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零四 外交人才

字數:4964   加入書籤

A+A-




        “還是人手不足啊!”

        大明官員手下一般都養著不少人,這些跑腿的雜事需要專門的手下處理,程千戶和羅岩雖然能夠幫得了一時,卻不能回回都讓人家出手,鄭銘心裏尋摸著,得招攬一個信得過、有能力的大明土著管家來為自己等人做事。

        穿越者小隊目前缺少一位外管家的人才,內管家有伯德負責,忠誠與能力都有著保證,而羅岩畢竟是盟友而非部下,不能有事總指望人家處理。

        這樣車晨想起了在鹽城墟市的清客,這些人長袖善舞,八麵玲瓏,簡直是最適合的人選。

        “你看這人怎麽樣?”把話跟鄭銘一說,正愁分身乏術缺人手的鄭銘當即就定下了。

        不要以為清客考不上功名就是無能之輩,實際上論起待人處事,經辦實務,這些清客要比那進士老爺強過百倍。

        如果大明的官員錄取不問出身,大部分采用這些沒有功名但智商和能力都在線的清客的話,說不定也不會輪到流民作亂,後金突虜崛起了。

        每個清客能夠混出名聲來,基本都有自己的本事,在某方麵出類拔萃。

        鄭銘安排羅岩派來的幾個找人打聽了一下自己的這位本家,鹽城和京城這邊來往的客商和官吏不少,要打聽一個比較出名的清客還是很容易的。很快手下就有了回報。

        鄭一平,字青雲,父乃青皮出身,後入縣衙成為壯班,母為揚州名妓,梳籠之後,被為台州海商的恩主贖身收歸府裏,後因大婦嫉妒,在其舉家遷往揚州時,被賣入鹽城妓館。

        幸運的是當時因為戰亂,妓館老板急著離城,被鄭一平之父以百兩銀子贖身,又請縣衙的主簿出麵為鄭母消籍為民,至此鄭母從良嫁人,生了鄭一平這獨子。

        作為古代的名妓,相當於現代的演藝明星,不但要擅長歌舞音律,更要有不俗的詩詞造詣,才能與各方名仕交談,為青樓帶來名聲利益。可以說是古代難得的知識分子,各方麵都完爆現代那些號稱才女的明星。

        自小受母親教導鄭一平不但擅長丹青音律,且自小混跡坊裏,為人靈通圓滑,有急智,曾經16歲未及冠便被當初的鹽城知縣聘入幕中,成為縣尊幕客,如果不是年齡太小,當個師爺也不在話下。

        不過雖然胸有智慧,但是鄭一平一直想要通過科舉走上人上人的地位,可惜其父衙役的身份盡管在街坊裏受人敬畏,但卻屬於賤藉,子孫不可參加科舉。其母雖然賢惠,又脫去了賤藉,可到底出身卑微,名聲不好,就算入學也不會有老師肯教。最後隻好淪為一名清客,周旋於達官貴人和市井之人中間。

        如今年紀已經三旬出頭,前任知縣離任之後,新上任的費知縣清高冷酷,瞧不起妓女之子,便不再入幕,隻作為掮客為各方大商和士紳服務,後來又轉為鹽城墟市服務於各方修士,在修士之間名聲不錯,經手的事辦的都很利落。

        有了這些信息,穿越者們對這位出身卑微但誌向高潔的鄭清客很滿意,就是不知道對方能否接受他們的聘請了。

        於是當即派人走水路去鹽城,把他們的條件說明,看那位如何選擇。

        鹽城,墟市不遠處的一座民坊之中一個小院裏,鄭一平拿著師爺宋先生代筆潤色,鄭銘口述的聘書看著,其中提出的條件讓經曆了不少東主的鄭一平也不由心動了。

        後麵是鄭家二老,鄭一平雖然當家了,但仍舊孝順父母,把信交給二老詢問他們的意見。

        年近五旬,但是一身樸素仍舊看出姿色的鄭母看完輕輕一歎。

        “我兒受我連累許久,此乃難得機會,如何抉擇就看我兒想法了!”

        雖然飽經生活磨難,但是鄭母的智慧卻非尋常人家婦女可比的,不然也不會在當初一眾青樓姐妹都結局淒慘很多活不過三十年歲,她卻能經曆被拋棄被大婦發賣的險境仍能夠得個依靠,成功脫籍為民。

        平時家裏小事情都是鄭父鄭一平做主,大事卻必會問鄭母的意思。

        鄭父也是多年衙門生涯,現在雖然退下去讓本家侄子頂了上去,但是人脈關係還在,而且不用打聽就知道之前在鹽城一戰大放異彩的太陰派諸位修士的名號,心裏也十分看重這次聘請。

        “平兒心裏委屈為父也看在眼裏,隻是為父無能,不能讓你才華得以施展,此乃難得機緣,我兒得貴人看重,為父也不能拖後腿。”

        說是這麽說,但是對於住了幾十年的房子和鄭父還是十分不舍的。

        父母的意思鄭一平都明白了。

        在一個貴爵封地,不但自己一身本事可以得到重用,就連自己兒子也能夠脫離賤藉的身份,可以參加科舉圓自己的夢。這樣的聘請條件不得不說是一般東主給不了的。除了世襲貴爵,就是五品的知府也不能隨意給自己兒子科舉的資格。

        不得不說鄭一平已經動心了,唯一可慮的是這位東主爵位不高,隻是三尉中的最高一級,並非公侯伯子男那種真正的封建領主。

        不過又一想,爵位雖低,但是卻有可能進步,何況對方還是一位實力不小的修士,背後有一個門派支持,在這道法顯聖的年代,讀書人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不再是最高,成為強大的儒家法師自身掌握強大實力才是大多數讀書人心中所望。

        要是自己兒子能夠在其門下學個一二,那麽成為人上人的夢想就在眼前。

        於是鄭一平十分果斷的甩賣了家裏的房子,連夜帶著父母妻兒坐上了返回京城的客船。

        這鄭一平也算是精英家庭出身,拿現代的話來說,他父親從混混到協警最後成為正式警員,母親也是大明娛樂圈和文學圈曾經混到高位的存在,人情世故和技能修養他都不缺,缺的僅僅是一條上升的路罷了。

        要知道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所謂的“知縣附郭”,說的就是知縣和知府在同一座城裏,縣衙府衙同在一地,自然地位低的要一舉一動處處受製,甚至淪為擺設。“疲於奔命”,完全沒有了“父母官”的威風。“附郭省城”就是知縣、知府、巡撫同在一城。附郭京城就不用說了。

        當時的鹽城雖然已經比較獨立,但是作為大明在淮安府僅存的大城,上麵還是有著婆婆、奶奶管著的,那位可沒有現在的費知縣的背景和五品分守道的實職。

        鄭一平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輔助鹽城那位知縣在官場上混的不錯,最後連任數年高升而去,可見見識和能力都不一般。

        三尉爵位雖小,但隻要是世襲也為貴爵,不是掛名的勳爵,有權任命封地下屬官吏。

        其中正九品的令史,是三尉府上的主官,如同王府裏的長史一樣。

        一般令史都是掛大宗正院長史司典簿之職,餘下還有主管禮儀、工匠、醫士、教化的典儀、工正、醫正、教授等從九品佐官,和庫使、副使等不入流的吏員。這些是世襲貴爵屬下,共同輔佐貴爵治理封地治下百姓。

        其中令史按例為朝廷委任,以下由貴爵自行任命,這是為了防止勳貴作亂。

        至於領地的武職,一般三尉都是武職出身,通常由地位最高的輕車都尉兼任本縣巡檢,所以為了平衡,三位府上隻允許設立少數隨從侍衛,不可再設武官。

        當然如果是邊地或者海外封地,這些情況都會大大的放寬,令史都可以由貴爵自行任命。

        鄭一平考慮著,如果入了那位爵爺的幕下,等爵位封地跑下來之後,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己在領地中能夠獲得什麽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