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的發展

字數:3503   加入書籤

A+A-




    nbsp;   屢戰屢敗的宋朝,其火器水平究竟怎麽樣?

    軍事點評

    01-08

    關注

    宋朝的戰績並不算差,尤其是南宋頂住了蒙古攻擊長達五十多年,對比蒙古橫掃歐洲的情況,雖敗猶榮。兩宋時期,由於沒有控製北方和河西草原地帶,一直缺乏戰馬,以步兵對騎兵,相當於現在的以步兵對抗坦克裝甲部隊,難度非常大。宋朝的火器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火器彌補了騎兵的不足,隻是火器隻能擊退、擊潰敵軍,卻無法對騎兵形成有效追擊,所以難以全殲敵人。

    據《宋史·兵誌》等史書記載,自開寶三年至鹹平五年(970~1002),兵部令史馮繼升、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冀州團練使石普等人,先後向朝廷進獻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燃燒性火器。《武經總要》中記載著這些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方法,並列出3種火藥配方,這些配方是世界上最早以火藥命名並用於軍事的配方。

    這些火器,在北宋時期的戰爭中經常使用。如靖康元年(1126),宋軍在丞相李綱指揮下,使用火箭、霹靂球同其他冷兵器相結合,打退了金軍對汴京(今河南省開封)的進攻。

    北宋時期火器的製造已初具規模,在汴京設有廣備攻城作,工匠5000餘人,下轄10作,其中就有火藥作和專門製造火器的火作。元豐七年(1084)二月,從汴京一次調發煦州、河州駐軍的火器,就有神臂弓火箭10萬支,火藥弓箭2萬支,火藥火球箭2000支,火彈2000枚之多。

    北宋發明的火藥箭、火球類火器,主要是用以縱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燒傷敵人和驚嚇敵軍人馬的作用。南宋發明的鐵火球、火槍類火器,已有較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但這兩類火器除少數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球等冷兵器來發射和投擲,飛火槍也是把噴火筒和矛槍結合起來使用,都離不開冷兵器。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但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的時期。

    南宋時期,火藥的性能已有顯著的提高,金和南宋都使用了鐵殼爆炸性火器“鐵火球”。紹定五年(1232),蒙古軍進攻金南京(今開封),士兵在大型活動掩體“牛皮洞子”遮擋下掘城,守城金軍用鐵索懸吊爆炸威力更大的鐵火球“震天雷”,至掘城處爆炸,其聲如雷,聞百裏外,產生強烈的燃燒和四散飛擊的鐵殼碎片,毀壞了蒙古軍的鐵甲和牛皮洞子。景炎二年(1277),元軍攻靜江(今廣西桂林),守城宋將在城陷糧絕的情況下,率部下250名點燃一具大鐵火球集體殉國。曆史上的這些記載,說明鐵火球已具有很大的殺傷作用,火藥性能已經有較大的提高,火器已從縱火器材發展為直接殺傷、破壞的兵器,這是火器發生飛躍的重要標誌。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杆、箭羽和火藥筒四大部分。火藥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裏麵填充火藥,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藥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藥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係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鬥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係統。而箭杆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誌》中。

    &n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bsp;中文名

    中國古代火箭

    四大部分

    箭頭、箭杆、箭羽和火藥筒

    摘自

    《武備誌》

    發明

    中國人

    淵源

    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火箭,現代運載火箭就淵源於古代火箭。古代火箭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同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探索相結合,才最終發展成為現代的運載火箭。而說到古代火箭,就不能不提到中國的貢獻。

    火箭發明

    準確地說,火箭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是古代火箭的故鄉。由中國古代科學家最早運用火藥燃氣反作用力原理創製的火箭,在當代科學精英的手中發展成為運載飛船升空的大力神,這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引以為自豪的輝煌成就。

    名詞由來

    “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當時的火箭隻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

    北宋的軍官馮繼升、嶽義方、唐福等(公元10世紀後期),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那時的火箭已經使用了燃燒效能更好的火藥,但仍由弓弩射出。從而出現了人類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藥箭”。它用紙糊成筒,把火藥裝在筒裏壓實,綁在箭杆上,用弓發射出去。後來在原始火箭基礎上做了改進,將火箭直接裝入杆中間,爆時聲響很大,借以恐嚇敵人。

    火箭結構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藥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藥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公元12世紀後,原始的火箭經過改進後,廣泛地用於軍事。到了元、明時代,火箭兵器在戰爭中有了很大發展,並發明了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相繼出現了二虎追羊箭、九龍箭、一窩蜂等火箭,這些都利用了火箭多級串聯或並聯(捆綁)的技術。明代史籍中記載了多種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飛空砂筒、萬人敵等。

    火箭運用

    明代是我國火箭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軍事技術家製成多種利用火藥反作用力推進的火箭,用於軍事戰爭。明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奪取政權的“靖難之役”中,於河北的白溝河同建文帝的部隊作戰時,遭到“一窩蜂”火箭的射擊,這是中國最早將“噴氣火箭”用於戰爭的記載。此後各種單級噴氣火箭日益增多,有單發和多發兩大類。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