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提筆寫本刑偵書

字數:3779   加入書籤

A+A-




    柯士昭翻供,他也隻能歎息,無能為力。

    大宋一朝,對於刑獄之事,實行鞫讞分司、翻異別勘的製度。

    鞫讞分司,就是審、判分離。

    在州府軍監一級,司理參軍負責審問推勘,即為“鞫”,而司法參軍負責檢斷適用法條,供知府一級主官依法判決時參考之用,即為“讞”。

    翻異別勘,就是翻供重審。

    朝廷在各地官衙專門設置司錄參軍一職,負責案犯判決前後的錄問之事,一旦案犯翻供,朝廷隻能派員別勘。

    依北宋定製,案犯翻異別勘的機會為三次,南宋刑法較為寬鬆,增改為五次,但實際上有時可不止五次。

    譬如,南宋淳熙五年,在江南東路南康軍中,發生一起“阿梁謀殺親夫案”。

    此案當中,持刀行凶的奸夫一直供認不諱,女子阿梁數次招供合謀,可在錄問過程中,阿梁卻又屢屢翻供,朝廷隻得一次次派員別勘。

    此案共計曆時九年,重審十次。

    當時的朱熹老夫子,在南康軍中擔任知軍,他深恨女子殺父之事,對阿梁自然不會同情,數次判決皆是斬刑。

    後來朱熹老夫子離任,奸夫瘐死獄中,阿梁第九次翻異,朝廷第十次別勘,沒了奸夫指證,朝廷無奈之下,隻得依照“疑罪惟輕”原則,判了阿梁一個流放之刑,最終草草結案。

    說實話,宋朝這樣的司法製度設計,比之現代國家並不遜色多少,唯一比現代差的,就是“合法杖刑”與“疑罪惟輕”兩點。但是依照宋代的條件製約,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杜絕刑訊”與“疑罪從無”。

    孫山穿越到司法開明的宋朝,按理說,應該高興才是。

    可是作為苦主的他,眼睜睜地看著仇人翻異別勘,心中滋味豈能好受。

    他還真怕柯士昭,學那殺夫的女子阿梁,一次次的翻供,一次次的重審,將他拖入漫長的等待之中。

    這等糟心事,那是越想也煩,孫山趕緊念頭轉移,放到與宋華約定之事上來。

    孫山站在書桌前,來回踱步了好一陣,才漸漸構思好了大綱,書名也有了眉目,現在就差動筆了。

    書桌上的文房四寶都是早就擺放好的,孫山取過一些清水倒入硯台之中,慢慢研磨起來,裏麵還有些墨,清水不一會就變得漆黑濃稠。

    看孫山的動作,明顯熟悉無比。

    桌上這方硯台體量不小,通體墨綠,邊緣雕刻有山巒涼亭,亭上刻著四個米粒大的小字“太湖棲亭”,墨汁研勻之後,宛如山巒環抱中的一汪墨湖。

    看品相,這硯台竟是一方上好的端硯。

    可以說,孫山書房中的一應擺設,價值不菲,也不知原主那死鬼,花了多少銀錢,才置辦下來的。

    硯是端硯,筆是湖筆,紙是宣紙,墨選的也是上品鬆煙,就連那方鎮紙都是塊品相不錯的田黃石。整張書桌通體是金絲楠木,後麵的書架一水兒的小葉紫檀。

    孫山一邊感慨著原主那死鬼的奢侈,一邊慢慢地研好墨汁,又在筆架上挑了半天,才選好一支小號紫毫筆。

    筆尖蘸了墨汁,他揮筆而就,在宣紙上寫下四個大字“刑偵集錄”,這就是孫山選定的書名。

    欣賞了一陣自家的字體,孫山滿意地點了點頭,暗道一聲:功力大進!

    也許是繼承了原主那死鬼的記憶,孫山此時的書法水準,比之前世竟然莫名提高了許多。

    對孫山來說,這寫毛筆字也沒什麽難的,前世他活了三十年,就三大愛好,第一大海,第二讀古文,第三就是練毛筆字。

    平日裏海上行船,枯燥無事之時,除了看看書,他每天都會寫上幾幅字,算是陶冶情操,沒事提升一下逼格。

    行、草、楷、隸、篆諸書,他無所不通,卻又無所能精;顏、柳、歐、趙等諸家之體,他都練過一陣,但他最愛臨摹的,還屬右軍體、瘦金體兩種。

    他生平臨摹最多的兩幅字帖:

    一為王右軍的《蘭亭集序》。

    孫山臨摹它,不為別的,隻因它是天下第一行書,名氣夠大。

    二為趙佶的《欲借風霜二詩帖》。

    人常說趙佶的瘦金體,比之正常的楷書,字體過於纖瘦,且犀利如鋒,殺伐氣重,但孫山就愛這種調調,而且此帖出自趙佶這等軟弱昏君之手,更是讓人著迷。

    孫山前世,還曾見過當今天子趙構的字帖,書法造詣也頗為精深,一手毛筆字,不走他父親的瘦金體,卻頗具晉唐神韻,後人評價其書法造詣,“天縱其能,無不造妙”。

    趙佶、趙構,這一對親父子,可以說,當皇帝懦弱無能,於書法一道,卻都頗為不俗,堪稱伯仲。

    再看紙上那四個字,“刑偵集錄”,孫山用的正是瘦金體。

    手中紫毫筆的筆毛,選用兔肩製成,算是一種硬豪,彈性好,聚鋒強,寫起瘦金體來,效果很不錯。

    他選擇毛筆和字體,並非隨意而為,而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

    寫書麽,除了內容好壞,成本問題也必須優先考量。

    小號紫毫筆,配上瘦金體,堪稱省墨又省紙。

    江南坊間有一趣聞,相傳趙佶,也就是當今天子他爹宋徽宗,當年獨創瘦金體,目的正是為了省墨,並以此名義進行過推廣。

    先不論這趣聞是真是假,用瘦金體寫字省墨,倒是貨真價實。

    現今生產水平不高,筆墨紙硯供應不足,為了煉製煙墨,很多地方山頭的森林都被伐光了,再加之蘇州城裏物價騰貴,能省的自然要省。

    他現今用的這種宣紙,每張都要三四百文錢,專為畫筆丹青所用,卻被他拿來寫字,說他一句敗家也不為過。

    其實孫山也是無奈,原主那死鬼在書房裏隻準備了這一種紙,他隻能拿來先應應急了。

    宋人有詞為證:“有錢莫買金,多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

    江東紙即為宣紙,好是好,但是用著也心疼。

    孫山已經吩咐了下人,去外麵采購便宜紙張去了,一張八尺見方的大青白紙,售價隻要六文錢,拿來寫字正合適。(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