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漢陽王氏
字數:3773 加入書籤
“來人,可是趙旭小郎君?”
“正是。有勞兄台在此久候。”
“嗬嗬,小郎君說的哪裏話。趙氏和我王氏可謂是一家人,客氣個什麽。兄長和長嫂如今正在家中等候小郎君呢,小郎君便就隨我一同進城吧。”
冀城縣外的十裏長亭,跟在趙旭身後的馬循默然看著趙旭與那麽自稱為王氏族人交談的一幕幕。原本還為之平淡無奇的臉上,卻也不由一點點的露出了驚容。
‘卻是不成想,趙氏竟與冀城王氏為姻親!’
冀城王氏又或者說漢陽王氏,這可是在整個涼州都十分有名氣的豪族。
雖說還是比不得武威段氏、安定皇甫氏、敦煌張氏這等世為兩千石的君侯高門。但是在這漢陽郡,王氏家主王國卻絕對算是跺跺腳就能讓地麵抖三分的豪強。
因而看著與那王氏族人相談甚歡的趙旭,馬循的心中也不禁一跳,‘或許,這次真的是我出人頭地的機會了。’
……
“嗬嗬,小郎君,將要到城門了。您在這裏稍後片刻,我過去那邊打個招呼。”
“諾。”點了點頭,絲毫沒將這事放在心上,趙旭卻是趁著這個機會,默然打量起了這涼州十郡的政治軍事中心。
高達近四丈的結實城牆,引渭河之水而灌溉的寬闊護城河,在加上那往來於吊橋與城門間穿織如梭的各類行人。即便趙旭已然是兩世為人了,心中卻還是不由因此而稍稍震撼了幾分。
大漢建國至今已然近四百年了,換句話說,此時已然處在這個王朝垂垂老矣的末代了。
可看著這鼎鼎有名的漢家邊州重鎮,卻是並沒有露出多少英雄遲暮的姿態。
諸羌臣服,遠至玉門的極西之西,依舊遵從漢家王令。至於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也好,烏恒鮮卑人也罷,麵對它,卻依舊要低頭匍匐。
他就像是一頭雄獅,即便已經老了,可卻依舊有著足夠的力氣,能將那些冒犯他的豺狼撕碎。
‘國恒以弱滅,唯漢以強亡。’望著這立於渭水之畔的巍峨城池,趙旭的腦海卻也不由一下子浮現出了這句話。
而驕傲和沉重的情感,則卻也不由隨著這句話,一同湧上了趙旭的心頭。
不禁讓他感覺心中堵堵的,十分難受。
“小郎君,好了。那邊已經打過招呼了,咱們可以進城了。”
一聲呼喝讓趙旭為之驚醒,默然環顧,卻不由發現自己僅僅還隻是一個撬著漢家牆角而生的縣中土豪之子。故而當即便也不由深吸了一口氣,強壓下了心中的那些繁雜思緒,笑著招呼這一行人和那王氏族人一同進了冀城。
沒有什麽該有的檢查,把守城門的城門卒直接就將他們放行了。
然後接著,那王氏族人便也不由將他們一行人帶往了城東南位置的王氏家宅。
作為在漢陽郡紮根了百十年之久的郡中大豪,這冀城縣中的王氏家宅自然也是修建的無比闊綽。足足占地八十多畝的大宅院,即便比起城中的郡治州治也不逞多讓。
所以在見到這等大宅之時,大都來自於鄉間,根本就沒見過多少世麵的一行馬泉鄉人,也不禁紛紛發出驚呼。
不過同樣是來自於鄉間的趙晆卻是反應淡淡,在馬泉鄉人為之發出驚呼時,還不由鄙夷的看著馬泉鄉人們一眼。
作為鄉中的遊俠兒,他本就不是什麽安分守己的人。雖然此番也是第一次出郡,可在郡中卻也算是走南闖北了,見識還是有幾分的。
“績叔,你們就先去偏院之中休息吧。我要去看望一下阿姊和姊夫。”
“諾。”
老傭人周績答應一聲,接著便就在王氏家仆們的引導之下將一行人帶進了偏院。
而趙旭,則也是在吩咐了一聲後便和那名名叫王瑜的王氏族人向後宅走去。
……
“阿姊。”
“二郎!”後宅,一個看上去已經有了三個月身孕的俊俏婦人聞言歡呼一聲,也不由歡喜的快步來到了自家兄弟麵前,握住了自家兄弟的手臂。
“好啊,數月不見,我家二郎生的也是越發俊美了。將來啊,可真不知要迷倒多少女兒家呢。”
看著這個在自己出嫁時尚且還不如自己高的兄弟,此時已然比自己高出了一大截,趙曦這個做姐姐的,也不禁打心底裏高興。
“阿姊,你可就別取笑我了。阿姊你現在有了身孕了,就更要當心身體才是啊。方才疾步快趨的,萬一出了什麽事,可該如何是好。”
“好你個二郎,現在覺得長大了就開始說教你阿姊了。”聞言,趙曦鳳眸一瞪,笑著打罵了兄弟一句。接著將目光轉向王瑜,則便也不由言道:“三弟,辛苦你了,一大早就出城等著將我這阿弟接來。”
“嫂嫂言重了。都是一家人不說,出城接個人,談什麽辛苦。嫂嫂,弟這裏還有些事情,便也就不打擾了,告辭了。”
“好咧。宋兒,去幫我送送三弟。”
吩咐了一身自己的陪嫁侍女,趙曦便也就不由帶著自己兄弟進了屋堂。
“阿姊,怎麽,姊夫現在還在忙嗎?”
待坐下,趙旭卻還沒有見到自己的姊夫王國時,趙旭便也不由為之好奇起來。
漢陽王氏雖然比他們家要更壕,可他哪位姊夫卻並不是什麽勢利小人。冀城王國,為人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在整個漢陽郡也是出了名的。
而在看自家阿姊的模樣,顯然也不像是夫妻不和,故而便也不禁有了此問。
“二郎,你還不知你姊夫那個脾氣。素來就喜歡結交什麽豪傑。前些日子,金城郡來了一個叫韓約的,十分有名氣。你姊夫和他交上了朋友,此番便就正在前院接待那人呢。”
‘金城郡,韓約。’聽到自家阿姊這麽說,趙旭下意識的在腦中回憶了一番《三國演義》中那些個涼州出名的豪傑,卻也是沒有一個人叫韓約的。
故而搖了搖頭,便也就沒有在意。
畢竟在這個民風普遍尚武、漢家兒女多重義輕死的年代。因某些事情而揚名州郡的實在是太多了。這些人中,除了寥寥無幾的人能在滄海橫流的亂世之中施展才學本領,餘下的大多數卻也都是滄海一粟的結局。著實沒有必要為之事事上心。(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