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世間已無徐北遊

字數:3233   加入書籤

A+A-




    老皇帝駕崩的消息,像風一樣轟傳天下。接下來便是太子登基,繼承大統,尊生母為皇太後,改年號嘉寧。

    又因新皇年幼,無法親自處理朝政,故而由首輔韓方為首的內閣四大臣為顧命大臣,又有太後娘娘垂簾聽政,共同掌控朝局。

    隻是如今的天下早已不是曾經的天下,隨著老皇帝駕崩,幼主在位,牝雞司晨,此時的天下大勢就像是風暴來臨之前的海麵,表麵上波瀾不興,實則已經是暗流洶湧。

    正所謂人心似水,民動如煙,明眼人都清楚,如今的天下,早已是人心搖動,隻差一聲平地驚雷,揭掉這個所謂太平世道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便是真正的亂世來臨。

    這個道理,所謂的明眼人明白,身在局中的天潢貴胄和袞袞諸公,也明白。

    關鍵在於,誰是那道驚雷。

    誰是斬破大齊王朝最後太平假象的利劍。

    這把劍,又會握在誰的手中。

    不過這些都與神遊於此世之間的徐北遊無關,他就是一個過客,隻能看,不能說,更不能做些什麽。

    他離開魏國之後,順著東海南下,在江都登岸。

    此時的江都,是僅次於帝都的第二大城,也整個江南乃至東南的重心所在,正所謂江都平則江南平,江南平則天下平。雖然此言略有誇大之嫌,但也可以看出江都在天下之間的重要位置。

    如今的江都,同樣是大不一樣,現在坐鎮此地的是一位掌印官,擁有節製江南數州之地的大權,其下轄區處江都之外,還包括江州、湖州、南州、齊州等地。

    按照大齊律製,行營掌印官並非常設官職,因事而設,事畢即撤,始於當年的大齊太祖皇帝南征蜀州時設立的三大行營掌印官,有節製地方三司和禁軍都督之權,總攬地方政務和軍伍大權,大齊立國之後,行營掌印官被悉數裁撤,待到承平年間的三藩之亂時,複又重新設立,戰後再廢。

    在其後的百年之間,大齊朝廷共是陸陸續續設立掌印官近十人,所屬行營也不再局限於最早的江陵、劍閣、陝中等三大行營,待到天弘年間,各地民亂四起,又有海上寇匪、西北草原、南疆土蠻、東北後建等強敵虎視眈眈,故而天弘帝蕭載厚設立江都行營掌印官、北都行營掌印官、中都行營掌印官、錦城行營掌印官等四大掌印官,又以江都行營掌印官最為權重,地位最高,放眼整個朝局,也是舉足輕重,其人選更是入則為朝廷顯官,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時人稱之為“文帥第一重任”。

    如今的江都行營掌印官姓吳,名叫吳誥,出身於齊州吳氏,乃是世代官宦人家,其曾祖官至東閣大學士,拜相入閣,其祖父官至江州布政使,其父曆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左都禦史等職,其叔伯兄弟也都有大小官職在身,在他這一輩中,以他官職最高,坐鎮江南,封疆大吏。

    值此新君登基之際,江南卻再起民亂,使得這位坐鎮江南的江都行營掌印官焦頭爛額,在官邸召集屬下,堂議平叛之事。

    因為這次民亂涉及到江都行營和錦城行營兩大行營之故,所以這次出現了兩種聲音,一派以湖州布政使為首,他主張與錦城行營共同協商解決此事,畢竟大家都是給朝廷當差,不必分出太多彼此。另一派則是以江州布政使為首,因為齊州已經在天弘十二年的時候被移出江都行營的統轄範圍,所以他認為不必與錦城行營知會,直接由江都行營一力解決此次民亂,然後再上書參奏錦城行營失責,最好是將這個在四大行營中排名末尾的錦城行營撤銷,將蜀州劃歸江都行營的統轄範圍之內,以補充失去齊州的空缺。

    兩派人爭執不下,一派人斥責對方不以國事為重,另一派人則反駁說這是為了畢其功於一役,必然不能有令出多門之事。能在江州這處富饒之地為官,不會是尋常人物,此時的江州布政使姓便是姓魏,萊國公的後人,而湖州布政使則是複姓諸葛,鄂國公的後人,都是世代公卿的人家。兩人官職相當,家世也相當,於是更加互不相讓,使得氣氛降至冰點。

    此時的大堂之中,掛有一張整個東南半壁的形勢輿圖,代替了原本的麒麟圖樣,在輿圖上用朱筆畫出一條條象征著進軍攻勢的線條,然後又將南州重重圈出。

    吳誥坐在正中的大案後,畢竟是為官多年之人,養氣功夫了得,這種時候竟是閉上雙眼養神,對眼前的一副亂象不聞不問。

    在大案左右兩側是兩排座椅,上頭所坐之人,盡是玄袍青袍——大齊朝廷崇尚黑色,故而三品以上的高官可以著玄色公服,六品以上可以著青色公服。

    江都行營掌印官作為統領江南數州之地的封疆大吏,自然是一品之列,僅次於中樞閣臣,除此之外,各州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等也都是從二品、正三品的大員,再往下便是各府的知府、守備等等,四品到五品之間。若是有刺客能將大堂內的幾十號人全部刺殺,整個江南立時就會大亂,然後便是整個天下隨之大亂。

    徐北遊坐在右側最末尾的一把閑置椅子上,靜靜地望著大堂內的眾人百態。

    可堂內眾人卻都沒有看到這個年輕人的身影,在他們的眼中,那裏隻有一把恰好無人去坐的空置椅子而已,沒有絲毫出奇之處。

    徐北遊望著這位正在閉目養神的掌印官正臉,清逸風流,雖然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但仍是難得的美男子,讓徐北遊不由想起了那個與這位封疆大吏同姓的女子。

    如果他沒記錯,吳虞的父親,便是在齊州為官。

    他這次來江都,本是想尋找劍宗的痕跡,隻可惜物是人非,未曾尋到。

    承平二十四年的帝都甘泉宮中,徐北遊在秋思的轉經輪下大夢平生,先是出現在天弘十三年的帝都甘泉宮,然後又一路遊蕩至此地,可從頭到尾,他隻能是一個身在局外的過客看客,無法影響到局內之人。

    上一個有如此神奇經曆之人,還是大齊太祖皇帝蕭煜,根據蕭煜本人留下的隻言片段推斷,他其實是附身於甲子之年後的蕭煜身上,見其所見,感其所感,根本無法像如今徐北遊這般自由行動,由此徐北遊生出一個大膽想法,自己之所以像一個四處遊蕩的“孤魂野鬼”,是否因為此時的人世間,已無徐北遊?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