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夢遊者的暴走

字數:3511   加入書籤

A+A-




    1935年1月13日,被法國占領整整15年的德國薩爾州,終於迎來了其決定歸屬的全民公投。盡管法國人對當地民眾軟硬兼施、竭力要想將這片煤產豐富的區域僭居己有,但德國民眾曾經被死死壓抑的愛國熱情,已經隨著希特勒的當政而強烈地迸發出來了。最終,讚成回歸德國的票數,以47.7萬票碾壓了反對的4.8萬票,希特勒名正言順的囊括了他在對外事務上收獲的第一個成果。

    盡管由戈培爾主導的宣傳機器,對這一從夙敵手中收複領土的“壯舉”大加讚譽,各種慶祝活動層出不窮;但希特勒卻並沒有因此而感到任何的滿足。此次公投是凡爾賽和約中早就規定好的程序,就算是魏瑪共和國依舊存在,也同樣能在今天將這片2600平方公裏的領土收歸德國所有。他所需要的,是能夠讓德國在退出裁軍會議之後、順理成章的擺脫凡爾賽和約對本國軍力的壓迫。

    一個多月後,法國政府提出了一個把軍役期限從18個月延長到兩年的法案,以彌補世界大戰期間出生的壯丁人數不足,這頓時就讓瞪大眼睛尋找機會的希特勒抓住了借口。3月16日,希特勒頒布法令,恢複普遍義務兵征兵製,並規定為和平時期建立12個軍和36個師的軍隊,大約50萬人。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陸軍的限製就此壽終正寢。消息傳出,整個德國頓時沸騰,人們幾乎不敢相信,希特勒就這樣撕碎了壓迫在德國頭頂16年的沉重枷鎖!

    3月17日清晨,德國陸軍在柏林國家歌劇院前如期舉行了陣亡將士紀念典禮。然而由於前一天希特勒采取的斷然舉措,卻使得原本沉肅悲鬱的氣氛,變得充滿了否極泰來的狂喜和激動。時間未至,歌劇院門口已經成為了一片軍服的海洋:前帝國時代的野原灰和尖頂盔、新軍隊的鐵灰綠和大耳沿,在寬闊的廣場上交相輝映,其中還包括不少此前沒有多少人見到過的陸軍航空兵的天藍色製服。

    在這一位麵中,由於戈林已經被方彥提前幹掉,德國軍隊的組織結構也由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希特勒再也找不到一個像戈林那樣,既是自己絕對信任的心腹、又具備優秀的組織和專業技能的人來組建空軍;諸如赫斯、弗裏克之流都隻適合搞內政,而根本無力和軍隊打交道。經過一番仔細的權衡,希特勒最終放棄了讓自己的黨派勢力插手軍隊的打算,將航空兵這塊蛋糕還給了國防軍。大喜過望的陸軍旋即以自家人員為班底,組建起了一套新的航空架構;而方彥也如願以償,讓德國海軍擁有了獨屬於自己的陸基和艦載航空兵。

    相比於曆史上德軍的陸海空三駕馬車並進,當前這種由陸海軍分別組建屬於各自的航空兵的格局,無疑是利大於弊。海軍艦隊再不是孤身戰鬥,艦載機和陸基遠程偵察機,都將成為其贏得戰場勝利、切斷英國海上交通線的關鍵助力。陸軍得到的空中支援雖然隨著海軍的分羹而減弱了,但方彥卻是通過加強裝甲力量的方式,大幅提升了它在陸地上的戰鬥力,因此綜合之下推平歐陸仍舊不存在任何問題。波蘭和法國這兩隻雞自不必提,采用新式閃電戰的德國陸軍,根本不是墨守成規、死板呆滯的它們所能抵擋的;而蘇聯所能依仗的也隻是人多,其空軍戰機性能、和陸地人員素質,都與德軍存在明顯差距。隻要德軍能夠在裝甲領域與蘇聯的T-34海匹敵,那麽這支經曆了大清洗的脆弱紅軍,就決計無法阻止日耳曼的鐵騎。更何況在這一位麵中,斯大林已經將遠高於曆史同期的經費和人力投入到了大艦隊的建設中去,決定蘇聯命運的陸軍還會變得更加不堪攻擊!

    當希特勒現身在會場之時,所有將軍們的態度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的臉上全部浮現出尊敬感激的神色,其中幾人的眼睛裏更是噙著渾濁的淚花。即便是最不喜歡希特勒和他****獨裁統治的人,他也不得不承認元首已完成了共和國政府連試都不敢一試的壯舉宏圖。在將軍們以及絕大多數德國民眾看來,國家的榮譽終於得到了恢複。最終,這場原本是紀念陣亡將士的儀式,已然成為了慶祝凡爾賽和約的死亡、和德國征兵製軍隊的複活的歡樂典禮。

    和一年半前德國退出裁軍會議時一樣,希特勒這番夢遊似的“暴走”,卻隻遭到了英法等協約國家空洞無力的譴責和筆伐。英國原本就樂意看到德國重整軍備以恢複歐陸的實力均衡,美國的華爾街金融家更是為希特勒的行為公然叫好:時至今日,杜邦財團與化學公司、洛克菲勒財團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財團及它控製的電報電話公司,都爭先恐後跟德國簽下了巨額的戰略原料和軍工項目的訂單。僅僅飛機一項,1934年前8個月中美國對德國的出口數量,就比1933年增加了不止5倍。德國軍力的恢複,對於美國經濟來說無疑是一個極佳的刺激和拉動契機,羅斯福新政能夠奏效,也未嚐不需要對此多賴借助!

    作為德國最大的敵人和對手,法國本應該對希特勒的冒險給予嚴厲的懲處;然而其在政治上的混亂,和應對經濟危機的遲鈍拙緩,都使得亂亂哄哄的議會拿不出一個堅決的意見,強硬懲罰的提議很快就宣告流產。此時的法國政界很大程度上帶有幾年前魏瑪德國的影子,各政黨之間相互傾軋,根本無法組建起高效的行政機構來拯救國家。法國人唯一想到的策略是通過尋找盟友強化集體安全。除了加強與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傳統盟國的合作之外,法國還把目光放到遙遠的東歐,投在了那頭紅色巨熊蘇聯的身上。

    誠然,蘇聯昔年曾是魏瑪德國至為親密的盟友,至今德國仍有相當多的技術人員在這片廣袤的東歐土地上工作;但隨著希特勒的上位,其尖銳而強烈的反共產主義、以及要在東歐開辟所謂“生存空間”理念,登時就為德蘇關係蒙上了難以克服的陰影。雖然兩國目前仍舊保持著表麵良好的關係,但大小胡子卻早已是同床異夢、彼此忌憚防備。當法國人如同40年前勾引俄羅斯帝國時那樣,拿著綠油油的法郎貸款向俄國人找上門來的時候,正在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亟需資金支援的蘇聯當即就來者不拒,痛痛快快的和法國人的手握在了一處。

    5月2日,法國和蘇聯在巴黎簽署了互助條約。在這份為期5年的協議裏規定,如果法蘇的任何一方成為被侵略的對象,另一國應當給予全力的支援和協助。德國外交部和軍方的一些人士都惴惴不安地關注著法蘇兩國的快速靠攏,認為這極大影響了德國的安全局勢,不過希特勒顯然不在此屬。畢竟,他冒了一下險而結果安然無事。希特勒認定,現在又該來彈彈他愛好和平的老調子,看看是否能在團結起來對付他的大國中間,鑽個空子來破壞這種團結。

    經過半個多月的精心準備,希特勒於5月21日在國會發表了動人的“和平”演說。相比於之前任何一次公開演講,希特勒的這次演說都顯得更加動聽、巧妙、且更具迷惑性。演說詞中沒有對譴責他廢棄凡爾賽和約軍事條款的國家表示不滿或蔑視,倒是有著許多保證。希特勒聲稱,他所要的隻是在對大家都公正的基礎上進行和平與諒解;戰爭是沒有意義的,沒有用處的,而且是令人極端嫌惡的。

    “過去300年中歐洲大陸上所流的血,跟這些事件對各國所產生的後果,頗不相稱。到頭來法國仍舊是法國,德國仍舊是德國,波蘭仍舊是波蘭,而意大利仍舊是意大利。帝王野心、政治**、愛國偏見,造成了大量流血,但其在能夠看到的方麵所獲得的結果,隻不過做到觸及各國的皮毛而已。如果這些國家僅僅把它們的犧牲的一小部分用在比較明智的目的上,成就無疑會更大而且更永久。”

    希特勒宣稱,他絲毫沒有要征服其他國家的念頭:“我們的種族理論認為,每一個企圖征服和統治一個外國民族的戰爭,是一種遲早要使勝利者內部發生變化和削弱,最後使他遭到失敗的事情……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需要和平,希望和平,是由於它的基本信念。”為了進一步安撫和迷惑各國,希特勒還稱德國將“無條件地尊重”凡爾賽和約中的非軍事條款,包括關於領土的規定在內。德國保證將遵守萊因蘭的非軍事化,同時不幹涉奧地利的內政、不將其並吞或是合並。(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