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猶嫌不足
字數:5004 加入書籤
古常勇聽店中夥計說楊錚來了,匆忙到了前堂,見楊錚作了讀書人裝束,雖年齒尚幼,卻已有堂堂之相,笑道:“小兄弟果然就是天生的讀書人。多謝昨日在知州麵前為我美言。”
楊錚道:“古大叔客氣了,咱們又何必見外。知州昨日為‘楊古井’題了幅字,還須前去拜謝一番。”
古常勇點了點頭,道:“你且稍坐,容我收拾一下,即刻便去。”
昨日古成冶午後便回了秦州城,那時知州怕是還未題字。古常勇看上去卻並不意外,顯然有他的消息渠道。
楊錚等了不長時間,古常勇收拾停當,兩人徑往大城行去。
古常勇道:“見過知州後,我便準備將城中各鐵鋪掌櫃邀來,商議共同打製一事,想必是都願參與的。”
楊錚點點頭,對此並不懷疑。古常勇在秦州鐵匠中本就有一定的號召力,更何況眼下正是鐵鋪生意較淡的時候。之前他進城時,便發覺南門左近的鐵匠鋪比上回來時冷清了不少。
古常勇又道:“我已備下三千多斤生熟鐵料,打製一百五十個‘楊古井’綽綽有餘。”
楊錚道:“作水管的竹竿備了多少?”
古常勇道:“我在城內收了近百枝合用的,又讓販竹竿的再依樣進上百來枝,隻要合用,便都收下。”
秦州雖有竹子,但大都從外地引種,長得比較纖細,徑寸以上的不多。因而楊錚提議備上一些,作為可選配件來賣,售與那些買了“楊古井”卻匆忙尋不到合用竹管的村落。
楊錚道:“那就夠用了。”說著從懷中摸出一物,正是楊根發做的那截軟管,遞給古常勇,“古大叔,你看這個。”
古常勇接過仔細看了下,道:“這是用來連接管頭的?好東西!”
楊錚點頭道:“這是我一個族伯做的,可作價一分銀子三個,賣與願買之人。”
兩人說著話,不多時到了大城之東的州署。
知州衙門在街北,大門外有東西二轅門,轅門內為旌善、申明二亭,兩轅門與大門前的照壁將這一片區域從街中分隔出來,踏入此間不禁就讓人不敢大聲喧嘩。
至門前,古常勇請門子通報,一封紅包不著痕跡地送了出去。過不多時,那門子回報說知州召見,將二人引入大門,從儀門東邊的角門入內。
東邊角門旁便是土神祠。雖距洪武時已近二百年,剝皮實草之刑早已不聞,但楊錚朝那邊望了一眼,想起種種傳說,仍不禁有毛骨悚然之感。
入了儀門便是大堂,堂前掛一匾額,上題“寬仁”二字。這一天不是放告日,所以知州老爺並不在此。從側門再入二堂,門子讓二人在堂前候著,進內去稟報。
楊錚抬眼見二堂門上也有一匾額,上題“敬修”二字,聽到那門子在裏麵稟道:“古記鐵鋪古常勇在外候見。”竟然完全沒有提到他。而之前古常勇請見時,明明說了“楊家坪楊錚”的,並且還是放在前麵的。看來即便換了身衣服,人家也完全沒把他當回事。
很快門子又轉出來,道:“進去吧。”
楊錚與古常勇拾階而上,入得堂內,便欲跪拜。吳知州在上說道:“無須多禮。”兩人便作了個長揖。
吳知州先將二人誇讚了一番,又勉勵他們要再接再厲,以為民之楷模。隨後又道:“今年入秋後雨水不多,若能多打製些‘秦州楊古井’,於各裏農戶可是大有裨益。”
楊錚一聽便懂了,他之前所報的一百個“楊古井”產量,吳知州很有些嫌少。可這話他不能答,便看了古常勇一眼。
古常勇略一沉吟,說道:“草民定當竭盡全力,多打製些出來,讓更多鄉民受益。”
吳知州點了下頭,道:“你且寬心,入冬前隻管安心打製,衛所那邊我會分說,為你通融一二。”
古常勇一聽大喜,連忙拜謝。吳知州又道:“到了明年開春,還要再多打製一些,好讓三縣百姓也能受益。”古常勇便又躬身稱謝。
吳知州所謂之三縣,是指禮縣、秦安、清水三縣,俱為秦州所轄之領縣。因對三縣農事並不了解,加上受“楊古井”的產能所限,楊錚與古常勇計議之時,並未將三縣考慮在內。看來吳知州倒是比較篤定,已將三縣列入來年計劃,同為知州治下之民,自不能厚此薄彼。
楊錚將其昨日所題之字取出,雙手奉上,道:“不敢有負刺史厚望,我等定當竭盡所能,做好‘秦州楊古井’。”
吳知州含笑點頭,讓旁邊侍立的親隨將字取來,蓋了一方小印,蓋好後親隨又將字交給楊錚。楊錚接過來,見印上之字為古篆,勉強認出有吳知州的名諱,餘字卻識不得。他將這幅字仔細卷好,與古常勇一同向知州拜謝。吳知州又勉勵了幾句,讓二人離開。
從州署衙門出來,二人往西關方向行去。
楊錚道:“按吳知州之意,至少還須再製出二百五六十個‘楊古井’方能讓他滿意。”
古常勇不禁皺了皺眉頭,道:“要這麽多麽?”
楊錚道:“知州希望三縣百姓來年亦能受益,本州直領諸裏今年總要有所交待。除了臨河近湖有灌溉之利的六個裏,以及我們赤峪裏之外,尚餘二十五裏,每裏總得分上十個八個才算說得過去。便是那六個有灌溉之利的裏,恐怕也願意買上幾個。”
在計劃推行“楊古井”時,他估算過所需的數量,有一百五十個差不多就夠了。昨日他當眾報了一百個,已然留了許多餘地。這番計算,大體是從生意的角度來考量的,遵循一個買賣雙方自願自主的原則。
然而吳知州顯然不是這樣考慮的,他對此事的熱衷程度,大大超過了楊錚的預期。應該說,楊錚大大低估了老舉人的上進之心。
原本吳知州應當是準備平穩致仕的,來秦州兩年多幾乎沒什麽作為。但眼前出現了這麽一個機會,卻讓他的心思一下子就活絡起來。或許正是因為處在他這個地步,這樣的機會便顯得更加難得,他也就更為重視。
之前衙門裏吳知州看似話語平和,其心思卻一點都不平和,顯是鐵了心要將這件事辦成一樁大政績。這“楊古井”推行一事,已成了吳知州的一項重要政務。哪怕今年不缺雨水,他也要將“楊古井”推而廣之,並且絕不會吝惜用一些強硬手段。
簡言之,現在“楊古井”已經從自由買賣變成了官府攤派。
楊錚並未把話說明,畢竟這還在衙門口呢,總得防著隔牆有耳。
不過古常勇稍一尋思,也就差不多明白了。他不禁苦笑道:“這就又回到我們起初估算的數量上了。好在衛所那邊有知州分說一二,我再上下打點一番,總能應付過去。”
知州衙門的西邊,緊鄰著按察分司衙門,再往西便是秦州衛的署衙。
秦州衛屬陝西都司,統於右軍都督府,與地方親民官完全是兩個係統。衛指揮使正三品,比吳知州的從五品要高得多,便是衛指揮同知、僉事,以及千戶所正千戶,品級也比知州要高。
但自永樂之後,大明文貴武賤之風便愈演愈烈。正統時英宗北狩,武官群體更是徹底失去了地位。吳知州以施惠民之政為由,為古常勇向衛所分說,衛所官無論如何都要賣他麵子。
但古常勇終是為衛所打製兵器的匠戶,他自己的人情關係,還得他自家去維護。
楊錚道:“古大叔且勿憂心,咱們回去謀劃一下,總能尋個善法。”
古常勇點了點頭,正欲說話,忽聽後麵有人叫道:“古掌櫃請留步!”回過身來,見是適才立於吳知州身邊的親隨。
楊錚小聲道:“怕是知州還有話要交待,等下我先行一步。”
古常勇道:“好。這裏事畢後我去尋你。“
那親隨走上前來,邀古常勇去喝茶,順帶提了下楊錚。
楊錚又哪會不識趣,他本就不願直接參與進去,當即先行告辭。一邊往回走,一邊在心中暗自盤算,該如何應付眼前的局麵。
單從生意的角度考慮,“楊古井”自然是賣得越多越好。雖然定價並不高,卻幾乎有翻倍之利,在秦州城內能與之相比的生意恐怕還不多。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時間上太過緊迫。吳知州雖然搞了變相攤派,但這隻是手段,其目的是要見到切實的成果,而非將“楊古井”交到農戶手中便算了事。
這一節不知古常勇是否已經理會,即便沒有,想來那親隨會提醒他的。
今日已是八月初八,下月初五便是霜降節氣,按照本地往年農事經驗來看,留給他們打製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剩下一個月。以古常勇預估的產能,根本無法完成二百五六十之數。
吳知州不會不清楚這一點。就算他猜到楊錚替古常勇所報月產百個數字是留有餘地的,也不可能認為這餘地會大到翻倍還多。
不過大概在他看來,這根本就不是問題。至少不是他知州老爺的問題。(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