三個?聽聞當年複社虎丘大會時,可是來了上千文人士子,弄得是滿城衣冠,詩文盈路啊。”
鄭衝見黃汝良這般神態,忍不住微微一鄂,難道複社得罪過黃汝良?怎麽才見麵就這般冷嘲熱諷的?
黃宗羲也是微微皺眉,但還是恭敬有禮的道:“本來此趟也有數百文人士子齊聚泉州的,但大風來了之後,張乾度領一眾人等分散各處書院、寺廟避風。之後大水滿城,也不能走脫。今日水退,便商議分派人手出來探路,我三個便自告奮勇前來查看城內形勢。”
黃汝良聞言嗯了一聲,板起臉孔道:“年青人不好好念書苦讀,整天附庸風雅,搞什麽詩文結社,賣弄什麽風流,整天招蜂引蝶,招惹良人。既然天公不作美,一場大風刮來了,你們也該順應天時,早早散去。你們看著滿城瘡痍,還有心思辦詩會?”
被黃汝良教訓了幾句,三人都有些愕然,鄭衝也微微驚訝,但似乎從賣弄風流,招蜂引蝶,招惹良人這些字眼中感覺到了什麽。聯想到這趟黃小姐也來到了泉州,難道這黃小姐也和自己媳婦一樣,從前與複社的哪位才子有什麽情愫之事?是以黃汝良才這般厭惡這些複社才子?
黃宗羲等三人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用後世的話說就是中二期還沒過,加上都是史上有名的硬骨頭,豈會任由這種指責?
當下陳子龍一揖之後,毫不客氣的頂了回來:“毅庵公的話,晚輩不敢苟同。我等結社並非隻為附庸風雅,賣弄風流。我複社之內,多是精研八股,切磋學問,砥礪品行,互勉互助之舉。更主張蠲逋租,舉廢籍,撤中使,止內操。崇禎初年,我複社更是憂國憂民,抨擊閹黨,正本清源,此等義舉,豈會是附庸風雅、賣弄風流?”
徐孚遠也道:“不錯,此趟雖然遭遇大風,但我等誌向不變,更是要迎難而上,以顯我複社百折不撓之氣魄。區區大風大水,也難擋我等鴻飛之誌。”
黃汝良重重的哼了一聲,差點就要破口大罵,徐光啟急忙止住後,看著徐孚遠皺眉道:“你是徐孚遠?”
徐孚遠對於徐光啟這個鬆江同鄉名宿似乎有些畏懼,當下急忙躬身道:“正是,徐老大人有禮。”
徐光啟淡淡的說道:“不敢,記得你是徐閣老幼弟徐陟公的曾孫?”徐孚遠連忙應道:“正是,老大人明鑒。”徐光啟口中的徐閣老正是明朝三大牛人之一的徐階,鄭衝這才知道原來徐孚遠還是徐階的族曾孫。
徐光啟哼了一聲道:“你這般胡鬧,有損徐閣老英名啊!”見徐光啟話說得重了,徐孚遠更是一臉惶恐,陳子龍卻幫腔道:“徐閣老一世英名,如今暗公兄(徐孚遠字)繼承衣缽,詩文結社,與一眾憂國憂民的青年才彥一道奔走,何以會有損徐閣老英名?”
徐光啟瞪了陳子龍一眼,冷笑道:“陳子龍,我也記得你!你十六歲舉童子試,縣試中名居第二,府試也位居高等,但在院試中落選。次年再次在院試中落選,直到十八歲時,第三次參加童子試,才得成生員。天啟六年,補鬆江府學生員,父病歿,居家守孝,閉門不出。你現下還是個生員,不好生讀書科舉,卻偏偏學人結社,將大好時光都浪費在無謂的空談之上,還大言不慚憂國憂民!我問你們,你們複社直至今日,可曾做過一件真正為國為民的事實?”
三個小牛一時語塞,鄭衝也覺得有些尷尬,人是他想結交的,不想卻被與自己同行的兩位老先生沒頭沒腦教訓了一頓。鄭衝已經猜到黃汝良不待見複社三人,乃是因為黃小姐的緣故,而徐光啟幫腔難道是純粹出於幫黃老出口氣?看黃汝良那樣子,多半黃小姐的事讓他很是氣惱,但又無可奈何,所以才將火氣發在三人身上。
鄭衝急忙開口勸道:“黃老太傅,師傅,兩位先消消氣,我等都是晚輩,年輕氣盛,不知深淺,有不是之處,也請多多包涵。”
鄭衝將他自己與黃宗羲等人並列晚輩,意思便是他與三人都是一路人,還望兩位老先生口下留情。
黃汝良卻不吃這一套,指著鄭衝怒道:“你也休要說情,你記好了,若是你也加入複社,今後便休登我黃家大門!”鄭衝一愣,沒想到這般嚴重,當下急忙道:“老太傅切勿動怒,有話慢慢說。”
徐光啟輕咳一聲道:“博文,今日結社,他朝結黨,我與老太傅都是最痛恨黨爭的,你還不明白麽?”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