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胡教授的講座
字數:4985 加入書籤
第二天上午,陳劍是強忍著睡意,才總算熬過了兩節大課。
中午匆匆忙忙地吃了幾口,他就趕緊回寢室補覺去了,這自然引來了同寢哥們幾個好一陣的調侃。
他也懶得解釋,再說這事兒根本無法解釋得清,鬼才會相信他昨夜居然去了一趟幾百公裏外的滬城。
下午一點半,小胡老師有一個信息論講座,而且是對全校開放,估計又將是人滿為患,他得早點去搶個座,中午補睡的時間不多了。
……
畢竟年輕,一覺之後,他感覺自己又滿血複活了。
土塊和老三早早就走了,大胖他們幾個還在,於是“同去”、“同去”便一同去了。
等哥們幾個趕到的時候,盡管仍早了十幾分鍾,報告廳裏卻已經沒有幾個空位置了,他們於是找了幾張凳子坐在前麵過道處。
小胡老師很守時,不會提早一分鍾到,也絕不會遲到一分鍾。這不,鈴聲才響,他的左腳也剛好邁過報告廳的門檻。
“嗬嗬,來的人不少嗬!我知道,這是大家給我麵子,讓我能混口飯吃,多謝多謝!”
小胡的開場白,一如既往的死不正經,立刻招來一串的笑聲。
“下午的講座,領導出的題目是信息論的哲學價值,但在座好多同學估計連信息是什麽都不懂,所以我決定曲解一下領導的精神,大家不要說出去喲!”
又是一陣善意的笑聲。
“那什麽是信息呢?我先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可能有同學做過,請不要劇透哦!實驗過程中可能有電磁輻射,所以我會在防護櫥裏做,大屏幕上會全程投影。”
胡教授說著,拿出一套防護服穿上,又從工具箱裏拿出了一些儀器和材料,向大家一一展示。
“這是一塊常見的金屬銅,這是特斯拉線圈和靜電高壓裝置,這是變頻儀,它們可以產生可調的高頻電磁波,當我向銅塊上發射高頻電磁波,看看會發生什麽現象?”
說完,他把實驗儀器依次連接好,然後接通電源,調節變頻儀。
不一會兒,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擺在工作台上的那塊銅塊竟開始四分五裂,最後碎成了一堆粉末。
當他繼續調節變頻儀時,這些粉末又漸漸地變軟了,變成了一堆泥狀的、很像水果凍的東西。
當教授切斷電源,結果大家發現這“水果凍”又變回了金屬塊,隻是形狀與原來已完全不同了。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難道是電磁波對金屬塊加熱,讓它熔化成液態?可看那泥狀的東西也不像是液態的金屬,而且金屬塊也沒有理由先碎成一堆粉末啊?
正當大家好奇不已時,胡教授脫掉了防護服,重新出現在講台上。
“剛才給大家做的這個實驗,其實是二十世紀一位叫哈奇森的業餘科學家做過的一個實驗,他當時做出來的奇怪現象也遠遠不止你們剛才看到這些。在當時看來,這些實驗現象實在是太匪異所思了,人們紛紛跑來觀看,以哈奇森的名字命名這種效應,但誰也無法解釋它。到了上個世紀,人們又提出了很多種理論嚐試這種效應,但仍不能自圓其說,直到信息論的出現,人們才恍然大悟。”
奇妙的實驗現象,再加上胡教授的循循善誘,一下子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信息這個詞最先由美國數學家香農提出來,他在1948年發表了《通訊的數學理論》一文,提出信息就是‘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即信息就是讓事物有序存在的規則,這一定義被人們看作是經典型定義而被沿用至今,香家也便因此被稱作‘信息論之父’。”
“那麽,如何理解信息的這個定義?通俗地講,使宇宙萬物得以存在並有序運行的一切規則都是信息,比如科學上所說的化學鍵、範德華力、核力、電磁力、萬有引力等,以及宇宙萬物之間的其它各種關係等等,無一不是信息的範疇。”
“以剛才這個銅塊為例,讓它保持晶體形狀的作用力就是一種信息,一旦這種信息被幹擾,那麽它的晶體形狀就會被破壞,甚至連固體狀態都無法維持。我向銅塊上發射高頻電磁波,其實就是發射另一種信息,這種信息剛好能幹擾到銅塊形成晶格的信息,於是晶體結構就被破壞了。”
這番解釋深入淺出,哪怕是隻念過中學的人也能聽懂,而它背後所蘊含的信息卻引發了大家更多的思考。
“胡老師,那如果改變電磁波的頻率,是不是也有可能破壞金屬原子核的結構,從而讓它變成另一種原子?”
這是第一排的一位男生在舉手提問。
“沒錯,這位同學的發散思維非常好,如果改變原子核的結構,那麽傳說中仙人的點石成金就會美夢成真。不過,核力雖然也是電磁力,但它卻被一般的庫侖力大得多,也就是說除非發射電磁波的頻率非常非常大,才有可能幹擾到原子核的結構。這個思路,可以作為我們以後研究的一個方向。”
得到老師的鼓勵,舉手的人更多了。
“老師,維持人生命活動的應當是生命信息吧?那如果對著人發射電磁波,又會產生怎麽樣的後果呢?”
“生命信息非常複雜,它不但包含人體細胞、組織乃至器官、係統的結構信息,而且也包含了意識、靈魂在內的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的信息。如果電磁波的頻率較大,就可能直接損害人體的組織、器官。而如果頻率較小,則可能會幹擾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讓人產生不適。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電磁輻射,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剛才的實驗必須要放到防護櫥裏做的原因。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電磁波都會對人體帶來不利後果,比如有些生物電磁波就對人體的生命信息起到修複作用,適當地曬曬太陽對人體生命信息的修複也很有好處,所以我們還要多出去走走,曬曬太陽,不能總把自己關在房子裏。”
“那麽,胡老師,一個人的生命信息會對另一個人的生命信息產生影響嗎?”
“這個同學的問題提得更好!萬物的信息每時每刻都在傳遞中,相互之間都要相互影響。而且,信息越相似,距離越近,影響就會越明顯,人也一樣。比如,兩個人共同生活的時間長了,不但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會發生同化,有時連相貌都會變得差不多,我們通常所說的‘夫妻相’、‘孩子像保姆’,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
大家提問的積極性很高,胡教授用了差不多一個鍾頭才擺脫了各種問題的糾纏。不過,這麽一來,大家對信息是什麽也就有了最直觀、最感性的認識了。
“……那麽,為什麽說在組成客觀世界的三要素——物質、能量和信息這三者中,信息是起到決定性的因素呢?這是因為如果沒有信息,物質和能量也就不可能存在。”
胡教授的講座在繼續進行中,不過他的這個觀點剛一講出,下麵馬上舉起了一大堆的手。
“老師,為什麽沒有信息,物質就不存在呢?相反,離開了物質,信息又何以存焉?請您解釋!”
這是一個連環問題,語言還挺犀利,賊有個性的。
“這其實就是那個古老的命題:雞與蛋,哪個先有?沒錯,信息通常存在於物質之中,隨著事物的演化而不斷豐富。但是,物質不是一開始就有,而信息也不是一開始就存在於物質中的,萬物的最初來源於信息對空間的組合。這在一些古老的典籍中早有記載,而我們卻是直到上個世紀才開始明白。”
“《道德經》上有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聖經》上也說,‘太初有道,上帝與道同在’。這裏的道,指的就是創世信息啊!它在天地萬物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因為它的出現,真空中才創生出極小的粒子,然後才組合出更大的物質粒子,直到形成整個宇宙。”
“但是,老師!古籍也許隻是某種傳說,我們有什麽證據可以證明信息能在真空中創生出粒子呢?”
“科學上,真空‘無中生有’創生出物質粒子,早已不是什麽新聞。比如上個世紀,科學家就觀察到脈衝星附近的真空中產生了重核粒子,實驗室中也成功地將虛光子轉變成實光子等,而這個現象之所以出現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真空中輸入了信息。”
有個性的學生總算坐下了,但這個回答卻讓陳劍突然抓住了什麽,他趕緊舉起了手。
近水樓台先得月,這個靠前的位置很給力,一下子就被胡教授給挑中了。
“胡老師,您先前說人的靈魂也是一種生命信息,又說信息可以在真空中創生出物質,那是不是意味著人的靈魂一旦進入真空,也會產生類似於光子、電磁波之類的物質?”
“理論上講,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死了,他的靈魂一旦脫離軀體,那麽在它經過的地方就會有光子或其它電磁波出現。但是,現在科學上還沒有這方麵的任何研究,倒是民間流傳的靈異事件——比如‘靈異照片’、‘超自然電子異象’等,有著與此類似的說法。這個,也未嚐不可以成為你今後科研的一個方向的。”
原來如此!(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