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八章 金嶺鎮
字數:5014 加入書籤
中華堂啟用儀式完成之後,各管理處及護衛隊便進駐辦公,古浩天在橢圓形會議室召開了第一次會議。聞煥章、杜遷、朱貴、蕭讓、卞祥、馬強、阮小二、周雲清、縻勝、孫安、宋萬等參加。
蕭讓匯報了臥虎莊俘虜人員的處理情況。六百餘人的俘虜最後經過甄別隻剩下近五百人,淘汰的都成了臥虎莊最後一場戲的布景。上山的人員全部分散安置在後山的五個村裏,安排進入各個行業做事,並要求各村長重點看護。
杜遷匯報了臥虎莊的繳獲情況。計黃金三萬五千兩,白銀二十八萬兩,銅錢三萬貫,珠寶玉器與名貴書畫暫無估價。物資方麵,糧食十一萬零兩千石,生鐵錠五萬斤,布帛三千匹,鐵甲有四十五件,皮甲有四百八十件,鋼刀五百二十七把、矛尖一千零七十個,皮盾五百付,長弓兩百張和箭鏃兩千支。
“護衛隊首領各領鐵甲一件,皮甲親衛營一百三十件,騎兵營一百五十件,步兵兩營各一百件,餘下各營下一步再配備。另外步、騎、水各營選五十人練習弓箭。”
古浩天把皮甲優先配備給步、騎兩營,水兵上岸作戰機會較少,下步再考慮。
“不配皮甲俺沒意見,隻是水兵在船上作戰,用長槍不甚方便,那鋼刀能否配給水兵。”阮小二提了自己的看法。
五百餘付刀盾,古浩天本來想給建一營刀盾兵的,現在阮小二提出要求,他想了一想也就同意了,一則現在山上兵源沒有,刀盾兵一時組不起來。二則有五萬斤生鐵,隻要湯隆鐵器作坊一開工,到時何愁沒有刀。於是水兵一下子就拿去了三百把鋼刀,古浩天幹脆把剩下的配給騎兵營和親衛營。
“還是缺人啊。”此時聞煥章歎了一句。“如今山上錢糧充足,得想法子招人,水泊周邊的漁村甚多,漁民生計也很困苦,而梁山當兵的待遇卻十分豐厚,別的不說僅每月三兩的薪俸,很多漁民半年也不見得能掙的到,小二營長及很多水兵都是本地人,若有意宣揚一下,招一些人來當不困難。”
“先生所說甚是,俺回去就著手去做,隻是水兵船隻太少,須得想辦法添置才是。”
阮小二想到目前水兵營的船隻已不夠用,若再招人船隻就會更緊張。
“讓商務處派人到濟州和鄆州看看,先買一些湊合著用吧,日後再慢慢想辦法。”
眼下山上的船隻都是一些民船,而且數量也少,合格的戰船一艘也沒有,古浩天想抽空到登州和密州去看看。
會議之後各營便去後勤處領取物資,古浩天與聞煥章和朱貴留下來,商議金嶺鎮吳家鐵礦的事。
“鐵礦是山上的重要物資,日後的用量隻會越來越大,如今既有這般好的機會,宜盡早動作,免得夜長夢多。”聞煥章當即表示要盡早行動。
“那便定下了,明日上午朱貴兄弟與趙能、趙得帶幾人先行一步,與那吳二爺接觸一下,我帶人隨後跟上。”古浩天本有此意,隨即定了下來。
然後三人商議了一些行動細節,朱貴便出去找趙能、趙得去了。
梁山到金嶺鎮交通其實也很方便,從水泊坐船經過濟水順流而下到鄒平,再進入籠水逆流上行幾十裏,上岸沿官道行一段路便到了。
經過數日的舟車勞頓,古浩天一行終於到達了金嶺鎮。隻見南北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官道穿過,商鋪民居沿官道而建,人車往來摩肩接踵,倒也十分熱鬧。
這個金嶺鎮的鐵礦有著悠久的開采曆史,春秋戰國時代就有開采、冶煉的記載,當下也不例外,朝廷和民間在此都有開礦,因此在當地也催生了許多與鐵礦相關的產業,沿街過去不時的可看到一些鐵礦相關的商鋪。
便在古浩天他們進入金嶺鎮之時,朱貴與趙能、趙得已經坐在吳氏生鐵商行的客廳裏喝茶。
吳二爺是一個年近五十的中年人,此刻他正拿著一封書信在細看,那封信正是吳縣尉所寫,裏頭講到:近日諸事不順,前番因回春堂之事,被古家小子暗算,罷職歸家,新來知縣徐處仁對其十分惡意,臥虎莊當下危機重重。要其回家商討對策,商行之事暫交由其妻的表弟朱掌櫃及趙能、趙得代管一段時日。
吳二爺看了信沉思良久,不料家裏近期竟發生了這麽大的變故,若不是家兄親筆書信,又是其親信趙能、趙得親來,他真有些不相信了。
“朱掌櫃在莊裏做甚麽買賣,我前些年回去數次,似未曾謀麵。”
吳二爺行商多年,心思相當縝密,他對大哥突然派一個人來接手他的商行有些不解。
“俺往日都是給吳大人做兵甲之類買賣,故此不曾在大夥麵前露麵,這次大人去了縣尉之職,兵甲買賣便難以繼續,才讓在下到此處代二爺看管一些時日。”
“往年俺也時常回去,卻不曾著人過來代管,這次卻是為何,大哥可有說法。”
吳二爺見朱掌櫃做的是見不得光的生意,難怪平日見不著,但他心裏總覺不妥。
“俺來時,大人倒有說起,說吳家如今艱難,須得到京城找一靠山,大郎、二郎不善此道,唯二爺可以勝任。”
原來是去京城,那倒真的不知要去多少時日了,怪不得著人過來代管,恁大的家產放於外人之手總歸不放心,吳二爺明白了大哥的心思。
“趙能、趙得你二位在縣衙好好的,咋地也到這邊來了。”吳二爺看朱掌櫃這邊探不到什麽,話風一轉指向趙能、趙得這邊。
“俺倆與吳縣尉的關係二爺是清楚的,縣尉如今被免了職,那徐知縣怎會給俺倆好臉色看,索性去了職到二爺這邊快活逍遙。”趙能回道。
吳二爺想想也是,大哥都去職了,他兩人在衙裏日子確實難過,另謀出路也是正常。
“你們且去客房歇下,待我與下頭商議之後再告於你。”
一番尋問之後,吳二爺沒發現什麽不妥,便讓他們先住下,畢竟一個大商行換一個人管理也沒那麽方便,他須要做相應的安排。
且說古浩天一行在鎮裏安頓下來之後,便出去探訪街市,此行他帶著卞祥、時遷、湯隆、馬勥及二十餘個親衛。卞祥、時遷如今是古浩天出行的必跟人員,一個負責安全,一個負責情報,帶著湯隆就是考慮到這處是鐵器市場,必定會有一些打鐵的匠人,借湯隆的眼光,看看能不能招一些有水平的匠人。
金嶺鎮的打鐵鋪子大都集中在一條橫巷裏,從巷口進去便聽到滿巷子“叮叮當當”的打鐵聲,而沿街的鋪子裏卻擺著各式各樣的鐵器。幾人一家一家的看過去,卻沒有發現什麽出彩的東西。
“咦,這家兵器端的不錯。”
就在大夥失望之際,湯隆在巷尾一家不起眼的鋪子裏,看中了一把樸刀。
“客官卻是有眼力的,不是俺誇口,這條巷子裏幾十家鋪子,也就俺家能打製這等質地的刀具。”這時鋪子裏頭一個三十餘歲的漢子應道。
“且把那幾把一並取來瞧瞧。”湯隆指著掛在牆上的幾把樸刀對那漢子說。
“老爹來客了,你且出來一下。”
那漢子轉頭朝裏屋喊了一聲,這時幾人才看見那漢子的一隻腳裹著厚厚的繃帶,坐在那移動不得。
隨後裏屋出來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滿身煙塵,身上還套著一件圍裙,似是正在裏頭打鐵。他把牆上的幾把刀一一取下,交於古浩天等人。
“這些樸刀可都是老丈親手打製?”湯隆端詳一會問道。
“正是老漢所製。”
“如此說來老丈必定在朝廷軍器監的作坊裏做過事,俺看這樸刀手藝有朝廷作坊的手法,且比官兵的兵器還勝幾分。”
湯隆父子本就是朝廷軍營的工匠,對朝廷兵器的製作工藝比較熟悉。
“客官咋恁說,老漢隻是當地的本分匠人,那會甚麽朝廷手法。”
那老漢不想這客官竟然說出這樣一番話來,怔了一下隨即否認了,便是坐在椅子上的年青漢子也警覺起來。
“老丈不必多心,我們是濟州過來的客商,不滿你說,我這位兄弟也在朝廷的兵器作坊裏做過,看著眼熟才有此說。”
古浩天看出老漢的神情變化,幹脆把湯隆的身份說了以安其心。
那老漢看了湯隆一眼,卻不開口。
“老丈莫疑心,俺父子本是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帳下打造兵器的,俺後來殺了惡人才流落於外的。”
湯隆也明白古浩天的意思,幹脆連殺人的事也說了出來。
那老漢聽了之後,果然安心許多,又想到這幾人看似喜歡鋪子的兵器,若能做成買賣也可賺些銀兩給兒子看病,他看了兒子傷腿一看,遲疑一下終是把幾人迎進屋坐下。
正待開口說話,卻見外頭傳來一個聲音:“丁白眼那廝著實可恨,俺恨不得立時砍下他的鳥首。”
隨著話音一個二十左右的小夥子風風火火的闖了進來,他一看滿屋子的生人,一時愣在那裏。(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