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零章 河上(求票票)
字數:5588 加入書籤
牧童騎黃牛。
持笛動林間。
道誦黃庭經。
聲聲皆內丹。
琅琊郡!
五蓮山之地。
此處山地丘陵居多,平原緩和之地不顯,極目而視,一座座不算挺拔的山丘、山脈起伏不斷。
相隨,還有些許河川交織。
附近有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城池,名曰——五蓮城!
一個方圓不過二三裏的小城池。
論繁華,不為繁華!
論民力之多,以五蓮城為中心,方圓數十裏之地,也就一兩千人而已,若非大秦一天下,琅琊之地安穩,這個數目還要更少。
……
然此地也非一無是處,從五蓮城以東行進不到兩百裏,便可直接入東海之地,一窺海域廣闊無盡。
辰時正刻有餘。
整個五蓮之地不過剛剛蘇醒,是時,便是一曲悠揚空穀的笛音傳蕩四方,循聲而至,卻是一位年不過五六歲的牧童!
正屈膝盤坐在身下一隻肥壯大黑牛的脊背上,懷中放著一本書,觀其書頁,已然翻閱蓬鬆。
手持一支竹笛,正在隨心隨意昂然吹動。
牧童身著一件厚實的澹青色樸素衣衫,初長的發絲紮著雙髻,顏麵略有一絲黝黑,然觀其此刻吹笛之聲,頗有些沉醉其中。
時而澄澈黑白之眸閉起,時而睜開一觀左右,有覺天地間的深秋極盡冬日寒風,體內玄功本能運轉。
精氣神為之一震,雙眸更是添為明亮。
未幾,停下吹笛之樂,伸手拍了拍身下的大黑牛,摸了摸大黑牛的角角,大黑牛便是行進的方向一變。
“前天那裏的青草已經吃了不少。”
“今兒,當去另外一處。”
收下手中竹笛,牧童眺望前方山脈深處,天地間的一絲絲雲霧之氣還沒有散去,數裏之外都有些看不清了。
哞……。
大黑牛沒有意見,不過步伐一頓,便是一語低吼,踏著緩慢的步伐,前方那處區域。
“今兒觀主又誦讀《黃庭經》了。”
“可惜我聽懂的不多。”
“還是多多誦讀為好,說不準什麽時候就徹底領悟了。”
“玄清子曰——。”
“至道不煩決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
“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
“耳神空閑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
“齒神崿鋒字羅千,一麵之神宗泥丸。”
“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
“……”
“唉!”
“觀主所傳的這卷《黃庭經》還是不太懂,還是太深奧了,若是玄清子大師能夠將其玄妙之理一一道出就好了。”
“上有魂靈下關元,左為少陽右太陰。”
“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
“四氣所合列宿分,紫煙上下三素雲。”
“……”
“此為上丹之法,黃庭妙地之真法,觀主所言,此卷《黃庭經》可為觀中太平真道真解之一。”
“或許是我太小了,不能夠通悟此道。”
“可玄清子大師在我這個年歲,觀主所言他已經妙悟天地玄奇,踏足化神玄靈了。”
“我現在連先天都沒有踏足呢。”
“難道《黃庭經》不適合我?”
“還是覺得玄清子大師書錄的《道德雜論》容易明白。”
“道,可道!”
“此之謂經術政教之道也,也是凡俗修行,修真悟性之道。”
“非恒道!”
“非天地自然生長之道,恒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輝,滅跡匿端,不可稱道也。”
“名,可名。”
“此之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恒名!”
“非自然恒在之名。”
“恒名當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在石間,內雖昭昭,外如頑愚。”
“玄清子大師說的真好,雖然不甚明白,可……就是覺得道就是如此,道就在天地間。”
“若是強行將其一一詮釋出來,反而不是道了。”
“道!”
“恒在。”
“又非恒在!”
“那也是天地萬物的道理萬化。”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謂道。”
“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之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之本始者也。”
“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名也。”
“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
“……”
“《道德雜論》我還是可以理解一些的,可是我的一身修行好像沒有什麽精進。”
“觀主所言,悟透《黃庭經》三十六卷,可以窺得真正道理。”
“那個太難太難!”
“《道德雜論》就好!”
“挺好!”
誦道之音潺潺,妙音傳蕩天地。
牧童將手中的一本書籍翻開,任由大黑牛前方行進,一覽書上經文,不住盡可能的琢磨著。
體內太平真法沒有停下,仍舊徐緩運轉。
練氣通脈!
自己還差最後一些關卡,再有數月,乃至於一年,便可圓滿,便可踏足先天境界。
可……道家天宗玄清子大師,在自己這個年歲,都踏足化神了。
如今,更是踏足不可思議之妙境!
哞……
身下的大黑牛略有駐足,更有鳴叫之音。
牧童掃了一眼,卻是遇到了一處花草鮮美之地,怪不得大黑牛不走了,這裏有數日沒來了,被大黑牛吃過的花草,又生長起來了。
“恒無欲,以觀其妙。”
“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妙。”
“要謂一也,一出布名道,讚敘明是非也。”
“這或許就是觀主常常說的無所持萬物,己心通達天地,清靜純淨,可以妙悟昊天的道理。”
“是以,恒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這也是道理的一部分,道家天宗、人宗應該就是如此,看似分離的道理,實際上都是道。”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
《黃庭經》雖妙,牧童卻覺得《道德雜論》更容易明悟,更容易化入己身,更容易理解。
《道德雜論》是玄清子大師所錄。
《道德》真經八十一卷,每一卷,玄清子大師都有雜談論述,雖然雜亂,可牧童細細琢磨,很有所得。
更是超越《黃庭經》之所得。
一手持書中誦讀經文,一手隨意把玩著橫笛。
身下的大黑牛吃完這片鮮美的花草之後,便是自顧自的前進,牧童不為幹涉,這條牛跟在自己身邊也有一年多了。
方圓一二十裏的道路它也都熟悉。
不知不覺。
已至己時!
東方天際的朝陽升起,逐步明耀起來,四周山野之中的雲霧也都一一被化去,天地一片清明。
哞……
靜誦真經,體悟道德。
一語外力擾亂,牧童將視線從經文典籍上移開,看向身下的大黑牛,旋即,順著大黑牛的視線看向前方。
“嗯?”
“這……,山塌了?”
“怎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