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七十二 無法仿製
字數:4569 加入書籤
    “請皇爺移步校驗場。由奴婢為皇爺演示。”
    這太監自稱奴婢是表示自己作為天子家奴的意思,而不是婢女丫鬟那種自稱。相反這並不低微,反而在這些皇家私人看來是一種榮耀。一個沒有品級的小內侍走出皇城去,在外麵眼中那也算得是大人物。
    兵仗局掌印叫來幾個手下,皇帝駕臨兵仗局也有著隨侍,人數雖然精簡過了,但也有二十多人,一行數十人很快來到兵仗局後麵的校驗場。
    這是一片足有著足球場大小的平地,其中一邊鋪設了青石硬化地麵,還有不少武器架、標靶和石鎖等物,都是用來校驗武器的。
    這兵仗局掌印太監動作十分麻利的給手中燧發槍填裝彈藥引藥,用的都是東寧島配備的竹筒定裝藥。每一隻細竹筒裝藥多少都是定量的,在保證威力的同時也不會過量而損傷槍膛。
    之前拿給皇帝看,自然不會有哪個膽大包天還裝上火藥彈丸,萬一走火那後果不堪設想。
    “這個竹筒定量很好,可以方便戰時填裝火藥不會出錯。”
    永成天子一眼就瞧出了定裝火藥的好處,顯然對於火器作戰也是十分了解的。
    “皇爺聖明,此法確實應該推行神機營和禁軍火器營,光是填裝速度就能比此前提升三成!”
    雖然他這個兵仗局掌印太監算是技術官員,但是對於拍皇帝馬匹還是本能一般。
    很快彈藥填裝完畢,中年太監按三點一線的方式瞄準對麵五十步遠的靶子,哢一聲扣動扳機。
    “砰!”
    火槍口和後麵引藥倉都冒出一股白煙,一顆15口徑的鉛子瞬間衝出槍口,擊打在五十步靶的右下方。
    “上靶了!上靶了……”
    負責查驗的兩個兵仗局力士興奮的扛著靶子跑回來跪下,將靶子呈現給皇帝和掌印太監看。
    “恭喜皇爺!有此利器,必將為我大明北伐再添助益。”
    掌印太監第一時間不是別的,而是向皇帝拜倒恭賀。
    永成天子得意的笑了起來。
    太陰派一開始就算是他這位皇帝發掘出來的,當初隻不過為了給天下有誌之士做一個典型,結果沒想到這幫海外修士每次都能給他帶來大大的驚喜。
    現在更是有了一位金敕正神和五千大軍,還跟皇家結了親,那就更加是親上加親了。
    “此種燧發火槍兵仗局可能仿製?”
    永成天子收到自家叔叔的密信和這火槍樣品之後,第一時間就交給兵仗局檢驗。雖然東寧島那邊已經願意奉上三千火槍與十門大炮作為附加的聘禮,實際上就是獻給皇家的。但是這種軍國利器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更為妥當。
    之所以是交給兵仗局仿製而不是規模更大的兵部軍器局,便是未免消息泄露出去。畢竟兵仗局作為二十四衙門是屬於皇家私人親信,而兵部軍器局確實屬於官家的,裏麵不說跟篩子一樣也差不多,保管火器交給他們研究之後,不出三天情報就能傳到大明上下甚至金國那邊去。
    反而是內監衙門這邊,有膽敢走漏消息的,本人杖斃家屬獲罪都是輕的,皇家打死幾個犯錯背主的家奴難道還礙著誰了?外庭那邊根本就管不著,想管也管不了。
    所以也不怪是萬曆皇帝那般到各地收稅都喜歡用太監了,實在是太監很好用,雖然難免貪財一點,可到底這稅金是落在皇帝口袋裏的,要是換做文官下去收稅,那麽不說收上來多少錢,不給你把事情攪黃了就不錯了。
    當年江南讀書人主持抗稅,最後還被廣大清流們立碑讚頌,並且廣為流傳,好像皇帝派來的稅吏都是罪大惡極的,對百姓收點稅就是與民爭利一樣。這在後世人看來根本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國家收稅天經地義,反而抗稅的還成了英雄?這到哪裏去說理去?
    實際上收稅收的都是商人和其背後的士紳階層,普通百姓哪有什麽油水可撈?他們隻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損失國家的利益與皇帝對抗罷了?
    而且清流讀書人掌握著民間的話語權,怎麽說都是人家是正義的!
    在大明出了隆武帝這個疑似穿越者的強勢皇帝之後,這種皇權被完全壓製的現象才減輕了不少,從小接受的教育也讓永成皇帝明白如何去借力打力與那些儒家勢力去鬥。
    倒是這兵仗局的掌印太監聞言有些為難。
    “回皇爺的話,此種東寧火槍我大明倒是可以仿製,但其用料精良,製造精美,須得局裏頂尖的大師傅才能仿製的出來,且速度很慢,一個大師傅約莫數日時間才能加緊仿製出一杆來,若是想要批量仿製,即使把工部那邊的大師傅也拉過來,恐怕也難以形成規模,即使仿製出來,花費太大不說,質量也恐怕不如東寧火槍。”
    “哦?”
    永成天子意外道:“這火器這麽難仿製嗎?如此倒是不怕突虜那邊在戰場上撿到了,即使仿製出來寥寥之數,也不能形成規模,朕這個姐夫倒是很有本事啊!”
    永成天子從來沒有忽視過民間勢力,雖說現在大明大部分優秀工匠都被工部和皇家給收攏了,但是流落在民間的工匠也不再少數,一些世家大族更是喜歡豢養工匠為己所用。
    不過兵仗局掌印這麽一說卻是打消了他心裏的一些憂慮。
    就連皇家和朝廷都難以大規模仿製這東寧火槍,那麽民間工匠再出色,也是數量有限,根本無法大批製造這種火槍,無形中也就免除了一種隱患。
    按大明律法,原本就不禁百姓擁有刀槍,不似現代曆史上滿清那樣嚴禁民間動武,隻不準藏有鎧甲和弓箭,一旦發現可視為謀反。
    在大明,火銃(此字音衝不是筒)亦是禁器,曾經連各軍鎮都不準私造,隻能經由兵部向工部領取,但工部造的火器是什麽玩意?官吏貪腐克扣工匠材料銀兩,工匠也打個樣子貨糊弄上官,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當年遼事之中就有一軍主將因為用了兵部出品的劣質頭盔,被人一箭射穿而亡,相比之下兵部的火器也是如此,能打響的大概有七成,不炸膛的甚至不足一成。
    有明一代,明麵上隻有少量軍鎮經過允許可以自造火器,比如當年的薊鎮和遼東,還有現在的三大強軍,但民間私造鳥銃其實是屢禁不止根本禁不住的。
    特別是在南方,百多年來,打鳥狩獵已經習慣用鳥銃,因為比起弓箭來說更方便許多。
    以佛山為例,明時佛山鎮已經是中土幾大冶煉中心之一,規模雖然比不上後世清朝時期,但佛山鎮的鐵器在南方一帶和整個大明也十分著名,這裏的工匠們私造的鳥銃因為用料十足,十分精良,就連澳門的小弗朗機人和其它西洋人都曾向佛山鎮工匠們定製鳥銃和其它火繩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