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 15 章
字數:6009 加入書籤
“為什麽?”楊萱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楊修文看看旁邊同樣睜大雙眸的楊桐與楊芷,沉聲道:“你外祖父三周年祭奠那天,書院弟子以及許多慕名而去的文士都已經到齊了,你三舅卻遲遲不露麵。賓客們都等了兩刻鍾,他才酒氣熏天地從百花樓出來,還口口聲聲喚著妓子小名。”
百花樓是揚州極有名的青樓妓館。
想起當時賓客們議論紛紛的情形,楊修文臉色更沉,厲聲道:“真是醜態百出,把辛家的臉麵全丟盡了。”
“不,不可能!”楊萱大聲叫道,“三舅舅不是那樣的人,定然是別人陷害他。”
辛氏忽地淚如雨下,瞬間淌了滿臉。
楊修文掃一眼辛氏,語氣譏誚,“如果是你大舅或者二舅,興許還有可能。你三舅就是一浪蕩子,哪裏用得著別人陷害,自己瞧見泥塘就自發自動地跳進去了。”
楊萱固執地說:“不是這樣,三舅舅最好了。”
楊修文不再理會她,沉著臉對楊桐道:“讀書便是為了明理知事,懂得三綱五常,倘或臉這些都不顧及,那麽隻能落得眾叛親離不容於世。”
楊桐肅然應道:“孩兒謹記父親教導。”
楊修文緩了臉色,歎口氣,“你們回去吧,我另外有話跟你們母親講。”
楊萱不情不願地回到玉蘭院。
她是真不相信三舅舅辛漁會在那種莊重的場合做出如此不堪之事。
那太荒謬了。
雖然按規矩來說,父親亡故,兒子要守孝三年,但是通常二十七個月就滿了孝期。
就是說,出了正月舅舅們就可以除服。
這期間足有九個月的時間可以飲酒作樂,三舅舅何必非得在奠禮的前一天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於夜宿青樓?
三舅舅從來就不是愚拙之人。
三年前,辛歸舟病故。
當時楊芷染了風寒不能出門,辛氏便帶著楊桐與楊萱到揚州奔喪。
三舅舅比辛氏小三歲,是辛歸舟最小的兒子,彼時雖已婚配,但未有子嗣。
辛歸舟在揚州頗具名望,前去吊唁之人絡繹不絕。
大舅舅辛農、二舅舅辛牧以及三舅舅辛漁帶著子侄輩站在靈前答謝賓客。
賓客們上完香,會對辛農與辛牧道惱,請他們節哀順變。
卻沒人搭理辛漁。
辛農與辛牧都飽讀詩書,考中過進士,但不曾入仕,就留在書院執教。辛農教授《論語》,辛牧專講《春秋》,記得弟子們敬重。
唯獨辛漁,連個秀才的功名都沒有。
別人紛紛談論說一畝好田裏長了棵歪苗。
楊萱聽在耳朵裏,好奇地問:“三舅舅,你怎麽不像大舅舅那樣做個有出息的人,這樣別人也就願意跟你說話了。”
三舅舅點著她的鼻尖道:“一家人不能個個都能幹,總得有個不成器的。”
楊萱不懂。
&nb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sp; 三舅舅便歎,“這樣別人心裏才舒坦。”
後來,三舅舅索性不在靈前守,而是帶著楊萱到處逛。
他帶她去看泡著毛竹片的水塘,告訴她怎樣打料、撈紙,把紙漿做成濕紙;他帶她去花房看茶花,彼時不到花期,茶花枝葉卻是繁茂,他告訴她怎樣讓一株茶花開出兩朵不同顏色的花;他帶她去鳥市,告訴她哪是畫眉哪是黃鶯,還告訴她八哥鳥要修剪舌頭才能學會說話。
楊萱走得累了,三舅舅將她抱在懷裏,用鬥篷嚴嚴實實地包著。
他的懷抱溫暖而寬厚。
楊萱就問:“三舅舅,大舅舅和舅母他們都是裏麵穿棉布衣裳,外麵套著麻衣,你為什麽把麻衣穿在裏麵,不嫌棄麻衣紮人嗎?”
三舅舅梗一下,低聲道:“我皮厚,不怕紮。”
停靈七七四十九天後,外祖父的棺槨入土,三舅舅曬的紙也好了。
楊萱與三舅舅一起將成紙一張張從烘壁上揭下來。
這就是原紙。
得到原紙後,再用排筆和毛刷將事先調好的塗液刷到紙麵上,晾幹壓平,就得到漂亮的紙箋。
紙箋光潔如玉,隱約有好看的暗紋。
三舅舅笑著問她:“萱萱,你給紙箋取個名字,叫什麽好呢?”
當時水田衣正時興,三舅母就穿了件灰藍、青碧和湖綠幾色拚接而成的水田衣。
楊萱隨口便道:“水田箋。”
三舅舅和煦地笑,“好,就叫水田箋。”
這樣清雅的通達的三舅舅,絕不會不知道被家族逐出是怎樣的後果。
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就像前世的楊萱,縱然手裏捧著上千兩銀子,衣食無憂,可事到臨頭,誰有能給她撐腰,給她依靠,還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何況被除族,根本不可能帶走公中的半點財物。
三舅舅不曾有過差事,也不知是否藏有私房銀子,倘若兩手空空地出去,他又如何安身立命?
楊萱輾轉反側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兩眼烏青地跑去正房院。
辛氏正站在門口,低聲跟文竹吩咐早飯,瞧見楊萱,將手指壓在唇上“噓”一聲,“你爹爹連日趕路太過疲累,現下還睡著,你跟阿芷說聲,今兒上午就別過來了。”
楊萱點點頭,同樣壓低聲音道:“娘寫信給三舅舅,叫他來京都吧。大舅舅不要他,萱萱要,讓三舅舅住咱們家裏。”
辛氏驟然又紅了眼圈,哽噎著道:“萱萱真是長大了,總算你三舅沒白對你好。我稍後就寫信,三舅舅知道你掛念他,定然很高興。”
楊萱慢慢踱回玉蘭院,從長案最底下的抽屜裏取出一隻小小的木匣子,匣子裏裝著她攢下來的私房錢。
她跟阿芷一樣,從六歲起,每月都有二兩銀子月錢。她平常沒有花用的地方,最多就是趁春桃春杏出門的時候,讓她們帶回一把窩絲糖來,也不敢多買。再就是燈節或者廟會,自己做主買幾樣好玩的小物件。
這三年已經攢下來五十多兩銀子,倒是還有十幾隻過年得來的小小銀錁子。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合起來約莫六十兩。
如果辛漁來京都,十有八~九是不會在家住的,楊萱想把這些銀子送給三舅舅,兩個人省著點花用,用上三五年不成問題。
打算好,楊萱稍微安下心,鋪開一張裁好的宣紙,準備替三舅舅抄卷《金剛經》以保佑他不被邪祟入侵。
而此時楊修文已經起了身,正與辛氏一道吃早飯。
辛氏便提起楊萱,“……最近懂事許多,你不在家的時候,就指望她跟阿芷陪我解悶。剛才也說,要寫信給三舅舅,讓他住進咱家。我也是這個想法,不如讓三弟進京,彼此也好有個照應?”
楊修文歎一聲,“三弟真是太令人失望了,當時揚州有頭有臉的文士都在場,知府老爺也派了門客過去觀禮,還有秦銘。他路經海陵,特特趕了去。真是顏麵盡失啊……你寫信吧,他要是想來就過來,給他尋處安身之地。”
秦銘也曾在白鶴書院就讀,跟楊修文和辛氏都認識。
辛氏便問:“秦銘去海陵幹什麽?”
楊修文道:“他近日得了鹽運使的差事,正視察淮南鹽場。具體的,我不便多問。”
鹽務向來是朝中之重,鹽運使又是個肥差,楊修文避嫌也是應該。
辛氏點點頭,忽地想起一事,遲疑著問:“秦銘是不是跟隨了靖王?”
啟泰帝年事已高,精神不濟,今年開春將六部交給了幾位皇子掌管。太子負責吏部與兵部,而靖王負責的就是戶部。
若非自己人,靖王怎會允許秦銘掌管油水這麽足的差事?
楊修文未答,卻也沒有否認。
不否認就是默認了。
辛氏心裏有數,低聲道:“中元節時,阿萱曾問起太子,她說太子雖暴戾,但當今聖上相信他,願意將江山交給他,咱們身為臣民,也隻能順服。我聽著也有幾分道理,太子已是名正言順的儲君,倘或更改,於黎民百姓而言未必是好事。”
楊修文搖頭,“瑤瑤,這事兒勢在必行。當年嶽父在世時,跟靖王有過協議,嶽父合書院之力助靖王登基,靖王則應諾以後立白鶴書院為江南第一書院。這次,大哥還告訴我一件隱秘之事……”四下張望番,聲音壓得更低,“當時嶽父並沒有答應,可他送靖王出門正好遇到高旻寺的高僧法證大師,法證大師說靖王頭頂有紫氣閃現。”
紫氣東來是祥瑞之兆。
辛氏默然,隨即又道:“但聖意已決,而且張皇後故去已有十年,中宮始終空虛,可見聖上對張皇後仍未忘情,又豈肯輕易廢黜太子。我倒是覺得,不管是太子即位或者靖王,隻要能恪守本心為民請言,已經不辜負父親當年的教導了。”
“話不能這麽說,白鶴書院現有弟子不過八十餘人,而南麓書院每年弟子逾二百之數,難道瑤瑤不希望看到白鶴書院超過南麓書院,成為江南書院之首,將嶽父的心血發揚光大?”
楊修文放下手中碗筷,起身拍拍辛氏胳膊,“瑤瑤安心養胎,這事交給我,後天麵聖,我打算講《大學》。”
“師兄,”辛氏隨之起身,“為人君止於仁,可為人臣也要止於敬啊。”
楊修文頓一頓,“瑤瑤,朝政之事你就別管了,我自有主張。”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