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幕 自欺欺人

字數:8379   加入書籤

A+A-


    起床,早餐,工作,午飯,午睡,工作,晚餐。
    這是道格與林肯交談後的時間裏每天的作息。
    他每天的絕大多數時間,都用在了辦工上。辦公的內容也不是去拓展新的業務,而是對於目前已經擁有的業務進行完善。
    就拿美國報業集團來說,盡管在成立之初,對於每一家小報紙,並沒有獨立的盈利需求。
    但是,現在道格卻將盈利需求落到了每個報紙的頭上。
    要賺錢,不要虧錢,這是道格定下的死線。
    他不是真的在乎這些報紙能夠為他創造多少財富,而是他想要給這些報紙的運營者足夠的壓力,讓他們在這樣的壓力下,能夠讓它們手中的報紙,擁有更加有趣的內容。
    如果所有的報紙,都是千篇一律的內容。
    那美國報業集團,又有什麽理由繼續維持著這麽多家報紙呢?
    報紙的發行地域可以相對較小,但是卻要足夠有特色,能夠吸引報紙發行地的人購買。
    如果每一份報紙,都遵循著這個守則,那麽報紙的多樣性,就會變得豐富起來。
    不過,若是直接要求每一個小包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們也不知道怎麽做。
    或許要等別人的動作,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
    道格為了避免這個可能出現的問題,便直接以是否盈利作為考核目標。
    主要是達不到盈利的要求,就可以走人了。
    似乎道格的盈利要求,看起來有點過分。但是真的過分麽?
    不同位置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至少道格自己對於自己的決策,一點都沒有覺得過分。
    不是因為他更有理,而是因為他更有錢。
    至於美國報業集團名義上的老大——布萊爾,對於道格的做法也是持支持態度。
    他當然不是道格做的事情就支持,而是他也覺得自己需要對於下麵的小報社增加掌控力。
    美國報業集團的成立,實際上是一筆又一筆的資本收購。
    而他布萊爾本人,在這些收購行為之前,也僅僅隻是在《紐黑文日報》當了多年總編,又籌辦了《紐黑文時報》。
    這份資曆不算是很弱小,但卻不是非常能服眾。
    因此,對於其他被收購來的報紙來說。
    你這個主管人,頂多和我們評級,又憑什麽來領導我們呢?
    因此,雖然集團的要求,可能會推行下去。
    但是,布萊爾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絕對不會是舒適。
    實際上,是極其的不舒適。
    搞新聞報道的人,不管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但是想法總是足夠多。
    布萊爾一方麵想要完成道格對他下達的任務,一方麵又要去協調這些人,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確很難做。
    當然了,與此同時,他的確能夠感受到遠超其他人的權力。
    在這個過程中,他又能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舒爽。
    但是,爽固然是爽,但是阻力卻依舊要比爽感大上一些。
    因此,道格看似對於他的能力有些不信任的直接插手,他沒有反感而是支持,已經能夠說明他的態度了。
    當然了,在道格進行各種動作的時候,他也不是站在一旁搖旗呐喊,而是充當道格的排前兵,對於道格的一項又一項指令,進行督促和落實。
    這個時候,布萊爾對於道格能力的認識便越發清晰了。
    當領導或許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但是當領導卻不會很輕鬆。
    當領導需要做到兩件事情,一是將需要做的事情,分解為能夠執行的小環節,二是將這些小環節,交給能夠做到這些事情的人手裏。
    前者要求的是對業務的熟悉程度,以及個人的能力,後者則是看對於屬下的管理能力。
    有些人,或許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很有條理。
    但是,他們卻不會分配工作,哪怕是當了能夠領導,也不能夠領導好手下的人。
    布萊爾對於道格最震驚的,不是他這兩種能力都非常好。
    不光能夠分解任務,還能讓那些本來不是很聽話的手下聽話。
    而是他的年紀。
    道格現在才曲曲十五歲的年紀,能夠做到這些,實在是太讓人驚訝了。
    盡管道格對外已經宣傳他已經二十歲了,隻是看上去比較年輕,但是作為道格的身邊人,他對於道格的年齡,還是有著他自己的判斷。
    二十歲已經的成年白種人,可不可能會像是道格這樣年輕。
    至於道格為什麽會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整頓美國報業集團。
    首先是因為在這之前,他都沒有時間。
    先是利用報業集團,對紐黑文銀行發起進攻,然後再用它來為美國銀行洗白,緊接著又是與杜邦的大戰。
    直到最近,美國報業集團,才沒有這樣的大任務。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
    支持亞伯拉罕林肯的選舉,也算是其中的一項。
    但是現在離真正的選舉還早,過早的宣傳,讓受眾民疲勞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固然,選民們會根據自己的熟悉程度去投票。
    但是,如果做得太過煩人。說不定投票人,投票的時候除了報紙上宣傳的人,投誰都行。
    而相比於紐黑文銀行和杜邦公司的速戰速決,總統選舉又是一場需要更優秀體力的馬拉鬆戰鬥。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好這一次的宣傳長跑。
    道格利用空檔期,對於美國報業集團的下屬媒體進行敲打,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當然了,要求盈利的同時。
    對於一些不聽話的人,道格也會用一些小辦法,將他們從現在的位置趕下去。
    這些辦法不算是不光明正大。
    道格隻是將他們在報到杜邦和雄鷹銀行時候收受賄賂的證據,擺給他們看。
    讓他們自己做一個決斷。
    是就此認栽,還是法庭上見。
    絕大多數人,都就此認栽。
    哪怕,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所有人在他們的那個位置都會做的事情。
    這不是因為他們敬畏法庭,而是他們對於法庭有著深深地不信任。
    就像是美國其它的事物一樣,法庭裏的法官,也會更傾向於為大資本家服務。
    這不是美國的法庭變質了,而是美國法庭的一種傳統。
    無論是律師製度,還是陪審團製度。
    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足夠公正公平,至少不偏不倚,但是對於掌握著更多資本的人來說,卻一點都不是這樣。
    對於他們來說,律師可以請最優秀的律師團隊,對於法官他們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選擇,至於陪審團,更是方便操作他們想要邀請的人。
    許多時候,法庭上的判決並不重要。
    真正的角逐,發生在法庭之外。
    因此,像是兒戲一樣的逆轉,很難發生在美國的法庭上。
    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赤裸裸的錢權力量的對決。
    隻不過,在美國對於財富的看重是第一位,有了錢財才有權力。
    畢竟,像是美國總統這樣看似是寶座的位置,實際上都是為資本家們在服務。
    資本家們將某些人,捧上總統的寶座,隻是為了在各種層麵上,讓政府作出有利於他們利益的決定。
    當然了,美國擅長於為這些醜惡的交易套上華麗好看的外衣。
    盡管總統實際上是為大資本家,大利益集團在服務,但是他們偏偏要睜著眼睛說瞎話,說這些人在為選民的利益服務。
    當然了,作為一個普通的選民,也覺得似乎說的沒有錯。
    畢竟,總統真的是他們一人一票選舉出來的。
    隻是……
    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以為他們選擇誰是他們的自由。
    但是實際上,僅僅隻是他們認為是自由而已。
    大資本家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他們去選擇他們想要讓他們選擇的人。
    甚至,就算是出現了意外。
    那種真正代表了選民利益的總統,也說不好能做多長時間。
    首先,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幾乎沒有過沒做錯事情的時候。
    任何人都犯過錯誤,這些錯誤可能很大,也可能比較小。
    但是,對於公眾人物,特別是總統來說,小事都是大事。
    如果,一位選民們支持的總統,忽然爆發除了許多醜聞。
    新聞媒體對於他的醜聞進行大量的渲染,絕大多數選民是否還會堅持他們的堅持,幾乎擁護這個總統呢?
    還是會支持其它看起來沒有汙點的選擇。
    而其它的選擇,之所以沒有汙點,是因為他們真的沒有汙點,還是因為什麽呢?
    普通選民盡管數量最多,但是他們的聲音卻不是最大。
    他們哪怕用他們最大的聲音去呼喊,他們的聲音也可以輕易被新聞媒體所掩蓋。
    這不是他們宣傳的內容不行,而是他們缺乏一個靠譜的宣傳媒介。
    或許,在過去的美國,選民的聲音能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釋放。
    但是,對於經過了道格整合的美國報業集團來說,從今以後,想要再有這樣的機會,幾乎已經不可能了。
    因為,美國報業集團,已經在道格要求必須盈利的基礎上,做出了質的改變。
    這種改變,從某種程度上看,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媒體想要盈利,就要讓他們的目標用戶心甘情願的付錢。
    怎麽讓目標用戶付錢呢?
    這與妓(和諧)女取悅客人一樣,沒有什麽差別。
    特定的職業,特定的生活環境,會確定一個圈層的普遍審美。
    就像是對於窮人來說,肥胖代表著不愁吃喝,代表著富足一樣。
    不同的報紙,如果想要讓人們去購買它,就要去取悅他的受眾。
    取悅必然會舒適。
    雖然,取悅的過程可能不盡相同。
    畢竟,有的圈層喜歡高冷的,有的圈層喜歡奔放的,有的圈層喜歡低俗的。
    但是,無論表象是什麽,實際上這些報紙,已經轉變成了取悅他們用戶的報紙。
    所謂的媒體人的堅持,所謂的媒體人的操守,在這裏是不存在的。
    那些象牙塔內的美好事物,在現實世界裏沒有辦法生存。
    羅曼那樣擁有著浪漫理想的媒體人,也會在實際當中,一步又一步的扭轉,漸漸磨去棱角,成為所謂成熟的人。
    哪怕學院派再怎麽批判這種獻媚,但實際上,市場經濟存在一天,這種獻媚一天就不會消失。
    因為,想要活下去,隻有取悅受眾。
    在道格之前,那些報紙或許寧願倒閉,也不會做出這種取悅的動作和行為。
    是他們不知道這樣做會盈利麽?
    知道,他們當然知道。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真的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身心是痛苦的。
    因為,他們一方麵知道怎麽做能活下去,另一方麵卻不願意去那樣做。
    理想和現實,分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線。
    他們選擇的理想,因此隻能在現實中失敗。
    但是,為什麽道格來了,這些報紙就可以去取悅他們的受眾了呢?
    首先,道格采取的辦法是不換思想就換人。
    現在的報社管理人員,如果不轉換思想,那麽你們就可以下台了,讓思想正常的人來。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一個很大的外部壓力。
    在這種外部壓力下,有些人會一直堅守著他們的理想,真的放棄眼前的這份工作。
    但是更多的人,則是會懷著一種神聖的心情。但是,實際上卻會做他們以前不恥去做的事情。
    並且,他們會在這個過程中,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
    “我是被逼的,我是無奈的,我隻是為了活下去。”
    他們會將一切的過錯,都推給別人,例如說布萊爾,例如說是道格。
    他們會一邊做著邪惡的事情,一邊認為自己還是聖潔的。
    哪怕,他們因為那些他們認為邪惡的事情,獲取了巨大的財富,他們依舊會認為自己是被逼不得已。
    他們真的是被逼不得已麽?
    不,不是。
    他們隻是想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裏有。
    沒有任何一個人,認為自己是邪惡的。
    哪怕就是再邪惡的人,他也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因為,隻有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才能堅定信念的做下去。
    人類這種生物,不光擅長欺騙別人,還擅長欺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