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閱讀2:古南嶽顯露金鳳山
字數:5841 加入書籤
古南嶽顯露金鳳山
天柱金鳳山現為貴州四大佛道名山之一,與湖南會同縣的金龍山遙相呼映.
(天柱與會同接壤,明代以前和會同是一個縣,隸屬於湖南靖州,明萬曆二十五年分割出來另立,隸屬於貴州黎平府)。金鳳山位於天柱縣城東北麵,距縣城7.5公裏,海拔907米,山地麵積為47.3平方公裏,溶岩占80%,四周分布著大小30多個溶洞,山峰奇險,風景秀麗。據《物華天寶——天柱風物錄》一書記載:金鳳山“數百年來,香火旺盛,神名遠播,朝山拜佛燒香還願的善男信女來自周邊數省,終年絡繹不絕……
(山上)有南嶽殿、東嶽殿、玉皇殿、王母瑤池、寶鼎庵、太上老君殿、八景宮、玄女宮、女蝸宮、四大天王宮、地母宮等48座神殿。每座神殿梵宇華美,壁畫鮮妍,佛像滿堂,氣氛森嚴。南嶽殿外懸一巨鍾,每日清晨,僧人擊鍾早課,鍾聲清越,穿山蕩穀,遠近皆聞。天柱首任知縣朱梓將其命名‘金鳳曉鍾’,定為天柱八景之一”。
問及金鳳山寺廟的曆史,誰也說不清。
《物華天寶》記載說:“約建於宋末元初,中興於明季,鼎盛於清朝”。
但該書的編者之一堯敦屏先生對筆者說,這一說法隻是一個推測,因為天柱縣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清康熙《天柱縣誌》記載建縣時已有大量寺廟存在,故推測始建年代為宋末、元初。
而民間則說金鳳山建廟宇與“金鳳姐妹斬惡龍”傳說有關,年代極為久遠。
筆者隨天柱縣文聯和文物所的同誌到金鳳山實地考察,發現此處以南嶽道教文化為主,有“祝融峰”、“南嶽庵”、“祝融廟”等地名和古建築遺跡。
南嶽庵門前還有一塊“乾隆主題”的石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巡遊此山時即興詩一首:
遊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
祝融峰嶽幾千秋,山自春風水自流。
遠觀東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州。
萬裏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南嶽美景觀不盡,天心有順再來遊。
此碑石用的是當地的軟質砂岩,風化較為嚴重,第三句“祝融峰嶽”幾字已很模湖。
碑下方和左側還密密麻麻刻著一些小字,依稀可辯出“聖主□□降臨”、“乙醜”等字樣。
除乾隆主題碑外,筆者在南嶽殿附近還找到另一塊殘缺碑,上刻“傳□濟正宗第三十五世”、“四十世孫常□(“□”表示字體殘缺)”和“清嘉慶十年歲次乙醜”等字(由此可推知乾隆主題碑也應刻製於嘉慶十年);從碑上字跡的排序看,“四十世孫常□”顯然是立碑者。
南嶽庵外還有兩株古銀杏,數人難合、勁拔參天,有關專家稱“樹齡在千年以上”。銀杏乃宗教神樹,可見金鳳山可溯宗教曆史絕不會隻有幾百年。
通過大量田野調查,結合考古、史料、地緣民俗等綜合考證,筆者初步認為,此地極有可能就是古南嶽的所在地。其依據和理由有五個方麵。
——乾隆題詩碑說明此南嶽大有來頭。
乾隆為一代聖君,博學群書,通曉今古,並六次私訪江南,必定也踏足過或了解自唐代以來香火極盛的湖南衡山。
但他對衡山南嶽並沒有太多的在意,而對此“荒蠻之地”的南嶽卻大發感慨。
“祝融峰嶽幾千秋”雖然不一定是實指,但在乾隆看來此南嶽絕非等閑。
筆者曾聽湘西一些老人吟唱過這首題南嶽詩,原來還以為是題湖南衡山——天柱文物所的同誌介紹說他們為此事特意作過考察,湖南衡山並無此類碑記。
天柱本土也還有一些學者至今對乾隆題詩表示懷疑,理由是此詩雖然有帝王之大氣,但其句數、平仄及重複用字等明顯不合詩格,認為乾隆不會寫出如此詩作。
筆者以為,這一點正好體現了乾隆豪爽無拘的帝王風格,前兩句更顯然是隨口說出的不在正詩之內。
如果他人杜撰肯定不會如此“不合格”。
乾隆一生吟詩二萬四千八百首卻少有傳流,大概也是這個原因。
再者,前麵已說過乾隆主題碑當刻製於“嘉慶十年”即乾隆之子嘉慶帝執政的第十年,那時候在光天化日之下誰敢盜用乾隆之名作詩置碑?詩碑無假。
——從古碑推論此南嶽曆史可上溯到戰國初年。
乾隆主題碑是題“祝融南嶽”的,按常理在南嶽庵附近發現的另一塊刻有“嘉慶十年”字樣的殘碑也應該與“祝融南嶽”有關。該碑為研究此南嶽的曆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信息。
據筆者調查,湘黔邊境地區民間存在一種古老的“霍王教”,“霍”與“火”同音,“霍王”即“火王”,而祝融有“火神”之稱,可見“霍王教”就是關於火神祝融的道教。
筆者認為該殘碑發現於金鳳山,說明金鳳山是“霍王教”的發源之地,碑上的“正宗三十五世”一語反映的極有可能就是“霍王教”以金鳳山為“根據地”傳承了三十五代,而立碑者“四十世孫常□”顯然是霍王教第三十五代傳人的第四十代子孫。
這樣我們就可以推算出金鳳山古南嶽的曆史了:古代道教是以師徒關係傳承的,前三十五代按平均每代35年計共1225年,後四十代是血緣繁衍,平均每代按25年計共1000年,合計到嘉慶十年共2225年,再加從嘉慶十年即公元1805年至今的202年,總計2427年。
這樣就把金鳳山南嶽的曆史上推到了戰國初年。這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南嶽”遺跡了。
——天柱金鳳山符合古南嶽地緣條件並有相應的曆史文化淵源。
我們前麵已界定古南嶽當在古荊州南楚之地。
據明清時期《黎平府誌》和《靖州府誌》,黔東南地區“三代”屬荊州,春秋戰國屬楚國,而且正好在楚國南端。
從曆史文化淵源分析,南嶽的主神是祝融,祝融與炎帝有關,屬於神農氏族的一員,神農氏族的最顯著的特征是崇尚火、太陽和象征火的鳳鳥,所以祝融和炎帝都有“火神”之稱,鳳鳥是神農氏族的圖騰。
前麵說過古南嶽在夏代以前已經存在,古南嶽存在於神農文化的原生地可能性最大。
近年考古部門在與天柱接壤的湖南洪江市發現著名的高廟文化遺址,發掘出大量的中國最早的鳳鳥紋和太陽紋圖案陶片(距今6000-7800年);在會同連山發現眾多炎帝文化遺跡,會同連山已被有關專家初步認可為“神農炎帝故裏”。
據報道近年在天柱清水江流域也發現好幾處距今6500年左右的新石器遺址,據其年代和地域估計也應屬於高廟文化。
這為古南嶽誕生奠定了曆史文化根基。值得深思的是此南嶽所在之地正好名為“金鳳山”,旁邊還有“銀鳳山”、“雙鳳嶺”,天柱縣城又名之為“鳳城”,而且有“萬鳳雲集”天柱的美麗傳說。民間則普遍有敬祀火神祝融的習俗。
這麽多地名、傳說及民俗與鳳鳥、火神有緣,不可能是一種巧合,當是祝融文化曆史沉澱的結果。
——古南嶽緣於天柱山,天柱縣境內正好有古老的“天柱山”。
此山與金鳳山距離不過1500米,二者山體相連實為一山。
建製於明代的天柱縣就得名於古老的天柱山,而全國以“天柱”冠名的縣僅此一處。何以見得此天柱山古老?
屈原《楚辭“天問》說:“八柱何當,皆何當值”,此天柱山上正好有八個石柱,其中六柱顯突,最高一柱高達83米。
舊《天柱縣誌》有詩雲“何年突兀起高標,直接銀河上下潮”。
《淮南子“天文》載“昔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報載貴州安順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發現神秘“紅崖丹書”,經王大有先生破譯屬遠古陶文,記載的就是共工等神農氏族的譜係(共工屬祝融後代)。
安順距此也不遠,不周山或許就是後來的天柱山。
這些雖然是神話,但神話往往有曆史的影子。
“天柱山一名霍山一名衡山”又是怎麽回事?《爾雅·釋山》說“大山宮小山為霍”,意思是大山圍繞小山稱為“霍”。
此天柱山雖然“突地起高標”(算上金鳳山最高處不過907米),但他的四周有更高的梵淨山(2572米)、苗嶺雷公山(2178米)、雪峰八麵山(1994米)等包圍環繞,所以稱為“霍山”(“霍山”又與“霍王教”通)。
至於通“衡山”,《南嶽誌》說“夫霍之轉聲為衡,古者方言不一,或則呼衡,或則呼霍”。
這樣解釋是很有道理的。
《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有衡山”,古之南海即洞庭湖,流經天柱的清水江注入沅水直達洞庭湖,說它在“南海之內”不為過。
可見先秦南楚之地有兩個“衡山”除湖南衡山外,此天柱山也作“衡山”。
《楚辭·遠遊》說:“祝融戒而還衡兮,騰告鸞鳥(即鳳鳥——筆者注)迎宓妃”。
屈原的這首詩是流放沅水流域寫的,所提到的“衡”應該是指此山。
——天柱、會同一帶有古南嶽外遷的傳說。
在考察天柱之前,筆者拜訪過會同縣林城南嶽山的道士楊新華先生。
楊先生講聽貴州的雲遊道士戴雲輝說過,會同這個“南嶽”是三千年前的薑子牙禪封的,衡山的南嶽都是此處搬過去的。筆者深入調查發現一石碑,石碑明確記載此處原名“馬形山”後更名為“雲山”,此雲山的“南嶽殿”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始修的,碑上還有“雲山遙對祝融斜”的詩句。
但奇怪的是殿內現存一口幾百公斤重的古鍾,古鍾上卻鑄有“嘉慶十年”的字樣。
當時迷惑不解,後才領悟到,“雲山遙對”的“祝融”就是天柱的古南嶽,那口古鍾可能是會同的南嶽殿落成後從天柱分過去的(兩縣原本是一家);
因為許多碑記證明天柱金鳳山在“嘉慶十年”搞個一次大的擴建,此古鍾大概是金鳳山後來閑置多餘的。
顯然,楊先生所說薑子牙所封的古南嶽就是天柱金鳳山的南嶽。(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