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上山下鄉
字數:3932 加入書籤
nbsp; 已到午飯時間,工地前方職工食堂售賣大廳早已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等待吃飯的職工分別在十多個窗口排起了長隊。這是常大龍所在分局設在施工一線的職工食堂,供一線上班職工白、中、晚班——三班人員就餐,二十四小時營業。飯廳麵積很大,屋頂為鋼結構拱頂,既可以用作職工大會堂,又能同時容納五百多人就餐。平時大廳裏擺滿了吃飯用的簡易飯桌和長條椅,開會時就把它們搬開堆放。常大龍買完飯,好不容易從人堆中擠出來,正準備找個位置坐下,忽然發現大廳一角的桌子上,李華平一個人正在默默吃飯,便直徑走了過去。
“老李啊!今天吃飯挺積極的,比我還早呢?”常大龍將手中的飯菜放到飯桌上,然後取下頭上的安全帽,看著李華平打趣地說。
“不早,我也是剛來。”李華平邊說便示意常大龍坐下。
平時從倉位下來,李華平都要首先回到辦公室,把在倉位獲得的各種資料、數據及發現問題的處理情況及時整理完畢後再到食堂吃飯,再晚也要把工作做完,他說如果不及時做容易忘,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因此工作不了結他是不會安心去吃飯的,往往總是比常大龍晚到食堂。
以往在食堂,隻要他們兩人碰到一起吃飯,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今天李華平卻話很少。李華平的反常情緒與憂鬱的表情很快就被常大龍看出來了。
“老李,我看你有什麽心事,有什麽話你就直說吧!興許我還能幫幫你呢!”常大龍說道。
“哎!這話不好說,挺糾結挺麻煩的,說了也沒用。”李華平歎氣地說道。
“不管有沒有用,說出來聽聽嘛,也許心裏會舒服些。”常大龍說道。他們倆是無話不談的朋友,常大龍覺得,朋友有什麽難處他應該知道,即使解決不了,也是一個分擔和安慰。
李華平夫婦這一段時間確實一直滿懷心事,為女兒的前途和今後發展而擔憂。前不久,工程局已經向各單位發出了通知,要求積極動員,完成工區第三批職工子弟上山下鄉工作任務。分局也已召開了會議,要求初中以上畢業生積極響應號召,到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並將這項工作作為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
轉眼間馬上就到了一九七五年的七月份,女兒即將初中畢業,正卡在下鄉時段。去還是不去?女兒一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在學校品學兼優,他們自己對女兒的發展寄予了厚望。尤其是李華平,認為不是自己的原因,女兒也不會從省城中學轉到江城市來讀書,李華平覺得自己對女兒是又愧的。如果把她放到農村,小小年紀,又是女孩,不知要受多少罪,也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回到父母身邊來,女兒的前途更將是個未知數。而且他還聽說了,前幾屆下鄉的學生中出現了打架鬥毆、偷盜和侮辱女學生的事件,這更讓他擔心。
如果不去,不響應政治號召的帽子不僅要戴到自己頭上,更會戴到女兒頭上,自己已無所謂,但會毀了女兒!他不禁想起了《通知》中所說的那些話:“各級黨委和各單位,在上山下鄉工作中,必須高舉***思想偉大紅旗,突出無產階級政治。要把下不下鄉作為衡量一個青年革命不革命的標準和對***革命路線忠不忠的政治態度問題。”一想到這些帶火藥味的字句,他就會不戰而栗。再說,由於受黃帥、張鐵生、白啟嫻等這些全國所謂造反“英雄人物“的影響,江城中學的高中因停課鬧革命,到現在還沒有恢複。據說學校有一個強烈要求恢複高中正常教學的老師還被造反派用土槍打傷了骨頭。
現在女兒升學升不了,不下鄉又怎麽辦呢?這是大勢所趨啊!雖然工程局也有政策,規定老工人或生產骨幹家裏已有一個子女下鄉的,其他子女可以不用下鄉,中學畢業後直接招工。老工人中家裏如果是獨生子女的也可以不下鄉。但他李華平占那一頭啊?當初舉家下放到水利工地勞動改造的時候,雖然早就將自己一家老小的戶口和工作關係全部轉到了現在的單位,名義上也算是個老職工和生產骨幹了,但誰承認他這個“臭老九”啊!他深知,像他這種“黑五類”的孩子是很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難留得住的。
常大龍從李華平那裏知曉情況之後也深感擔憂。雖然自己小孩尚小,下鄉的事與自己不沾邊,平時也很少關心此事,但他換位思考,深知李華平的苦衷:是啊,誰願意將自己那麽小,還沒有完全自理能力的小孩子送到農村啊,尤其還是個女孩!換了自己也舍不得啊。而且他也從老家那裏聽說了知識青年下鄉後的那些令人不安的事,其中他們村裏就有一個武漢下鄉女孩被人侮辱後跳河自殺了。但常大龍也知道,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是中央的要求,全國性的號召,誰也改變不了,是必須堅決貫徹落實的。他也清楚,目前工區在農村下鄉的職工子女,除部分已按計劃分批返城回工地參加工程建設外,還有一千多人仍然在農村。雖然地方政府對工程局有承若,工區職工子女下鄉,每一批鍛煉兩到三年後允許回來參加工程建設,但誰知道以後的政策會是怎樣呢!無論怎樣,常大龍還是準備去找一找分局老領導周廷山局長說一說,看他能不能給通融一下,將李華平作為老員工或生產骨幹對待,將他的女兒留下來。
這天,常大龍借著到分局開中層幹部會的機會,來到了周廷山局長的辦公室。
“大龍啊!我知道你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你今天來絕對不是專程來看我的,一定是有事來找我的。”周廷山開門見山地說。
的確,常大龍雖然與老局長相識這麽多年,又是老局長一手提拔起來的幹部,但很少專門到辦公室或去家裏看望過老局長,也沒有給老局長送過一丁點禮物之類的東西,每次找老局長除了談工作就是談工作,談完就了事。但老局長卻喜歡這種工作認真踏實,一心撲在工程建設上,不夾雜任何功利和私心雜念的幹部。在周廷山看來,作為一個幹部,幹好工作是第一位的,隻有把工作幹好了,就是對上級最大的支持與尊重,隻有這樣的幹部才值得信賴。他不喜歡那種工作沒幹多少,專把心思用在投機鑽營,處處討好領導,謀求個人好處的幹部。
“老局長批評的對,以後是應該來多看看老局長了!但我今天來確實有事請老局長幫忙呢。”常大龍笑嘻嘻地對著周廷山說。
接著常大龍將李華平所說的事向周廷山一一做了匯報。
“大龍啊,你說的情況我都知道了,我們確實應該考慮實際情況。但你也知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再教育確實很有必要,那是一個鍛煉人的意誌,錘煉一個人品質的地方,任何人都沒有特殊性,我的兩個孩子都下過鄉,其中一個後下鄉的現在還在農村接受教育呢。別的事情我可以幫忙,但這個事情是個原則性的問題,他的孩子沒有理由不去啊,他的孩子如果不去,那別的孩子也可以不去,你叫我們怎麽做別人的工作呢?”
見常大龍沒說話,臉上又有些失望的樣子,周廷山又接著說道:
“按你剛才說的以老職工或者按生產骨幹的條件來靠的問題也搭不上界啊!我們所說的老職工是要參建水電工程建設二十年以上,我們所說的生產骨幹是指科隊級以上幹部,可李華平沒有職務啊!”
常大龍深知老局長是一個非常堅持原則的人,特別是大的政治原則,在政治原則麵前是沒有通融的餘地的。他認為錯的事情他會堅決反對,但他認為對的事情是一定要堅持的。在常大龍起身要告辭的時候,老局長又說道:“但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他的女兒下放到離工地最近的知青點,我也可以交代分局派到知青點帶隊的幹部特別關照一下她,也可以做到兩到三年後第一批把她抽回來,這些都可以做到,其它的要求我可能就做不到了。”
常大龍見老局長這樣說,覺得這也是老局長對李華平的一片良苦用心,便連聲說道:“謝謝老局長!謝謝老局長!我懂了,我一定回去給李華平做工作,把您的意見轉達到,我想他會理解的。”
經常大龍的開導和做工作,李華平的心結正在慢慢打開,也理解了老局長的難處和他的良苦用心。他回去與徐曼商量後決定服從單位的統一安排,送孩子下鄉去。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