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到潁川,求賢若渴
字數:4407 加入書籤
nbsp; 張飛記憶中,耳熟能詳的三國名士,多在黃巾之亂之後崛起,現在還不知道在那個角落。但眼下馬上要平定遼東,正是用人之際,張飛也隻好去碰碰運氣。因此決定南下訪賢後,張飛也不作耽擱,買了五十匹駿馬,隻帶金銀細軟和幹糧,一路快馬加鞭,奔赴潁川。
三國時期,許多著名的軍師級別的人物都出自潁川,如郭嘉、荀彧、荀攸、鍾繇等都是出自潁川書院。因此張飛也決定去碰碰運氣。好歹現在也是名為遼東太守,總比去京城前平頭老百姓要好一些。
張飛一路經過榮陽、中牟、長社,到達了潁川。張飛向人們打聽到潁川書院的位置,略作休息後,張飛帶著手下往潁川書院趕去。潁川書院坐落在城外的青山腳下,背靠青山,麵朝穎水,端的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在距離書院尚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張飛早早的吩咐手下下馬,自己也牽馬步行,防止打擾在書院學習的學生。雖然下馬前行,但張飛一行五十多人,隊伍龐大,剛剛靠近書院就被發現。一書童走了出來,對張飛作揖道:“不知先生前來書院,所謂何事?”
張飛不敢怠慢,還禮道:“在下涿郡張飛張翼德,拜為遼東太守。現遼東落入叛逆之手,吾欲收複遼東,苦無良策。今聞得潁川書院多賢才,特來拜訪。”
書童道:“院長外出遊曆,不在學院。不過諸位師兄多智謀,先生可進來談話。”
張飛大喜,說道:“煩勞童子引路。”張飛沒想到這麽容易就進的書院,隻要進去了,就有機會招攬賢才。
說著,張飛隨童子進入書院。書院大門上掛一匾額,上書為‘潁川書院’,字體大氣磅礴、蒼勁有力。童子介紹道,這匾額為院長荀緄所寫。進入大門,正對著就是學堂,為平日裏老師講學的地方。三三兩兩的學子,或手持竹簡,埋頭苦讀;或聚在一起,引據辯論。童子引張飛到一位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旁邊,此時這位青年正在與其他兩位同窗談論事情,時而哈哈大笑,三人談的不亦樂乎。童子作揖介紹道:“師兄,有客來訪。這位是張飛張翼德,現為遼東太守。”又轉向張飛介紹道:“這位是我師兄,荀彧,字文若。”
張飛聽到青年的名字,楞了一下,隨即大喜。想不到,初到潁川就能遇到如此大才!忙上前作揖道:“張飛張翼德,拜見先生。”
荀彧也是略顯驚訝,還了一禮,笑道:“我和元常、長文正在討論張大人所作詩詞,不想竟遇張大人來訪,未曾遠迎,失敬。”又介紹左邊那位道:“這位是陳群,字長文。”又指向右邊的青年說:“這位是鍾繇,字元常。”
張飛見著兩位也是曆史上的名士,心中更是激動萬分,連忙施禮。陳群、鍾繇還禮。
陳群笑道:“我等三人正在拜讀張大人的《精忠報國》,正在感慨大人文采斐然,誌向高遠。不想竟有幸麵見大人。”
鍾繇接口道:“我更想不到,大人竟如此年輕,真是讓我等慚愧。”
張飛道:“慚愧,我幼時便喪失父母,年少不更事。隻是前年一朝頓悟,才不願負大好光陰,決心為國為民盡一份心,出一份力。身居北方,一時氣憤之下,寫下《精忠報國》。不想竟然已經傳到了潁川。”又自嘲道:“幸遇盧師抬愛,在陛下麵前力薦,方拜為遼東太守。而且我也是交了買官錢才拿到的任命文書。”
荀彧歎道:“陛下戀財,朝中大臣卻無能阻止,世上有學之士,卻需要花錢才能當官,何其可悲也。”說著引張飛進入會客室,三人和張飛分賓主坐下。
荀彧道:“大人既然已經接受遼東太守任命,為何今日去來到潁川?”
張飛道:“文若不必稱呼我為大人,若文若不嫌棄,直接稱呼我的字即可。”又說道“現在遼東落入叛賊之手,我已經命令手下在涿郡募兵,加緊訓練,以求早日收複遼東。我自覺人單勢弱,聽聞潁川多賢才,所以前來拜訪各位大賢,祈求各位能助我一臂之力。”
荀彧等人見張飛開門見山的表示要招攬自己,皆沉默不語。
三人思考一陣,陳群婉拒道:“我等敬佩翼德為國為民著想,但遼東一向穩定,此次隨遭逆賊禍亂,但隻要大人剿滅逆賊,遼東繁榮指日可待。我等三人對施政略有心得。但行軍打仗,出謀劃策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不太擅長。不如大人先平定遼東,再論其他。”
張飛見三人拒絕,心裏著急。說道:“長文此言差矣,逆賊禍亂遼東,哪怕即刻收複遼東,隻怕百姓也是深受其害,正是三位大展身手之時。三位莫不是擔心我年少,聽不得三位的逆耳忠言?”
荀彧等見張飛誠心相邀,但考慮到遼東實在太過偏遠,且交通不便,遲遲不肯開口。鍾繇歎道:“大人一片赤誠之心,我等俱以明了,之時遼東偏遠,我等都有家室,不忍與家人長期分別。若攜家帶口前往,又擔心家人安危。實在不便許諾大人。”
張飛默然,又不甘放過如此大才,卻見陳群突然說道:“大人若能在秋收之前,收複遼東。到時,大人若還需治政之人,隻需一紙書信,我必前往遼東,前去相助。”
張飛見陳群隻說前往相助,沒有明確說接受官職,知道其還在觀望。但好歹有了一個承諾,張飛自信隻要陳群到了自己手下辦事,斷斷沒有在放走的道理。於是起身拜謝陳群說:“百姓在逆賊手下一天,就受苦難一天,我恨不得飛到遼東,殺他們個片甲不留。我必在秋收之前,收複遼東。到時再遣人來請先生,還望先生莫要再推辭。”
荀彧、鍾繇見陳群承諾去遼東,都是大驚但也沒說什麽。
荀彧沉默一下,看向張飛,卻轉換話題,問道:“不知大人對寒門士子和世家士子有何看法?”
張飛見荀彧突然拋出這個話題,隻知是要考驗自己。但是麵前這三位全是世家士子,張飛在心裏盤算了一下,但還是決定按心裏所想來回答,微笑著反問道:“士子就是士子,為何有世家、寒門之分?”
鍾繇見他這麽說,來了興趣,小心的道:“一般來說,在世家大族裏出身的士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且從小耳濡目染,家中又多藏書,學識更廣闊一些。寒門士子卻沒有這麽好的條件和環境。”
張飛笑了笑接著說:“元常此言確是實在,但所謂的‘寒門士子’竟也被稱為士子,說明其學識必然不差,反而因為家庭條件和學習條件所限,更能認真學習。所以此類人必然心性堅定,聰慧過於常人。反觀所謂的‘世家士子’,自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多沒經過磨礪,若一旦離開世家的保護,遇到挫折,心誌不堅者必會喪失自信,沉淪下去。當然我對所有士子都沒有偏見。世家大族培養自己的子孫,何其多也。但能出類拔萃者,卻隻是其中一小部分。我認為,其原因就在於,太順了!”
三人第一次聽到張飛如此言論,頓感新鮮。鍾繇問道:“太順了,難道不是好事?”
張飛接著說道:“太順了未必是好事,就像這世間,有黑色、有白色、有紅、有綠,五彩繽紛的顏色充滿這個美麗的世界。若隻有一種顏色,怕是肯定沒這麽精彩。人生有酸、甜、苦、辣、鹹等各種滋味組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甜甜蜜蜜,但是單純的隻有甜,沒有酸、苦、辣等味道,這個人的人生不完整。一旦性格成熟,在遇到苦、辣等生活狀況,多半會束手無措,進而或自暴自棄,或怨天尤人。所以我認為,吃苦、受累、受傷也是一種生活閱曆,缺一不可。太順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
三人都是聰慧非常,沉思了片刻,便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陳群歎道:“院長常說,學習不能隻坐在家裏學習,要多走走、多看看,了解世間百態,方能理解書中內容。不想大人年紀輕輕竟也有如此感悟。我等佩服。”
張飛見三人如此態度,不禁暗忖道,招攬他們時,是不是說早了。此時再說的話,估計成功的概率大一些。張飛隻得繼續說道:“當然了我對世家士子絕對沒有偏見。在我眼裏,‘士子’隻有兩種。一種是,博學多才,學以致用,有真材實料的‘士子’,另一種就是,徒有‘士子’之名,隻知道引經據典,嘴上學富五車,卻不知運用,隻會紙上談兵的‘士子’。”
張飛看向荀彧三人,又鄭重說道:“我知道三位皆是大才,區區遼東之地,委實施展不開手腳。我雖是花錢買官,但也不愁吃喝,隻求能造福一方百姓。他日若能有些許政績,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還望二位能考慮一下。我這裏永遠為二位敞開大門。”
荀彧、鍾繇起身,拜謝張飛。張飛能得陳群一個承諾,已是心滿意足。大笑道:“長文、文若、元常,今天能結識你們三位實在是三生有幸。今日我做東,我們四人不醉不休。”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