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怪病纏身
字數:5959 加入書籤
趙宣的手指與黑紗相觸的刹那,所有茶客都不禁為之一震。
他們此刻的心情是極度複雜的,既反感趙宣的無賴行徑,但又迫切希望他將黑紗取下,他們也很想一睹女子的廬山真顏。
就在眾人準備為女子的絕世容顏歡呼喝彩、瞠目結舌之時,怪事發生了。
趙大公子突然間身子搖晃,仰麵倒地,人世不醒。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陸羽茶社內的眾茶客都看傻了眼,一時之間竟緩不過神來。
跟趙宣一道來的那幫混混更是不知所措,紛紛奔到表演台上,掐人中的掐人中,噴茶水的噴茶水,亂七八糟施救一通後趙大公子還是毫無反應。
“快去請郎中前來診治!”
說話的竟是陸羽茶社的女主人,看她一副柔柔弱弱之姿,誰也不曾想到突遇變故卻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
“姑娘說得有理,趕緊叫郎中,萬一趙公子出點什麽事那可不得了!”
也不知茶客之中是誰首先附和了一句,接著其他人也都稱是,都認為請郎中救治乃是上上之策。
趙宣眾友這才恍然大悟,如夢初醒,情急之下竟忘了這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
於是有幾人快步下樓,跑出茶社,向州府之上最著名的醫館--金針醫館衝去。
過了不到半炷香的功夫,眾人就見一位老者在那幾名混混的簇擁下氣喘籲籲地跑上樓來。(注:按照古人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個時辰為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為一個小時,一炷香則為半小時,半炷香則是十五分鍾。)
大夥兒都認得他,此人乃金針醫館主人,姓夏,名樸,素有“金針聖手”之美譽,是平定州中最好的大夫。
雖然夏大夫治病針灸之時用的是銀針,但這銀針能救人性命,貴重程度自然是可與金子媲美,因此病人們便送了他“金針聖手”的雅號。
老人已七十高齡,一般不隨意出診。
那日也真難為他了,被這幫人生拉硬拽拖過來,以他的體力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從醫館趕到茶社,實在罕見。
如果再快些,恐怕到時候趙宣沒能救醒,他的老命倒先提早交到了黑白無常手中。
夏大夫喘了幾口氣,確定自己不會因為方才的快速奔跑暈厥過去後,立馬著手為趙公子把脈。
他將手指輕放於趙宣手腕之上,過了片刻,麵露難色,似有滿腹疑慮難以解答,口中還喃喃自語“不該如此,不該如此啊”,眾人也不曉得夏大夫說的到底是不該哪樣。
接下來,他又從藥箱之中取出銀針,以針灸之法刺激趙宣的各處要穴,但趙公子還是躺在地上紋絲不動,似乎絲毫不給夏大夫麵子,這是活生生要拆“金針聖手”的招牌啊。
夏樸站起身來,無奈地搖搖頭,歎道:“老夫行醫五十餘載,從未見過此等怪病,趙公子脈象與常人無異,未有半點病兆,老夫又以銀針施救,公子還是沒有半點蘇醒之狀,如活死人一般。老夫醫道微末,有負各位所托,唉,唉!”
年邁的夏樸神情沮喪地向樓下走去,醫館內那塊“金針聖手”的匾額他想自己恐怕是不配享有了,回去他便要差人摘了下來,名不副實啊。
“咱們趕緊把趙公子送回趙府去吧,知州大人神通廣大,說不定他會有辦法。娘的,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咱這幫人在這裏幹著急也沒用啊!”
總算趙宣的那幫狐朋狗友中有機靈之人,這時想起了趙宣之父。
他貴為一州長官,所識之人必廣,能請到比夏大夫更為高明的神醫的可能性自是極大。
於是乎,一人背了趙宣出樓,向趙府走去,其餘混混也一並跟了出去。
方才的混亂局麵頓消,眾茶客雖然還是議論這件怪事,但少了趙宣等人,茶社之中清靜了許多。
“多謝眾位今日前來捧場,小女本應盡力獻藝,但方才出了些意外,現下時辰已不早,表演隻能取消,還望大家多多包涵,小女在此賠禮了!如蒙眾位不棄,下月十五還請來此觀看小女獻藝!”
一個銀鈴般清脆的聲音響起,眾茶客立時停止了議論,但當聽清女子之言後,不免麵露失望之色。
失望歸失望,但卻無一人責怪女子。
他們隻是惱恨趙宣,趙大公子突然暈厥,隨行之人來回折騰,足足耗去了一個時辰。
表演本來戌時就要開始的,可現在已至亥時。(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戌時相當於現在的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亥時相當於現在的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女子取消表演,倒也在情理之中,再說被趙宣一鬧,她肯定也受了驚嚇,好好休息一番是極為必要的。
對於這仙子一般的人兒,眾茶客不由得格外體貼關切。
眾人悻悻離去,隻期待下月十五早日到來。
陸羽茶社頓時空寂起來,隻剩下女子與幾個茶博士及跑堂的夥計。女子囑咐夥計關門打烊,將茶社收拾妥當。
再說趙宣被送至趙府後,趙知州見自己的寶貝兒子昏迷不醒,立時慌了神,倒還是他的夫人頗為鎮定,向趙宣的那幫朋友問明了緣由,就打發他們先行回家,言明等趙宣蘇醒自會通知他們,心裏卻想兒子若非跟這些人鬼混胡鬧,也不至於飛來橫禍,如今生死未卜,若是病愈,一定與夫君嚴加管教,讓他與這些人斷絕來往,考取功名,走向正道。
在夫人的提醒下,趙知州立刻召來了平定州中全部有名氣的大夫。
但眾大夫連夜會診,卻是毫無頭緒,他們根本查找不出趙宣的病因,施救之事更是無從談起。
其實這也在趙知州預料之中,連“金針聖手”夏樸都無藥可施之病,州中其餘大夫又有何法?
他們的醫術固然不錯,但與夏樸相比,都隻能算是泛泛之輩了。
趙知州此時也是無計可施,請他們來也是姑且一試,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兒子如活死人一般。
“老夫怎麽忘了他?真是糊塗,糊塗!如今要救宣兒之命定要仰仗他了!”
趙知州用力一拍自己的腦袋,似如夢初醒,接著臉上的愁雲也消散了許多,因為此時他已覓得能救愛子性命之人。
趙知州口中的“他”姓李名仁,乃是趙知州的發小,兩人感情甚深,隻是李仁移居京畿多年,與趙知州倒是數年未見。
他究竟是何方神聖,能讓趙知州對他信心滿滿?
李仁出生於醫藥世家,他的曾祖、祖父、父親都是平定州中聲名赫赫的大夫。
他的父親之所以為他取名“仁”字,自是希望他能傳承衣缽,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懸壺濟世,以一顆仁心去拯救更多病人,造福天下蒼生。
李仁幼年所住之處與趙知州家相鄰,僅一牆之隔,兩人小時候嬉戲打鬧,誠如親兄弟一般。
後來李父將醫館遷至京畿,李仁隨父一道前往,與好友分別之時那真是哭天搶地,被他父親生拉硬拽才拖上馬車。
李仁倒是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聰穎好學,十歲就精通醫理,十五歲就能坐堂問診,到了十八歲上,已在京畿之中小有名氣,認識之人都感歎他乃天生學醫之材。
在他二十歲那年,行過冠禮,父親就把醫館交他主持,有這麽出色的兒子接手,他父親當然也是樂得享享清福,賞花觀魚,優哉遊哉。
而立之年,李仁已成為京畿之中屈指可數的名醫了。
天子腳下,人才濟濟,能在此地嶄露頭角,那實力水平早已高出他父親一大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甚至還有一些達官顯貴、皇親國戚找李仁治病。
初時,他給這些權貴看病戰戰兢兢,唯恐有所閃失,但等到將他們治愈,這些人倒是千恩萬謝,還給李仁送了許多貴重禮品,甚至還有人稱讚他的醫術比皇宮裏的太醫更為高明。
給權貴看病的次數多了,李仁也就漸漸習慣了,人吃五穀雜糧,病魔並不會因為身份的尊崇而從他們身上繞開,這些個大人們也不是三頭六臂,並無什麽可怕之處。
且李仁對自己的醫術還是頗有信心的,他從沒讓來求醫的高官和貴胄失望過。
李仁的名聲因為這些身份特殊的主顧也更為響亮了。
李仁是個念舊之人,他去了京畿之後,幾次回過平定州,與趙知州故友相見,把酒言歡,訴說往事,甚是痛快。
隻是這幾年,李仁醫館中生意繁忙,隻要病者上門,無論是貧民之家,抑或是富豪大戶,他都一視同仁,絕不會推脫掉哪個,真真切切不愧對他的名字--“仁”。
因此這幾年李仁一直未曾得空來平定州探訪老友。
按理說,趙知州一早便應想到李仁這位醫術過人的好友的,但眼見愛子昏迷不醒、奄奄一息,他也是急暈了頭,全然不是平日裏在府衙之中處變不驚的那個知州大人。
既然已找到了救星,那就不能有片刻遲緩。
趙知州立時三刻修書李仁,又遣家人去驛站之中借了腳程最快的馬匹,讓管家帶著書信飛奔京城而去。
趙知州為官清廉,克己奉公,要在平時,他是決計不會公器私用,借用驛站馬匹,可眼下關係到愛子性命,他也顧不了這許多。
等到將李仁帶來,治愈疾病,他必上書向朝廷請罪。
管家馬不停蹄,一路之上都不敢住店吃飯。
少爺得病,老爺和夫人焦急不已。
雖說少爺平日裏橫行無忌,但老爺和夫人向來待他們下人極好,將他們當自家人看待,沒有絲毫架子,管家對二老是非常感激的,他絕不願意少爺有事,讓老爺夫人白發人送黑發人。
他日夜兼程,到了驛站便換馬,至於飲食,也就胡亂吃幾口幹糧填飽肚子,盡快將老爺的書信交到李大夫手中對他而言可比吃飯休息重要許多。
可能遲了片刻少爺就一命嗚呼,命喪黃泉,永遠不能醒轉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