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至道無難

字數:12859   加入書籤

A+A-


    nbsp;   第二十三章 至道無難

    一o二.順這條路往前走

    一o三.道不遠人人自遠

    一o四.行途在吾心

    一o五.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一o六.俗世才有涅槃地

    一o七.在真在俗唯在人

    一o二.順這條路往前走

    太陽不知是羞於羅浮山的美麗,還是有愧更早忙於田間地頭的農人,遲遲不肯露臉之中,惟把掩飾的朝雲浸染得千般嬌豔,萬般絢爛,因此那似紗的晨霧,如帶的炊煙,不僅氤氳如幻,更增添了幾分撩人的嫵媚。而一路燦燦的金梅,嫣嫣的海棠,皚皚的櫻花,雖然因之暫少了幾分鮮亮,但那成雙成對的鳥兒於其枝頭忘情的追逐,婉轉的啼鳴,不僅使地上的雲彩與天上的霞披相互輝映之中尤顯春色的生機,且更有觸遠行之人感懷的莫名,惆悵的幽微……

    是啊,春去春來的周而複始,日出日落的萬古如斯,天長地久,天地大美的此情此景之中,百年之人那孜孜以求何來究竟,又何是究竟呢……

    眼前的光景,心底的感觸,人在路途的慧能麵對如畫的天光雲影,如詩的五彩大地,那誌意有決的胸襟,不知從哪個角落又漾出了絲絲盤錯的遲疑甚至一點兒淺淺的懊悔……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不識玄旨,念靜徒勞’……”

    已是停下腳步並轉身定在哪裏的慧能側耳也聽不清,聽不到那渾樸無拘的歌聲之時,正好一送飯的童子迎麵走了過來:“請問小兄弟,你知道剛才唱歌的是誰嗎?”

    “是村裏的老秀才。”童子站定言罷更望著慧能:“大哥這是從哪兒來?”

    “我從南海來,今天想進山。小兄弟,那歌也是老秀才作的吧?”

    “不是,聽爺爺說,是很久以前一個叫赤頭粲的遊方和尚留下的。”

    ~~曾粲大師!慧能心裏驚喜之後更是緊問了:“小兄弟,能告訴我剛才唱歌的老秀才叫什麽名字嗎?”

    “大哥問這幹啥?”童子於之似有不解。

    “小兄弟,我想去找老先生給說說從前那個遊方和尚的故事。”

    童子想想之後更是盡心了:“大哥,你不是要上山嗎,山上的老和尚知道更多呢!”

    慧能聽了,心裏又是一喜,因為所去方向有老禪師的聽聞又一次得到了證實:“小兄弟知道那老師父住哪兒嗎?”

    “好像住山頂吧。”

    “隻一位老師父?”

    “好像就一個老和尚。”

    “一個老和尚為什麽要住那麽遠,還那麽高的地方呢?”

    “老和尚替村裏人放牛放羊,當然就得住在上麵啦!”

    慧能想了想又問:“那小兄弟知不知道老和尚的法號?”

    “法號,法號是什麽?”

    “就是名字,就是人見麵怎麽稱呼老和尚。”

    “哦,好像叫什麽長老。對,爺爺叫他玄清長老。”

    “那小兄弟,我怎麽才能找到玄清長老?”

    “順這條路往前走,到山腳有戶人家,一問就知道了。”……

    望著送飯童子漸去的背影,剛才所聞的歌聲不僅在慧能耳裏又清晰的響了起來,且在麵山加快的腳步之中,那字字句句更是深深入心了……

    一o三.道不遠人人自遠

    天地於人的饋贈,是那樣的竭盡全力;於人的開啟,是那樣的良苦用心;而人間又有比之更為真誠的無私付出,更為厚重的相互期許,生活於中,人又怎能不為感恩五內,相報執著呢?

    但皇天後土,確又有風刀雨劍、裂石崩山的無義無情;紅塵寰宇,更有世道人心的叵測險惡、卑鄙齷齪。這叫憧憬完美完滿之人,又怎能不有所介懷,有所憎惡?

    ~~可是,可是那有悟生命至道的曾粲大師,為何卻謂“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人,不歡喜天地的美好,不在意六合的德損,不憎惡世間的汙穢,不戀著人心的至美,他又洞然什麽,其明明白白又著落在了哪裏呢?想大師言憎言愛之莫,一定不是人於醜惡的漠視,大塊美好的漠然吧?否則,木人石心還真合道了。是不是那一個莫字,或在無住?而其洞然,唯一己真心真性而已……

    龍生九子,形貌不同且秉性各異,但終究都是龍子龍孫。天下之人,當然有天下之人共同共通的心性,亦有個體獨自的本然了。所以那生命之性的合道所任,一定有其豐厚的內涵,廣大的包容,更一己的必然吧?因此人的任性合道,是不是就在人之為人心性的自覺,己之為己行路的歸真呢?若是這樣,人有此自覺,便是合道;有此歸真,便是任性了吧?

    而百年自在,人皆切望,那生命至道,人當然願求且無不有寄了。可其中的“絕惱”,其中的“逍遙”,又幾人能彼岸有達呢?生命至道,得之實難,可大師“至道無難”之中為何又隻輕歎“唯嫌揀擇”而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生之人,天生之性,與道相合,當然唯在無所揀擇的任性自然了。所以至道至遠至近,一切就在一己的身心吧?因此是不是從根本上講,人於至道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就無須揀擇,無法揀擇,更無從揀擇了呢……

    可人與萬物之別,又恰恰在其於內於外都能且必須要有所揀擇的吧~~

    百年局促,大千世界五光十色;

    生命逆旅,美好美妙天長地久。

    滿心滿眼太多的誘惑,對能有所揀擇之人,是不是還真就給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呢?性靈之人於中的權衡,於中的糾結,於中的掙紮,還真就必須時時處處自己要跟自己較勁了吧?道不遠人人自遠,此紛紛擾擾之中,能有求有得自在逍遙之人,又幾人走對了方向,更幾人能自覺走對方向至始至終且無憾無悔呢?人為此困惑、矛盾或後悔至極時,那道觀佛寺念靜之處,還真就是身心難安難寧所去之地了吧~~今背井離親求法黃梅,是不是亦在念靜之類呢……

    人,“不識玄旨,念靜徒勞,”自己有識玄旨了嗎?

    紅塵紛擾,人難揀擇之中,那道觀佛寺,還真能叫五心煩亂之人心靜神寧多有寄托,但此靜之念,與人生命的自在逍遙又幾多的關聯呢?人之欲念刻意的壓抑更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之靜,雖都有一靜之因,一靜之緣,但根本卻是有遠逍遙人生、自在生命之求的吧?而那一切無住,不僅是人麵內外紛擾實實之念靜,更亦廣大視野、幽邃識見的念靜之極吧?由此“而生其心”,是不是或能更加接近百年生命至求的玄旨呢……

    ~~天地之靜,天地之間生生不息;大山之靜,大山之中萬物滋榮,其中妙境,還真當一個玄字啊……

    望著高天靜靜的雲,四下靜靜的山,想著山上獨自靜靜卻日日辛苦逐水逐草揚鞭牛羊的玄清長老,慧能於崎嶇山道更是腳下生風了。

    一o四.行途在吾心

    ~~“‘雲山疊疊幾千重,

    幽穀路深絕人蹤。

    碧澗清流多勝境,

    時來鳥語合人心。’……”

    泉瀑盈耳的回響剛去,蓋過春禽鬧林的放歌之聲便從幽幽山穀的那頭奔湧而來~~難道是玄清長老有事下山來了…… 半山嶺壑之中,慧能不見人影,卻是先聞暢懷縱情的蒼勁之音。

    ~~“請問是玄清長老嗎?”

    轉過小彎,一顯然有些上了年紀的和尚雖迎麵而來,但其注意卻全在引人的風景和交交的鳥鳴,慧能待人稍近在刻意弄了點兒響動之後,才緊上幾步恭敬施禮。

    “阿彌陀佛!施主是遠道來的吧?”

    和尚愣了一下,回訊卻似有斷定。

    “弟子從南海來,專為拜訪長老。”

    慧能再次施禮。

    “好啊,好啊!可玄清是吾師,施主要見,還有小半日的路程呢。”

    “哪……”

    “貧僧是從廣州來看師父的,施主順路而行,山頂右側小道不遠,便見吾師蘭若了。昨夜山上下了點兒小雨,前麵的路有點兒濕滑,施主得抓緊點兒,不然就要摸黑了。阿彌陀佛,施主請。”

    和尚言罷側身,讓慧能先行……

    ~~落日暖暖,霞雲漫漫,山下炊煙起處,是一個又一個溫馨的村落…… 遠村遠人,遠山遠嶺四下歸巢的鳥兒有聲無聲將廓落的天宇用雙翅剪留給了將出的寂寂之月,幽幽之星,離家不滿三日的慧能立於山頂,一股莫名的倦乏突然襲上了身心……

    天高地闊,寥寥漠漠;萬物紛陳,四季之循;來來去去,時光逆旅;生生死死,晝夜交替……自然之人,卻難得自然;無擇之人,又非要有所揀擇。那一求生命著落的究竟因緣又是什麽,更又來自哪裏呢…… 人求也累,不求更累,身心皆累是人難逃的定數,還是任何際遇麵前都不甘無所作為才是人真正的宿命呢……

    ~~“一夜春雨靜,無夢到天明。

    青山青草裏,牛羊隨意行。

    興來放聲歌,惱臨神自清。

    百年程不計,行途在吾心……”

    日沉西天,月出東南,疏星之下,高高山頂陰陽交割的神秘時分,一陣浩浩歌吟伴著牛羊歸圈的咩咩哞哞直上蒼冥,漫溢四下,更透擊人心~~

    人,誰無憂煩,誰無苦惱,可煩時惱處,又幾人神清,幾人洞明,更幾人一切自心作主,不為煩惱所擾所困?而百年不計行程的生命曠達和人生自覺,是不是唯在一切得失來去已是豁然而得大安大寧了呢?此中行途隨心……

    ~~“請問後生哪裏來,哪裏去呀?”

    正專致咀嚼回味飛來歌吟的慧能聞問之時,一飄飄白髯的清臒老人已立在了麵前。

    “是玄清長老吧!”慧能回神深深施禮。

    長老望著慧能笑笑頷首。

    “弟子慧能,從南海專為拜訪長老而來。”

    “哦?……”

    一o五.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山裏的夜,雖是來得陡一些,但東南之麵的坡坳在初升浩月直直的映照之中,卻也恍若白晝,一切了了分明。

    長老的茅居,坐北朝南,門前十餘步的左邊有一眼泉水。涓流的裏側,是一溜疏朗的花木果樹,外側柵欄之內,則是青青的菜園。而右邊幾間高低參差的草棚,便是牛羊圈舍了。

    峰巒所在,放眼遠山如濤,目收林浪奔腳,居高臨下,恰似直麵波湧動靜隨心的汪洋大海。而穹隆之天,透底幽藍,星月仿佛上下可摘,雲彩儼然左右堪攬,天地恍若一體之中,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更有人在天上的迷離夢幻……

    ~~“山上有點兒冷,先墊一下肚子,或有更好的沉浸!”

    捧缽過來的玄清長老,於慧能似有祖父般的體貼愛憐。

    “多謝長老!”

    慧能側身接過長老遞上的半缽溫熱稀粥之後,才有些完全回過神來:“那你呢,長老?”

    “我年老經餓,火裏已煨了幾個山藥,要吃飽,還得等會兒。”

    “長老,我備有幹糧,有碗熱水就能吃好吃飽,這稀粥於我的饑腸,還真有些不濟,可在長老,則是一天的完整,請順小輩意,還是你吃吧。”

    ~~這麽通達人情世故而又真誠率直的後生,還真是難得,玄清聽了,不由更對慧能產生了好感:“那也好,水快開了吧。”於是接過稀粥,引慧能走向小屋……

    吃罷幹糧,長老裏外也收拾停當了。麵火對坐之時,慧能便主動把自己所來所去的因緣,扼要完完全全告訴了長老。

    ~~苦苦叩問生命,孜孜究探人生,不但是類分之人的一種執著,更亦人因此遠世或出家幾乎難以避免的宿命吧?中觀啟人的歲月涇流之中,人雖窺破了這一定數,但於遲暮之人,一切還有回頭的意義及重新來過的可能嗎?這些年於山中的暢懷適意,至多也隻餘生的無奈而已~~玄清長老在聽了慧能所因所緣之後,還真觸動了耄耋有遇同類同路那極願於小輩有所眷顧的至柔至深……

    ~~可是,可是人的性情,人的命運,是能根本改變的嗎?生命的徹悟,更是於人可以傳授的嗎?自己不正因為於中失望太多並有所省悟才遠人遠寺的嗎…… 雖然如此,在遇人遇事之時,自己骨子裏又改變了什麽呢……

    人,有時雖無法改變什麽,但為人為事的清醒清楚更自覺,本身不就是根本的不同嗎?

    人不透因緣生法的至理,不是多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的有報之求,便是執空著空一切終落虛幻。而那遁入空門之執,不僅叫至親至愛悲傷之極,是不是亦一己生命的另類自戕呢?此與佛祖教化世道人心,更望智慧之人解脫煩惱自在人生的玄旨或亦大有徑庭的吧?

    所以,深悟佛法旨趣的龍樹菩薩不僅苦口婆心“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差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且更對執空著空堅牢之人斬釘截鐵當頭棒喝: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從而將人生命的究竟,實實著落在了凡間之聖、塵世之淨的修為之中。此中那淨垢無二之妙理,色空不異之妙心,因緣之人若能早識早悟,其一己的人生之途,或更得洞天風景;其生命的於世之功,或更可能播芳流德吧……

    人之因緣,因緣在人,那大智大慧的中觀般若,不就是為有緣之人而思、而立、而說的嗎?眼前這個專程而來,更將遠求黃梅的年輕後生,誰知就不是有識有見而於中能有所開悟的有緣之人呢……

    玄清長老的心裏,此刻已是拿定了主意。

    一o六.俗世才有涅槃地

    “聽過《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沒有?”

    短暫靜默之後,長老直入主題。

    “都沒有,長老。”

    “龍樹菩薩和提婆菩薩的故事呢?”

    “聞之甚少。”

    “八不中道,三是偈,實相涅槃呢?”

    “望長老為弟子詳說。”

    “八不中道,三是偈和實相涅槃,是兩位菩薩發揮佛祖因緣生法基本義理所創大乘中觀的思想核心。

    八不中道說的是,萬法因緣聚散而已,實則‘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出。’此之八不,即謂中道。

    三是偈為:‘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之三是,乃中觀概略。

    而諸法‘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故實相涅槃,世間出世間。

    八不中道意謂諸法皆是因緣,因此都無自性,無自性故諸法便無生滅、來去、常斷、一異之實之分了。若於中言實言分,則是有悖因緣義理而偏頗,唯有離此兩邊以觀察世界人生,才是佛法正觀,才得因緣妙義。

    三是偈乃中道之觀的集要,其謂諸法因緣而已,故性空。但性空並不否定因緣所生法法之有,法法之別。其有其別,反是諸法性空之體現,性空之證明。因為無有性空,便無諸法;無有諸法,何來性空。而性空諸法的其有其別之明,即在假名。法的性空並假名,便是法之緣起一體的兩個方麵,亦謂法之實相。所以實相無相之中諸法空即是假,假即是空,空假不二。以此不二之法觀生觀滅,觀真觀俗,即是中道之義。”

    “長老,是不是正因為因緣生法空假不二,所以世間出世間更凡聖、善惡、有無、生滅等等,亦是不二?”

    “就這個意思,不僅如此,涅槃與世間亦無分別。”

    “長老,那也就是說,也就是說中道之義明確反對脫離世間去追求超世間的所謂解脫了?”

    “正是。中觀所倡實相涅槃,就是意在人悟諸法空假不二實相之後,應將生命追求放在百年現實之中方是學佛,方能得佛。而此中成就,才有才是生命涅槃,故謂實相如涅槃。此實相涅槃不僅是中觀所創之因,更亦成立之旨。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將世之佛法徹底回歸世間,也才能最終告慰釋迦摩尼慈悲濟世的本懷……”

    ~~中觀所倡實相涅槃,旨在著落成就世間…… 聽到這裏,慧能心裏不僅頓覺幡然,且此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時此中,那深聆四阿含的幽幽之思,偶聞《金剛經》的切切之感,一下更有融會貫通之明…… 此空假不二之理,還真啟人有悟萬法寂滅百年存在的真義呀!我存在,我寂滅,寂滅的是我執執我的萬世迷妄,而成就的卻是因之無住生心的實實人生世界:

    “生滅不異,真俗不異,寂滅如涅槃,涅槃即存在,此空乃不空的實相涅槃,還真佛祖本懷,佛法真義呀!”慧能不由萬分感慨。

    “知道玄奘大師新近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嗎?”

    見慧能已有悟入,玄清長老更是進一步著意引領了。”

    “玄奘大師的新譯?”

    看慧能甚感興趣的樣子,長老二話不說便將昨日剛聞的《心經》朗朗誦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故空中無色……乃至無苦集滅道!’此不亦中道之義嗎?”

    慧能扼要複誦之中更是興奮不已。

    “所以,俗世才有涅槃地。善知識千裏出家,萬裏求法,何不如在家亦出家,何不如於俗世假有之中,一了當下更究竟之空呢?人於俗世俗情裏成就實相涅槃,豈不更是益親益友,更能暢適一己的百年生命?”

    祖父般的老人於年輕的慧能,乘機托出了內裏所蘊的一片深深之情。

    一o七.在真在俗唯在人

    是啊,真俗不二,人為啥要歸依三寶,且還背井離親千山萬水呢…… 這裏,當然有悟與不悟的關聯,但更為本質的,是不是多在人本身的性情及生命的意趣呢……

    “色空不異,真俗不異,長老既悟中道,敢問何以遠離佛寺更城鎮鄉村獨自在此寂寂?”

    慧能深感長老一片苦心,在略略沉思之後,也就直言不諱了。而此問雖是順理成章,但卻不意觸動了玄清內裏的至深至隱~~

    入佛之初,以為出家之人,伽藍之地,本應無有高低貴賤及一片清淨,但實則在佛的名義之下,裏麵一樣三六九等,一樣著利著名。“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世間出世間,留發剃發的都是人,天地間的成仙得佛與利祿功名,都不過是有些人的殊途同歸罷了。而真俗不異,色空不異在伽藍之地,僧侶之中,亦有最好的印證吧?人真正的修行,是不是唯在一心,不在形跡呢?人真正的寂滅涅槃,是不是隻在無得無住暢適一己的生命而已呢……

    “能夠獨處,是老衲與生的性情;喜歡四季山色,更喜歡於高廣之地沉浸群山林莽及相托的雲來雲去、月出日落並星光寂寂神秘,乃我生命暢適之極呀!”

    玄清長老不僅言之由衷,更似與忘年一吐心曲。

    “那弟子再請教長老,適才專為闡釋中觀之悟所從何來,更人能在此寂寂之地暢懷適意的生命自覺更堅守之誌又是從何而來?”

    玄清聞之不覺一愣,在靜靜盯了慧能一會兒之後才言到:“法為有緣人說,道為道中人悟,今日之麵,是你我老少的因緣。而能在此時日自在並大安大寧,也是我與佛菩薩的因緣吧!”說了卻又話鋒一轉:“請教善知識,於此因緣,你以為如何?”

    慧能聽了,悄悄猶豫了一下才回到:“長老,弟子是這樣想的。佛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長老於道中有悟萬法寂滅,才有一己百年存在的任性適懷。長老若無對佛菩薩的感恩,亦無今日於弟子的法施殷殷。所以弟子更是以為,為求人生究竟之明,為適一己生命之真,亦為法為有緣人說,道為道中人悟,人出家亦是在家,那真諦亦為俗諦,所謂在真在俗唯在人吧?此中百年之路,亦如長老歌吟行途在心而已。故此,弟子千裏出家,萬裏求法。”

    聽到這裏,玄清已是有些震驚了。學佛以來,自己經過多少歲月,多少曲折,才有此一悟。雖是於中於此適性適懷,但內裏多多少少還是有存遺憾…… 那佛法以創,中觀所立,普渡眾生才是發起之心吧?此雖知之,也曾意之,但…… 今垂垂老矣,此生還真是佛恩難報,誌意難酬,眼前的這個後生……

    ~~“長老,弟子是想說……”

    “善知識還想知道什麽,盡管開口,老衲一定知無不言!”

    此時此中,玄清於慧能更是心生夙願有寄的厚望了。

    “長老,於中觀之說,弟子還望了解更為全麵,因此想多知道一些兩位菩薩的故事;弟子還聽說楞伽三祖曾雲遊此地,山下鄉民還在傳唱他留下的悟道之歌,此行黃梅,弟子想……”

    “想對楞伽傳人的禪法也有個大概的了解?”玄清長老會心一笑,主動接下慧能的話題略略思索之後,心裏便已擬定了要從龍樹年輕時遇險厭世遁入空門,到提婆慕名涉海拜師;從龍樹的《大智度論》,到提婆的《大丈夫論》;從靈鷲法會佛陀“拈花示眾”,到菩提達摩遠來東土以傳“籍教悟宗”;從楞伽二祖慧可的頭陀之行,到當今弘忍的東山法門給慧能一個擇要的慨略……

    ~~年歲還真不饒人呐,盡管長老奮起了全部的精神,但說著說著困乏的雙眼就再也撐不住了……

    此時天已放亮,初升太陽的萬丈紅光穿過門隙將斑斑點點五彩的光影灑在屋裏,更是印在了疲憊入睡的長老身上,仿佛是慧能從深心湧出的感動、感激、感奮之情凝成的繽紛花瓣擁向這聖潔之地,聖哲之人……

    不忍驚醒長老,慧能以最經驗的方式輕輕給火塘添足了經熬的木柴,然後輕輕起身輕輕打開並輕輕關好了房門,當他轉身麵對冉冉旭日和盈天霞光之際,那眼前無垠的輝煌更內裏滿滿的感銘令他一時情不自禁高誦於心:

    茅屋七葉窟,一夜百卷恩。

    至道無有難,在人亦由徑。

    此身終寂滅,涅槃存在真!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