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諸葛亮的來信
字數:4306 加入書籤
nbsp; 陸遜現在也很苦惱,他雖然圍住了李丕,但郭淮這個年輕的老狐狸卻並不肯上黨,圍點打援的計謀落空了。
魚頭台上的李丕怎麽處置呢?
這段時間他收到了很多書信,有催促他盡快下手的,有勸他不要莽撞行事的。
讓他驚奇的是諸葛瑾、諸葛亮都給他寫了書信來。
諸葛瑾叫他以大局為重,三思後行,怎麽做,沒說。
老頭子心眼多,在哪都不會留下把柄給人逮。
但字裏行間卻是勸他暫緩動手,看看形勢再說。
這當然沒有錯,自己也是這麽想的。
諸葛亮的書信卻就銳氣十足了。
陸遜看完,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諸葛亮在信中跟陸遜說李丕是大衛皇帝李軌著力培養的接班人,因為不夠穩重所以落入了您設下的羅網裏,您有權力殺了他,也有權力俘虜他羞辱他,並威脅他的父親,但我以一個盟友和老朋友的身份告誡您,您果然這麽做了,對東吳絕對是一個災難。
一旦李丕不能晉位太子,承繼大統,那大衛最有希望做太子的隻可能是在李沁和李建中間選一個人。大衛建國不久,內外形勢不穩,李軌不可能選一個幼子為太子而讓全天下憂心,他會讓李沁當天子,將來繼承他的江山。
果然是這樣,那麽您的麻煩就來了,當年您負責的秘密組織在洛陽設計陷害李沁的事,李軌不可能不知道,就算當時不知道,現在不知道,等吳國敗亡自會有人讓他知道。李沁一旦做了太子,李軌一定會把這件事公之於眾,為太子洗白汙點。
那麽問題來了,李沁受了這麽多年的苦將來向誰來討還?
他一定會打著為大哥報仇的幌子殘酷對待江南的百姓,到時生靈塗炭,這是誰的罪過,難道不是您的嗎?
所以何去何從,還請大都督三思而後定。
陸遜望著信箋,半晌無言,他在執掌大都督之前,曾為吳郡名士,年輕時受到權力的蠱惑參加了孫堅組建的一個秘密組織,曾短暫潛伏在中原。
那時候李軌的地位尚不穩固,眾人覺得害死李沁斷了李軌的繼承人,會動搖李軌的根基,而且還會讓他們內部陷入互相猜忌的泥潭。
所以陸遜親自策劃並指揮了在洛陽北郊陷害李沁的行動。
當年這麽做完全是在一種使命的驅使下,目的是搞亂李軌內部,這麽多年過去了,他以為這件事已經被人遺忘了,沒想到還是被諸葛亮給翻了出來,諸葛亮在信裏說的很客氣很隱晦,其實就是想告訴他,這件事李軌未必知道真相,但他卻是知道的,如果自己不照著他的意思去辦,那麽他一定會把這事捅給李軌。
到那時……
陸遜打了個寒噤,如果自己真的把李軌苦心栽培的繼承人給毀了,下一步他一定會百倍千倍的報複。
他想到了孫權,在苦心栽培的繼承人孫登死後,這個老人那種歇斯底裏的瘋狂,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栗啊。
那時節,自己固然是首當其衝,性命不保,禍及族人。
更有千千萬萬的江南百姓也因此遭受劫難。
那麽悄悄的把李丕放了?這顯然也不現實,自己苦心設計把李丕困住,上下都盯著呢,這個時候誰敢放水就是與整個東吳為敵。
這是自己萬萬擔當不起來的。
何去何從呢?
陸遜苦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思了一夜,終於有了計較。
……
這期間為了營救李丕大衛朝廷進行了總動員,淮南大都督李典也在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這一天從事引來兩個人,一個叫賀遠,一個叫賀近,乃是堂兄弟兩個,兩個人在東海上幹些一本萬利的小買賣,他們走私的不是軍械,因為他們沒膽,也不是走私私鹽,因為沒錢,他們走私人。
大衛的人在大衛犯事了,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給他們哥倆一筆錢,他們負責把人平安地運送到江南,反之亦然。
這種人跟搭救太子爺有什麽關係呢,李典欲待不見,但轉念一想,又把二人召了進來。賀遠、賀近兄弟倒是快人快語,他們自承想投效在李典門下謀個出身,條件嘛,就是幫助李典運送一支突擊隊在江南的某個地方譬如吳郡境內登陸。
李典心裏咯噔一下,但不露聲色,反而冷笑道:“憑你們一次你能運幾個人?”
賀近道:“八十人。”
李典冷笑道:“區區八十人過去……送人頭麽?”
賀遠道:“隻要大都督肯給我們一個機會,我們願意說服東海十三寨的弟兄投軍報國,冒險助軍,運送兩千人在吳郡登陸。”
李典道:“兩千人也不濟事,至少得五千人。似你們這些人,惡事做絕,想要清白,不為朝廷出大力那是癡心妄想。”
賀遠、賀近兄弟嘀咕了一陣。
賀遠道:“請大都督賜皇榜一劄,好讓船上的弟兄們相信。”
李典當即書寫了一份手劄交給二人,許登陸成功之日,赦免眾人的罪過。
二人大喜,立即回去準備。
賀家兄弟其實是一大幫海盜派來跟李典談判的代表,這幫海盜的實力倒是不可小覷。且他們中亦有高人,過去南北敵對,他們遊走於兩國之間混口飯吃,如今大衛百萬大軍壓境,江南危若累卵,一旦大衛平定了江南他們到哪吃飯?統一之後的朝廷能不派兵清剿他們?
倒不如趁著這個機會投奔強者謀個出身了。
也就是李典資曆老,膽子大,換成一般將領還真不敢答應他們呢。
私自跟海盜勾結那可是重罪啊。
……
這期間東吳內部卻又發生了一些動蕩。
孫登死後一年,在風雨飄搖的大背景下,孫權冊立了新的太子。黃龍十二年的初夏,孫權立其三子孫和為太子。
這卻引起了孫權的另一個兒子魯王孫霸的不滿,兄弟倆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被迫分班站隊。
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人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則支持魯王。
孫吳內部的分裂給了李典以可趁之機。
初夏時的吳郡美的像一座天堂,華燈初上,城西湖上就響起了靡靡之音。數十艘華麗的畫舫飄在碧水上,把湖麵照的跟白晝相似,湖邊夜出納涼遊玩的市民摩肩接踵,絡繹不絕。一郡的繁華盡在這一地。
突然之間,城東烽戍上燃起了火警,說是有一支生力軍突襲了吳郡東門。湖邊的遊客有些驚慌,一些人開始回城躲避,但更多的人卻不以為然,今年收成不好,常有海盜自海上來劫掠,這些海盜很凶狠,殺人如麻的,但實力不濟,一般就幾十人,最多幾百人,一群烏合之眾是無法攻破堅固的吳郡東門的。
而且吳郡的城南和城北都有兵營,也無須擔心他們繞道過來劫殺。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