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誰主楞伽

字數:11526   加入書籤

A+A-


    nbsp;   第三十三章 誰主楞伽

    【~~楞伽,山名亦城名,眾寶性所成,無神通

    者不可入住,意譯難入難住等。】

    一六三.和尚,我有疑問

    一六十四.佛果無果

    一六五.一己習氣,亦一己生命成就所依

    一六六.涅槃妙心

    一六三.和尚,我有疑問

    “‘……爾時,大慧菩薩為除自心現流故,複請如來白佛言:‘世尊,雲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邪?’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 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 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人學音樂、書、畫和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複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複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啪!”

    此刻神秀教授師喝停的戒板輕輕一響,一旁專職的誦經師便頓然打住了聲音。

    大殿之內,坐無虛席,一派靜穆之中,另一旁專職的助講便及時配合了:“請問教授師,此段經文,雲何大意?”

    “概而言之,此段經文謂人修佛得佛,事須漸除,理則頓悟。”

    “請問教授師,何謂事須漸除?”

    “如佛所言,萬物之生,世事以成,皆由漸近,人除虛妄習氣,亦無二致。故煩惱根斷,亦堅軔之中漸次漸近,漸成正果。”

    “請問教授師,何謂理則頓悟?”

    “法界之中,理不可分,悟不可分,理之有悟,達之全然,即‘一念淨心,頓超佛地’。如人皆佛性,人皆能佛,頓見頓知,修行方能始終一心。那‘明鏡頓現一切色像而無分別,喻佛法由加行位入通達位時,頓悟人法我執自心現流,頓證二無我所顯之一真法界,頓斷無始分別所起二執,頓遍照了一切法真如性而無能所分別之相’……”

    講者如數家珍,聽者如癡如醉,話音落時,似有期待的神秀便將目光投向座下眾僧了。

    “請教首座,人皆佛性,人終得佛,於中頓漸次第如何?”一禪師有問。

    “不聞聖教,無以修行,漸能頓現心中明鏡,此漸中有頓。而明理以行漸除之事,行漸除之事更證頓悟之理,故漸修頓悟,頓悟漸修,一心而已。”

    “請教首座,人如何‘一念淨心,頓超佛地?’”座下又一緊接。

    “人雖佛性本淨,但因無始妄念覆之如鏡有塵,人當‘遠離責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心住一境’,方能‘息滅妄念’。而‘念盡則心性覺悟,無所不知,如磨拂昏塵,塵盡則鏡體明淨,無所不照’。所謂‘趣定之前,萬緣盡閉,發慧之後,一切皆如’。故‘觀心一法,總攝萬行,最為省要’……”

    自證分曉的首座講到這裏之時,滿殿嘖嘖稱歎頓然一片,弘忍大師雖也甚覺寬慰,但深深目光卻更有期待……

    “諸位同門,此段還有疑義否?”助講這時履責大聲。

    眾僧聽了,有人搖頭,有人左顧右盼,更多則將目光漸漸聚向了專職的誦經師……

    ~~“和尚,我有疑問?”

    就在大殿複又肅靜之時,神秀正欲示意接誦經文之際,最後一排角落之處南音陡起!

    一六十四.佛果無果

    大半年了,慧能的聲音於大殿再次出現,頓叫眾僧無不一驚…… 難道這獦獠真要登堂入室了?

    ~~“還真想再聞獦獠的銳利,再聽獦獠的透辟呀!”

    “入殿肯定是五祖同意了的,但挑戰首座呢?”

    “有意思,一邊是眾望所歸的教授師,一邊是新來不久的行者。”

    “不可能吧,人還未剃度呢?”

    “怎麽不可能?”

    ……

    ~~“智先,你領行者前麵來,這樣方便些!”

    一片嘈雜之中,五祖大聲發話了。

    ……

    “慧能哪,‘我與神秀論《楞伽》,玄理通快,必多利益,’汝若有疑,盡管相問。”

    人一到跟前,五祖既給足了首座麵子,又巧妙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當眾公開為慧能奠定了今後在山裏地位的基礎。

    “請教和尚,人佛性本有,心鏡本明,本有本明之在,客塵何染?更人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守心拂塵漸修漸除,佛性當下何證?心鏡又何明究竟?”

    慧能上前於五祖等施禮之後,便直麵教授師了。

    ~~人漸修頓悟,頓悟漸修,唯在終求佛果,而慧能所言,卻直指學佛百年之義,人當然一時難與交集思想了。因此,除五祖心裏有底,在坐個別為之點頭,為之深思之外,大多不僅歧路以遠一時一片茫然,一片輕蔑,且還一片哂笑了……

    ~~“啪!”

    一片嗡嗡之中,神秀重擊戒扳,在刻意瞥了助講一眼之後,便侃侃而應了:

    “佛性本有,明鏡本明,隻因無明所障,更為客塵熏染,人因此難知難見,故萬劫輪回生死。人若尊聖教,依師言,常守真心,不僅當下知心體,識心用,更能堅軔漸除障垢,而證究竟。”

    “請問教授師,何為知心體?”多有默契的助講隨之緊接。

    “‘凝心入定,住心看淨’,便能頓知心性清淨,體與佛同,是為知心體。”

    “請問教授師,何為識心用?”

    “人與佛同,卻為何長墜輪回,隻因三毒於內萌霧,六賊於外滋塵,故爾不能見證。人若識妄,心念不起,則三毒霧消,六根清淨,此霧消清淨之力,便是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恒寂,萬惑皆如,之中終成正果,心用而已。”

    兩人一唱一和至此之時,又相視一笑之後,便目光齊齊看向慧能了。

    “請教和尚,佛祖之後,如恒河沙體與佛同之人學佛修佛,幾人終成正果?”

    差之毫厘,謬之千裏,人於佛果之執漸漸根深蒂固,因此慧能也隻好隨順究問了。

    “正因為無明障深,六塵垢重,所以才須修行漸除之堅軔,釋迦摩尼得佛且曆劫無數,而況我等乎?”

    此中神秀之應,似乎已是有點兒居高臨下了。

    “阿含記載,佛祖在世之時,當下印可弟子、沙門、居士、凡夫、外道無數,請教和尚,其萬劫漸修漸除又在何處?”

    此刻慧能卻精神一振,因為他感覺討論開始進入正題了。

    “佛祖印可者,至極也隻羅漢,從未印證得佛果位。”

    “請教和尚,何謂佛果?”

    ~~何謂佛果?這是問題嗎?學佛修佛不為來世人天,不為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那完滿永恒絕對的美妙存在,又所為何來……

    “請問行者理解的佛果又是什麽呢?”

    神秀想想反問之中,已有一點兒揶揄的意味了。

    “佛果無果!”

    慧能斬釘截鐵,毫不在意。

    “佛果無果?”

    神秀聞之一愣。

    “諸法實相,即是佛果!”

    慧能開始有所展開了。

    “此說差矣,見諸法實相,修在通達,位隻登地,故佛言此時‘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而已,此於佛果,還有遙遙距離。”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人明諸法實相,見一切清淨,知一切無得,更無從所得,因此根除法我牢執而獲生死解脫及人生自在若謂佛果,亦可差強人意。”

    “何以見得?”神秀顯然已有訝異了。

    “釋迦摩尼當年夜睹明星頓悟成佛時曾經長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念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故人明諸法實相,無著無得,妄念頓消,並因之百年成就,即是成佛。”

    ~~佛果無果?

    諸法實相,即是佛果?

    生死解脫,人生自在,即是佛果?

    無著無得,妄念頓消,百年成就,即是成佛?……

    ~~五祖於心,慰藉有加。

    神秀於心,似有觸動。

    眾僧入耳,無不震驚,亦多疑惑,更為失落……

    於是大殿一時紛紛議論!

    一六五.一己習氣,亦一己生命成就所依

    “啪!啪、啪!”

    麵對座下開鍋般的沸沸揚揚,神秀片刻凝神,便重擊戒板了。脆響之後,嘈雜之聲頓然而去,大殿又格外的安靜了下來。禪師們此刻內裏所思所想雖各有不同,但似有期待的目光,卻都齊齊投向他們的首座,他們的教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授師了。

    “羅漢為小乘之果,就因習氣過患依舊,所以佛祖在世之時,常常告誡不可放逸,令之根除,請問行者,此作何解?”

    看來行者之說,多依阿含所載佛之當下印可,於是神秀便使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法子了。

    “人有習氣,天地之間方有人的獨靈;人有不同習氣,人才活的是一己生命!”

    議論至此,慧能更加自信了。

    “此是何意?”

    ~~神秀聽了不解,眾僧聞之大惑,唯五祖燦然一笑。

    “請教和尚,何為習氣?”慧能誠懇以問。

    “若以藏識論,人之性情也;若從六塵看,人之熏染也。”

    “人皆有識,人皆六塵。請教和尚,那人的性情、習性、習氣之類,是不是難以涇渭分明?”

    “當然。”

    “人麵六塵無二,卻熏染大不相同,請教和尚,之中誰主熏染?”

    “心所心王,以識為主。”

    “所以才有萬法唯識,所以才有一人一習性,所以才有一人一世界?”

    “可以這麽說。”

    “因此,人性情也罷,習性也罷,習氣也罷,本無好壞高下之分,是不是隻因人因時因事而已?”

    “或也差不離吧。”

    “那習氣二字,雖一般為貶,但換個角度,如萬類看人遇事必過腦子且三思而後行之習性,是否亦它們眼裏心裏可惱可恨更不可思議的習氣?”

    “有點意思。萬類自然,‘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唯人有事沒事時時處處思之慮之更想一切主之,這在眾類有情的眼裏心裏,或許還真有點兒甚為可笑、可惱、可怕更可恨的了,此謂人之習氣,亦未嚐不可。”

    此中議論,兼通老莊的神秀不知不覺亦來了興致,而此時慧能卻話鋒一轉:

    “以此而論,請教和尚,那所謂思之習氣是否為人獨有獨靈?而於萬法唯識更一人一世界的人人而言,人一己習氣,是否亦人一己生命成就所依?”

    “這……”

    神秀思慮之中,一時語塞。

    ~~“請問行者,何謂思之習氣乃人獨有獨靈?”

    一旁助講禪師見狀立刻究詰慧能。

    “萬物之中,人猛不敵虎豹,力不如馬牛,卻能將其牢籠,予之駕馭,請問其因何在?”

    慧能隨之也轉向助講和尚了。

    “因人之智也。”

    “智者在思,大思大智,小思小智,不思則無智遠智。思乃器物創造之因,人力集合之恃,精神求索之緣。不言思與不思,思深思淺也人與人相較的根本差別,僅比之萬類,此思是否為人獨有獨靈?”

    “這……”

    助講禪師一時亦不知如何應對為好了。

    ~~“請教行者,何為一己習氣亦一己生命成就所依?”

    對慧能這一問題似乎多有興趣的誦經和尚,這時一下抓住了機會。

    “就說佛祖吧,生為太子,不萌聖王之誌,不近治國謀略之策,卻一心專注人的生老病死,換個角度,是否亦可謂人皆不意不期之習氣?是不是也正是此中人非期非意的極思苦求,才使太子頓悟成佛,最終成就了百年生命真義?

    再說佛陀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生為王子而有性情倔強,自尊異常的習氣。因佛批評聽法打盹兒,便誓言從此目不交睫,以至落下眼疾失去了光明。一片黑暗之中,阿那律的自尊更強勁兒使之精進不止終證天眼,看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十萬億土之外的極樂世界。此中習氣,是否為其生命成就所依?

    而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從小智慧過人,卻有恚恨熾盛的習氣。歸依之後,佛祖因勢利導多言恚恨過患之中,透說世界人生本相,其因之大徹大悟得證無爭三昧,反成了宏揚佛法空義的不二之人。

    更頭陀第一的宗門之祖摩訶迦葉,雖是博學多才多藝,但卻有離群索居的兀傲習氣。其‘若不值佛,亦當獨覺’之言,也可知人的自負非同一般,或亦正因為人有此黠慧,才有百萬之中獨與釋迦摩尼會心佛法幽奧的穎異吧?

    還有舍利弗尊者的多嗔,畢棱伽婆尊者的多慢,孫陀羅難陀尊者入大眾問訊致意時的先女後男等等等等,不亦其生命成就因緣所依嗎?

    世人有些習氣雖是令人疾首蹙額,若時間事件為之巧合,更人因之有所反省痛下決心,那所謂的不良習氣,不但是一切根本轉變之緣,且也是其生命成就所因……”

    ~~“慢!行者說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佛祖極思苦求生命究竟,亦由習氣?”

    一直糾結此中問題的助講和尚這時不由打斷了慧能。

    “與佛祖的太子身份和與生責任而言,此思此求,是不是可謂國王國人都不期不意的人之習氣?”

    慧能一點兒都不回避。

    “佛祖得意弟子成道,亦由習氣因緣?”

    助講和尚仍是疑惑滿滿。

    “《金剛經》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萬法唯識的一人一世界裏,人的藏識,人的習性習氣與人成就的相應,當然密不可分。所謂‘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人習性習氣所在,亦成道之緣,得道之因吧?否則世上又何來諸佛呢?此一個諸字,便是性情、習性、習氣不同之人人得佛無有例外更當下皆能成就的最佳注釋吧?”

    慧能於之,當然自信不疑。

    ~~“行者,也就是說,也就是說我等於此,也是習性習氣使然了?”座下一禪師似乎恍然,於是大聲。

    “人之出家,本非常情,我等所思所求,在大多世人更至親的眼裏心裏,難道不是人不好理解,不可思議更不期不意的習性習氣嗎?”

    ~~慧能於之,深有體味;慧能此言,更是直擊在坐幾乎每個人的深深內裏,因此大殿一時又蜩螗沸羹,一片喧嘩了……

    一六六.涅槃妙心

    ~~“啪!啪、啪!”

    重重戒板聲中,大殿又漸漸安靜了下來,麵對慧能,神秀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應將議論引向經文內容本身更為主動,於是便又開口了:

    “經中佛告大慧,淨除自心現流漸淨非頓,漸成非頓,請教行者,此中何來佛果頓成?”

    “回和尚,《金剛經》言:‘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修佛本就無果可求,無相可成,經中頓漸著落,隻方便而已,這是其一。

    其二,人無明根深,淨除自心現流實為不易,故佛說漸淨之理,以固其心。經中諸多譬喻,實謂人有遲疾,見有頓漸。譬如學藝,有人無師自通,有人雖千般指點,也勤學苦練,但一輩子仍難出師,仍難獨立;譬如聞理,有人一點即透,有人開竅終難。所以法則一種,根本而言無有頓漸,隻人不同而已。

    其三,佛祖說法,皆為開示諸法實相;人之修佛,隻為得入寂滅清淨之境。此色像無相的真諦,若於人心之見,與佛無二無別。所以經言頓漸,隻過程不同,而不在果位,更無有果位,才是經文正義。”

    ~~慧能此議,嚴格講來與經文字義顯然不符,但又不是沒有道理。且學佛之人,皆知讀經釋經‘依義不依語’的佛陀最後囑咐之義,所以眾僧聽了雖有些目瞪口呆,可一時還真難駁其非是法意。

    “請教行者,達摩祖師西來獨傳拈花一脈以四卷《楞伽》印心,實與不實?”

    神秀心想,《楞伽》於宗門的重要,人人皆知,慧能不可不認,隻要將議論牢牢著落經文本身,一切便有展開的方便。

    “回和尚,拈花一脈,教外別傳,實落不拘文字,其正法眼藏,唯在涅槃妙心吧?”

    這時慧能有些針鋒相對了。

    “請教行者,何為涅槃妙心?”

    人言之有理,神秀也隻好隨之反詰,況那涅槃妙心,豈是一般說得清,道得明的呢?

    “回和尚,人心本淨,非是外拂為妙!

    實相無相,凡心能悟是妙!

    人心於相不住謂之涅槃,百年於相不離其心有妙!

    因此修佛無果可成,唯著涅槃妙境而已;此中之人,妙不可言;此中之妙,全在一心!

    且達摩祖師傳《楞伽》,四祖道信等量齊觀《文殊般若經》,今之大師,更言‘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所謂見性直了成佛,便是人頓然入涅槃,當下印妙心,此中又何來次第,更何又是漸淨漸成?”

    聽到這裏,眾僧傻眼,神秀發愣,唯五祖幽思杳渺,仿佛看到看清了宗門廣大的無限前景…… 可一念回神,大師不僅真真切切看見眾弟子寫滿臉上的驚諤、困惑、茫然、失落更還有一些不知由來的內裏憤憤,且還明顯感覺到了漸起漸強嗡嗡聲中那情緒暗湧或將有所失控的可能……

    ~~佛法難起,但真正的佛法必將因人而起,這個非常的慧能,決定是未來希望所在了。而首座神秀,當然還是東山法門的翹楚更眼下的定海神針…… 片刻遲疑,五祖終於拿定了主意!

    ~~“啪!啪!啪!”

    這時大師果決起身一步跨到神秀身邊重擊戒板神情莊嚴:

    “今日議《楞伽》,龍象砥礪,老衲多啟。智先呐,你領行者先回槽廠吧。”……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