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韓愈

字數:4018   加入書籤

A+A-




    羅子騫這才換下侍衛服裝,穿上官服,回到了羅家軍的隊伍裏。

    一群兵將,喜氣洋洋地把羅子騫簇擁在當中,一片歡天喜地,剛才在丹鳳門大街上,一場大戰,踢死霹靂天王,這是硬碰硬的功夫,讓官兵們的興奮與驕傲簡直是達到了頂點。

    “羅將軍,真提氣。”

    “羅將軍,真給咱們羅家軍長威風。”

    ……

    麟德殿外,打掃得幹幹淨淨,紮起了布棚子,案幾桌凳已經擺好,酒宴都備好了。

    (可不是現代那種高桌高椅哦,而是低矮的長條案幾,鋪在地上的厚布墊,是坐在地上吃的。)

    每個桌案上,都放著成壇的美酒。

    士兵們一片歡呼雀躍,能夠參加“國宴”,這是莫大的榮耀,回去能吹一輩子牛逼的。

    直到七老八十了,也可以得意洋洋地捋著白胡子說:“我當年參加長安城大明宮裏國宴的時候……嘖嘖……”

    那是多麽榮光的事情啊……

    ……

    本來按照陳弘誌等人的安排,羅子騫、李愬、郭樂等大將,是要在殿裏設席位的。但是羅子騫婉拒了,他說:“請裴相國他們,在殿裏吧,我和我的士兵們在一塊兒。”

    在這個光榮而喜慶的時間,理應官兵同享。

    結果,裴度、李愬、李光顏等人,也都紛紛表示,“我們也不在殿裏,大家就都在外麵吧,千人同樂,那是難得的場景,何必把自己搞得冷冷清清?”

    於是,大家就全在外麵設席。

    寒冷的冬天,因為兩千餘人的歡騰,整個麟德殿前,一片熱火朝天,也沒人覺得冷了。再加上這天天公作美,豔陽高照,簡直有點三月小陽春的感覺。

    ……

    酒宴前麵的前奏,是由一位官員,代表皇帝宣讀表彰嘉獎文告。

    這位官是誰?韓愈。

    哇……唐宋八大家的頭一位啊。

    名貫古今的大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那是閃耀於史冊的傑出人物啊,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

    ……

    不過,說起來有點可笑,唐朝的官兵們,對韓愈的了解和尊敬,隻怕比羅子騫還差得遠。

    羅子騫,從小是讀著韓愈的文章長大的,象《師說》、《雜說》、《進學解》等等,象異曲同工、兼收並蓄、業精於精……這些使用廣泛的成語,都是當初韓愈創造的。

    但是,在唐朝,韓愈可沒這麽大的名氣和影響,相反,他是個命運多難的人。

    說起來有點可笑,韓愈這個人,才高八鬥,做起官來卻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便是“七上八下”。

    什麽意思呢?就是他憑著才學,能當上大官,然後又被貶,然後再當上官,然後又再被撤職……就象個葫蘆在水裏似的,一會上來,一會下去。

    每次當大官也當不長,屁股在官位還沒坐熱乎,便給一腳踢開,罷免了。屢次三番,宦海沉浮。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其實就一個:這個人太耿直了。

    隻要是瞧見有不平的事情,韓愈可不會管你老羊上樹,一定要直言不諱,痛陳痛斥,在皇帝麵前無所顧忌,“當當當當”一通亂冒。

    每每把皇帝惹急了,聽煩了,於是,把官帽就給他擼了。

    撤職!

    然而,這個人實在是太有才了,他推動了散文更新運動,大力提倡儒學,開辟了詩文發展道路,在詩文、道學、理學等方麵均有獨到建樹。

    因此,每每皇帝憐惜他的才華,便又想起他來,重新啟用,再加上裴度、白居易等人,同韓愈關係很好,總是幫他說情,就這麽著,往往又能東山再起。

    但是,架不住他嘴沒把門的啊,一通直言直諫,又把皇帝給惹惱了,於是,貶,把你貶到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一邊涼快著去吧……

    這些年以來,韓愈考中過進士,當過校書郎、國子監博士、監察禦史、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行軍司馬、袁州刺史、國子祭酒、右庶子……種種大大小小的官職,其履曆之豐富,簡直是無人能比。

    有點眼花繚亂。

    要是讓他填履曆表,那可麻煩了……

    ……

    這一回,韓愈也是剛剛“平反”。

    說起來,挺有意思,前幾年因為關中大旱,災民遍地,流離失所,時任監察禦史的韓愈,痛心不已,親自前往關中,察看災情,結果跟當地官員打了一架。

    怎麽回事呢?原來當地的地方官好大喜功,向朝廷奏報“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這一下,韓愈如何不怒?當即痛斥,並寫了一篇《論天旱人饑狀》,上報朝廷。

    你上報就上報吧,但這位韓老先生,脾氣可不是一般的耿直,他在奏疏裏,除了敘述災情,還把那些隱瞞災情不報的官員,抨擊了個遍,直斥他們“禍國殃民”。

    這也罷了,他們欺君罔上,應該痛斥,但是,這就算完了嗎?沒有,韓愈在文章裏,直截了當,告訴皇帝,你應該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一二三……

    皇帝看了奏章,不高興。

    你在我這兒裝明白,裝得過分了吧?我還輪不到你姓韓的來給我下命令。

    當然,那些受到韓愈痛斥的老臣們,自然更不高興,群起而攻之。

    就這麽著,皇帝一聲令下:免。韓愈被撤職,遠赴陽山當了一個縣令……

    這回,裴度瞅準時機,向憲宗保奏,說是韓愈才幹過人,應該回來幫他處理淮西事務,好說歹說,這才把韓愈給弄了回來,當了個“行軍司馬”。

    反正韓愈對於官職升降,也習慣了,回來以後正趕上皇帝龍心大悅,宴請羅家軍士兵,因此命令他:“寫一篇文章,銘記此次淮西大捷。”

    這對於韓愈來說,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拿起筆來,一揮而就。

    ……

    當韓愈代表朝廷,站在麟德殿的高台上,向羅家軍官兵們宣讀他寫的《平淮西碑記》的時候,心情最激動的人,可就算得上是羅子騫了。

    這是載於史書的大事啊。

    一代文壇巨匠,就站在麵前,朗誦自己的千古名作。看著朝服峨冠的韓愈,一臉著重地站在麟德殿前的台階上,羅子騫眼裏那股景仰幸福之情,簡直……不能形容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