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要不咱也弄個官當當?

字數:3845   加入書籤

A+A-




    “不過是個從八品的承奉郎,無職無權的文散官,全靠著他爺爺蔭補來的。”範成大站在人群裏,撇著嘴不屑地說道,繼而緊握著拳頭,高高舉起,激動地叫喊著,“姐夫,不用怕他,快快將他丟到湖裏去!”

    “丟進水裏去!”

    “扔到湖裏喂王八!”

    圍觀看熱鬧的人群,也紛紛跟著起哄起來。

    孫山暗暗白了一眼這些起哄不嫌事大的圍觀者,從八品文散官那也是朝廷冊封的官員好不好,他一個白身若是真的毆打了一個官員,那些官衙裏的老爺們豈會輕饒了他。

    這蘇州城裏,上到平江府衙,下到吳縣縣衙,大大小小的政軍衙門不下十幾座,裏麵的官員他一個也得罪不起。

    別看他孫家在本地勢力不小,可跟範氏這種世代為官的大家族比起來,根本就不在一個等級上。

    倒不是他們孫家沒有在朝為官者,而是本地的孫氏一族,曆經八九百年,早就散作一團,平時除了年終祭祖之外,很少會有交集。

    孫山他們家這一支,還未出五服的族人裏麵,官職最高的也不過是一個從五品的州團練使,而且早就舉家遷往江西去了。

    “孫姑爺,算了吧,別把事情鬧得太僵。”正當孫山為難該如何找個台階下的時候,一旁一直沉默的範二哥突然開口了,“你也不算外人,看在二哥的麵子上,就饒他這一回吧。”

    “小子,既然範二哥為你求情,姑父我就饒你這一回。”孫山借坡下驢,可又不想失了麵子,指著範公舉的臉,威脅道,“記住了,以後走路招子放亮點,別再亂招惹人。”

    說完,孫山一把將範公舉推了出去,搞得他踉蹌數步才穩住身子。

    範公舉回頭狠狠地瞪了孫山一眼,哼也不哼一聲,灰溜溜地逃了。

    孫山掃了眼還在水中掙紮的四個青衣仆役,過了好一會兒,這幾個家夥經過一番掙紮,才慢慢爬上岸來,全都渾身乏力地趴在水邊,累得直翻白眼。

    看到這四人沒有性命之憂,孫山才放下心來,他可不願平白無故地吃場人命官司。

    此間事了,孫山轉頭對範二哥道:“二哥,天已不早了,咱們出發吧。”

    範二哥點點頭,上船準備去了。

    範成大跑到孫山身邊,興奮地道:“姐夫,剛才你可真厲害,竟敢一個打四個,佩服佩服。”

    孫山得意地微笑著,臨了還不忘囑咐道:“成大,記住此事絕對不能跟你姐姐提起,否則她又要為我擔心了。”

    “姐夫放心。”範成大拍著胸脯保證道。

    ……

    烏篷船漸漸駛離了碼頭,朝著湖中劃去。

    船上靜悄悄的,隻有船劃過水流的聲音,一時間沒人說話,氣氛有些尷尬。

    孫山坐在船頭,赤著腳丫浸泡在湖水中,享受著腳上傳來的一絲絲涼意。

    但他心裏卻還在想著剛剛那範公舉的事兒,慢慢陷入了沉思。

    那範公舉不過二十出頭,年紀不大便已蔭補為從八品承奉郎,雖然隻是個虛職文散官,卻也足以讓無數士子眼紅無比,這裏麵自然也包括孫山。

    在大宋朝,作為正途出身的科舉進士,即便是一甲狀元,被授予的官職最高也不過是個從八品,其餘二甲、三甲進士,更是需要從九品的低級官位起步。

    這範公舉何德何能,僅僅憑借出身高貴一條,就能與狀元之流媲美?

    要說這宋代為官者,向來就屬蔭補官數量最多,科舉進士隻能居其次,至於進納出身者人數太少,可以忽略不計。

    自宋太祖起,朝廷便設置了規章,蔭補官隻能自從八品以下的文武散官起步,若想充任實職,還需要經過吏部的詮試和呈試。

    可是很多蔭補官,卻能夠憑借父輩關係獲得免試,即使參加考試者,考場舞弊現象也十分猖獗。

    他們通過自家關係網,以及各種作弊手段蒙蔽過關,極易獲得出官機會。

    這些蔭補官的大量出現,相當於變相搶奪了科舉士子的為官名額,自然處處不招待見。

    這也導致朝中那些身居高位的科舉出身官員,極為歧視蔭補官,使得他們越往後,升遷愈發困難。

    凡是自認有才的讀書士子,極少有人願意靠著蔭補出官,畢竟蔭補官上升仕途有限,想要一朝身登高位,自然還是走科舉正途才算王道。

    另一方麵,大量的蔭補官員長年滯留於地方,由於升遷無望,給大宋的官場風氣帶來了極其消極的影響。

    為文官者,往往隻知貪腐享樂,縱使下屬小吏橫征暴斂、損公肥私、中飽私囊,以致當地民生愈發困頓。

    為武將者,由於缺乏帶兵經驗,一朝統兵打仗,往往敗多勝少。平日裏,他們隻以刻薄軍士為能事,嚴重者還會激起兵變;每逢戰事,卻又貪生怕死,踟躕不前,以致貽誤戰機,甚至還會連累得其他將士為之喪命。

    縱觀大宋一朝,能夠有所作為的官員,往往還是以科舉正途出身的居多。

    他們中很多人幼年家境貧寒,為官之後知曉百姓疾苦,在民政方麵多有建樹,如平反冤獄、興修水利、開墾良田、捕盜捉寇等,為大宋的渾濁官場源源不斷地注入著股股清流。

    由於這些科舉正途出身官員的存在,也大大抵消了蔭補官員對大宋時局造成的消極破壞。

    孫山一邊眯著眼想著事情,一邊暗自籌劃著,自家是不是也搞個官來當一當。

    走蔭補官一途?

    可惜孫家祖上不爭氣,他自然也沒這個資格。

    倒是他那老丈人手中還握有一個蔭補的名額,小舅子範成大一看就是立誌要走科舉正途的,他是否可以占用一下呢?

    不過很快,他又極其幹脆地否掉了,老丈人對他早就觀感極差,這蔭補名額他想都不敢想。

    進納為官?

    也被孫山直接否掉了,你沒個三五十萬貫就想撈個官做,想都別想。

    並且這進納官華而不實,比蔭補官還不如,在官場上到處受人鄙視,一輩子都很難晉升到八品以上。

    因為這進納官兒,主要是給那些海外番商們準備的,朝廷隨便賞他們一個官兒做,就是為了鼓勵他們多多來朝貿易。

    他一個漢人,若是也走這條官路,不被人鄙視那才怪哩!(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