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範、周、徐、馬、張、孟傳
字數:7308 加入書籤
nbsp;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甲申)
雖然年號叫建康,可對於東漢王朝來說,這一年,並不健康!
揚州、徐州接連興起眾多起義勢力,他們互相結合,盤踞當地,成為了讓朝廷頭疼的一大問題。
當年八月,來自九江(位於今江西九江市)地區範容、周生屯兵曆陽((位於今安徽馬鞍山市和縣)),並且不斷掠奪州縣,儼然成為了江淮一方的頭等禍患。
如果隻是普通的起義,朝廷自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問題是,範容和周生造反波及的地區,是在江淮地區,這地方可是朝廷的錢糧府庫,如果要是被起義部隊控製了,可對於東漢王朝來說,可不是什麽好事。
而且盤踞在江淮地區的起義勢力眾多,就如馬蜂群一樣,雖然勢力分散,但依舊特別特別棘手。
朝廷當時把江淮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了禦史中丞馮錕。
馮錕,字鴻卿,巴郡宕渠(位於今四川達州市渠縣)人。
這個人,是個很有腦子的人, 年輕的時候,父親被人陷害,馮錕便拆穿了奸人的詭計,使得她父親沒有冤死,也因此,馮錕的大名才被人說熟知。後來因為人品和智謀都還算不錯,被州裏推舉當了孝廉,開始走上了仕途。
馮錕當時打的第一仗便是剿除範容和周生的起義。
因為江淮的起義是他兩個起的頭,所以必須也要先解決他兩個人才行。
可馮錕和滕撫似乎有點太小看範容和周生的起義了,當時他們派揚州刺史尹耀和九江太守鄧顯去夾攻範,周二人。
結果在曆陽交戰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幹掉這兩個人,反倒是尹耀和鄧顯被殺了。
於是乎,馮錕決定改變作戰計劃,轉而攻擊另外兩個目標。
徐鳳、馬勉!
這兩位仁兄已經脫離了擺脫貧困和生計問題這種低級的人生追求,而是奔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稱帝!!!
和其他起義部隊一樣,徐鳳和馬勉的部隊特別喜歡拿當地的官吏開刀。
但和其他起義部隊不一樣的是,徐鳳和馬勉是兩個想法很不單純的人。
為了彰顯自己身份的不同,徐鳳換上了一身絳衣,佩戴上黑色的綬帶,並自封自己為“無上將軍”
馬勉更厲害,直接派人打造了一套黃色的服裝,並且還打造了一塊沒有任何合法效力的印信來充當玉璽,並自封自己當了皇帝,史稱:“黃帝”。
當然,馬勉這個皇帝,還是徐鳳抬舉他做的,充其量就是個有名無實的擺設。
可有時候,人們喜歡的就是這種擺設。
除了稱帝之外,馬勉還在當塗山(位於今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東南當塗青山)建立了行宮,製定了年號(史書中並未記載年號是什麽),而且更加搞笑的是,居然還搞起了官僚體係的製定和劃分。
這真是見樣學樣。
馬勉稱帝之後,當即下令派自己的親信大將黃虎進攻合肥,給朝廷的征討部隊一點顏色瞧瞧。
這下馮錕有點坐不住了,擺明了這就是挑釁啊!
拉屎都騎到自己頭上來了,這還能忍?
其實不光馮錕忍不了,就連當皇帝的媽—梁太後也忍不了。
當時正趕上東漢漢順帝駕崩,一切事務由梁太後臨時主持,為了徹底撲滅江淮造反的勢力,梁太後發布了一條招聘應募命令,選拔有能力的官員帶兵前去平討。
政令一出,當時,朝廷裏的三公(大司徒,太尉(也叫大司馬),大司空)異口同聲的推薦了一個人給梁太後。
涿郡縣令——滕撫。
滕撫,字叔輔,北海劇(位於今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人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一位享譽東漢的文武全才,天生的賊匪克星。
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滕撫的人生經曆幾乎和“剿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滕撫當官確實是塊材料,史載他:“風政修明,流愛於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遺”。
能在為官任上獲得如此績效,千百年來,也實在是挑不出幾個來。
對於這樣政績卓著的能人,朝廷的百官怎麽可能錯過這個舉薦的機會呢,於是,經三公的推薦,梁太後下詔封滕撫擔任了九江都尉,與中郎將趙序一起支援馮錕,同時,聯合州郡數萬人的兵馬一起前去討逆,並且還不斷募集州郡兵馬前去支援,甚至下令派人到地方上為朝廷征收錢糧稅賦,以供應前線戰事。
馮錕加滕撫的組合,自然是一套萬無一失的組合拳,可作為女人的梁太後始終還是覺得不放心。
以他女人的來看,賊兵勢重,單憑能力超群的馮錕和滕撫帶兵去剿滅,難保不會出點什麽差池,萬一敗了,這可就不太好了。
所以在滕撫走馬上任去剿匪之後,梁太後由下令派太尉李固前去增援馮錕和滕撫的人馬。
梁太後的顧慮並沒有錯,但有一點她錯了。
她小看了馮錕加滕撫的組合,小看了這兩個人組合起來所產生的化學反應。
當時太尉李固已經從符節令哪裏接來符節,準備要帶兵下江淮支援馮、滕二將,結果還沒動身呢,一個天大的喜訊就傳來了。
“黃帝”馬勉已經被滕撫斬殺,甚至就連之前一直讓朝廷頭疼的範容和周生也被滕撫擊潰。
此時,就剩下一個徐鳳了。
徐鳳當時被逼的隻好帶著兵馬向東攻打和燒掠東城縣,繼續為禍一方。
巧的是,當時在下邳有一個叫謝安的人聽說滕撫要剿滅徐鳳殘部,便回到家中,拉攏了他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孩子組建了一支部隊,在徐鳳途徑下邳的時候,在半路設下埋伏,斬殺了徐鳳。
在剿滅徐鳳、馬勉,範容,周生的過程中,馮錕和滕撫的兵馬還順帶平了一個半大不大的起義勢力。
張嬰。
永嘉元年(公元145年乙酉)廣陵(位於今江蘇揚州市廣陵區)賊首張嬰率眾起兵造反,起義人數多達千人以上,廣陵宣告失守。
說起張嬰這個人,他起義造反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因為活不下去了。
張嬰不是一個有著特殊想法的野心家,他就是想為了活命拚一把,所以他的規模無論實力還是戰鬥力都遠遠遜色於江淮地區其他的造反勢力。
當時朝廷為了平定廣陵的起義,由國舅梁冀推薦了一位人選前去平叛。
這個人的名字叫張綱(他的祖先是大漢的奠基石留侯張良)。
梁冀選張綱去平叛廣陵城,並不是多麽信任和器重張綱的能力。
而是因為梁冀嫉恨和厭惡張綱的正直。
一般推薦人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出於對他能力的任何而進行舉薦,一種則是為了借刀殺人故意把他架到這個位置上,讓他出洋相。
很明顯,張綱的遭遇屬於是後者。
可張綱也不是普通人,或者可以這麽說。
張綱是個很有運氣的人。
在當時很多朝廷的官員看來,派張綱這個沒什麽剿匪經驗的人去剿匪,十有八九是要把命交代在廣陵城了。
可張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大家。
好人終究還是會有好報的。
他當時到達廣陵城之後,開始積極招降張嬰的部隊,沒想到居然真的奏效了。
在張綱的投降政策宣傳之下,張嬰居然真的帶著部隊投降了(不是詐降,而是真心歸降)。
張綱招降了張嬰部隊之後,分發土地給他們養老,而且還遣散了他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的起義部隊,使得一切的一切又重新回歸到了平靜。
可能連梁冀自己都想不到,自己精心謀劃的借刀殺人計謀,居然被走了狗屎運的張綱化解掉了。
當然,張綱這種以德報怨的仁義,最終還是感動了張嬰,在張綱死後,張嬰還親自為張綱扶棺,並且還充當孝子為其發喪。
活到這個份上,張綱算是值了。
張綱這一死,對於張嬰來說,打擊還是比較大的,於是他果斷再度扛起了造反的大旗。
因為他隻有這一條路能走了。
一般來說,起義這種事情就和創業一樣,如果等冷靜下來再去做,基本上都成不了什麽大氣候。
有些事情,不是冷靜下來就能做好的。
對於再度起義的張嬰,滕撫早就給他準備了一份厚禮。
永嘉元年(公元145年乙酉)十一月十九日,滕撫率兵奇襲張嬰部隊,斬殺數千人,徹底擊潰了張嬰的部隊,而張嬰也戰死在這場奇襲戰中。
不虧是賊盜克星。
對於幾乎已經平定的江淮叛亂,滕撫終於能夠把心中懸著的一塊大石放一放了。
但有人歡喜,就有人愁,有立了大功的都尉,自然就有犯了大罪的將軍。
當時梁太後派中郎將趙序前去幫助馮、滕二人剿匪,可這位兄弟雖然貴為中郎將,但實在是不成個體統。
每次打仗基本上都跟縮頭烏龜一樣,畏首畏尾,躲在最後撿剩下的。
更加搞笑的,在清點殺敵人數的時候,這位趙大人怕丟人,居然向朝廷謊報了斬殺敵人首級的數目,以求能夠瞞天過海。
這種濫竽充數的伎倆,遲早有露餡的一天。
徐、馬、範、周、張的起義被鎮壓之後,趙序本以為自己可以靠著謊報軍功,再往上混混,結果沒想到朝廷反倒給了他一個特殊的待遇。
棄市。
這是個當著大庭廣眾之下執行處決的刑罰,也是個很丟人的刑罰,不僅要被殺掉,反而還要被老百姓唾棄,對於犯人來說,身心都得受到折磨和摧殘。
這個待遇對於怕丟人的趙大人實在是最適合不過了。
你怕丟人是吧?行,那朝廷就讓你嚐嚐丟人是什麽滋味。
有功獎賞,有過懲罰,事情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了。
可江淮地區終究還是沒有徹底安定下來。
沒過多久,又有一股“黑色”的勢力開始張狂起來。
這個造反勢力的頭腦人物名叫華孟,他和馬勉一樣,也有一顆稱帝的野心。
鑒於馬勉之前稱帝為“黃帝”,華孟臨機一動,便稱了個其他顏色的帝。
黑帝。
關於華孟為什麽稱黑帝,史料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崇尚黑色的漢朝來說,黑色所代表的含義不言而喻。
華孟當時帶領這從曆陽聚集起來的一支造反部隊,率兵攻打九江郡,斬殺了九江太守楊岑。
似乎華孟的起義又會給江淮帶來一陣腥風血雨。
但,華孟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碰到了錯誤的人。
這個人就是滕撫,盜賊克星。
對於華孟的起義,滕撫是忍不了的,所以和以往一樣,滕撫選擇主動出擊。
結果沒想到這一打,華孟的部隊就被滕撫打了個底兒掉。
不僅華孟被殺,而且還讓滕撫斬殺了三千八百個腦袋,俘虜生擒七百多人,又拿了一件功勞,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仗徹底讓江淮地區的動亂被平定。
江淮算是平了,但多事之秋的東漢,可關於起義的故事,卻遠遠沒有結束。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