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夜市聞股票
字數:3873 加入書籤
在宿舍發呆了一天,腦中各種回憶夾雜,讓人不知身在何處,最後還是肚子餓的實在受不了了才清醒過來,已經沒有清晨宿醉的痛楚,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再說了,人死卵朝天,管他洪水滔天。
王正南雖然前世沒什麽打的作為,可是一直處於特區前沿,家境富足,他的思想還是很解放的,少了以前的羈絆,整個人收拾起來,還是很精神的.
窗外已經是霓虹燈閃爍,此時的鵬城年輕繁榮,有小香江之稱,甚至幾乎可以和香江媲美,本地的商人很多都開始購買手提電話,尋呼機已經隨處可見,同時這裏鵬城的人口從1980年的50萬暴漲到了現在的160萬左右,成千上萬的人口從整個內地其他城市和農村蜂擁而至。
王正南住的地方是一片居民區,靠近香江口岸,是鵬城的中心地帶,遠遠不如後世繁華,很多本地人也和他家一樣早早的蓋起了樓房租給各地來的打工仔。
蜂擁而至人流導致這個地方也魚龍混雜了起來,他準備去夜市炒個米粉,穿過幽暗的小巷子,在巷子裏麵不停的有衣服暴露的年輕女孩子,露出雪白打著招呼:“靚仔,玩一下!”
不時的形形色色的男人衝進去,再偷偷摸摸的跑出來,連王正南這種前世久經戰場的老司機,看到現在這些鮮嫩的妹子差點忍不住進去一探究竟。畢竟很多年後,很少有如此稚嫩卻誘惑夾雜在一起的美色。
路過街邊的士多店,王正南買了幾本筆記本,走進了一家大排檔。
“強叔,來個炒米粉,加蛋加肉的!”王正南熟悉的走進一家大排檔,親切的和大排檔老板打了招呼。
“好嘞,等這兩個菜炒完,馬上給你炒!”強叔答應著,王正南是這裏的老客戶了。
由於外來人口眾多,夜市的每個拍檔基本都是客滿,都是附近的工地還有工廠的工人,單身光棍,或者是三兩工友不想在廠裏食堂吃,兩個小菜加幾瓶啤酒圍個小桌子,可以喝一晚。
這個大排檔是他常來的一家,從他搬到這邊,除了白天上課在學校食堂吃,晚上基本都在這裏吃,身上有錢,他父母基本很信任他,由於長期不在他身邊,心有愧疚,所以在經濟上麵一直很大方。
王正南拿出自己買的筆記本,點根煙,慢慢的在上麵記錄起來,有道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自己從來一回,清楚的認知,錢權如男人的血液,既然從來那就要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自己雖然小富即安的性格,但是機會來了不能不抓住是吧!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未免自己忘記哪些將來需要用到的東西,此時趁著自己記憶清晰,全部都記錄下來。這些可是自己未來的基礎。
為了避免別人看出端倪,涉及到的時間,人名,公司等等敏感內容,全部都用拚音和數字代替,或者自己的亂七八糟符號代替。
畫畫寫寫了一本,這時邊上的桌子的大聲說話的幾個男人打亂他的思緒,皺著眉看了過去。
四個男人圍著一張小桌子,在說什麽股票,不過夾雜著方言,他隻能模糊的聽懂幾句。
“老何,你想清楚了,一萬塊那可是你幾年的工資,你才來鵬城,又不懂股票,就拿一萬塊去買股票,那不是賭博嗎?”其中一個男人一邊喝酒,一邊跟對麵的男人說著。
“賭博,怎麽能叫賭博呢?你看這街頭巷尾的廣告,再去銀行看那排隊,一眼都看不到邊,難道深圳人都在賭博,這是發展經濟,共同參與!”
“你們可能不知道,證券市場門口每天都排隊在買股票呢,現在想買都買不到了,我等下吃完就去排隊,你們有錢的話最好一起買,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我就靠著這股票發財了。。。”那個叫老何的男人嚴重閃爍這興奮的光芒。
這個時候的鵬城,鵬南大道已經開通,路兩邊每天都有新的建築冒出來,華僑城到處都是工地,到處都是蜂擁而至的民工,但是也到處都是機會,每個人嚴重閃爍這野心。
股票這個東西在鵬城早就已經出現,1990年,鵬城的股市已經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鵬城的紅利路的20多平米的證券公司門市部裏裏外外都被擠得慢慢當當,每天都聚集的幾百人。
男人腋下夾著皮包,女人肩上挎著手袋,皮包和手袋裏藏著股票,現金,身份證戶口本,存折,電子計算器,連當時罕見的手機bb機這裏隨處可見。
1990年更名為鵬城原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鵬城原野,最初是搞貿易的,有了資金後投資辦了服裝企業。原野時裝曾在鵬城首屆服裝節上一炮打紅。
此後企業發展成為一家大型的印染基地和牛仔布生產基地。有300多台平車,可生產各類時裝。公司還經營國內外貿易。公司當年的售股章程上說,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技工貿相結合、產供銷一條龍的多功能跨地區跨行業的一個外向型集團企業。
王正南對這隻股票很熟悉,因為記得前世,他父親特別從香港回來購買這隻股票,可惜貪心太大,一直舍不得的賣最後砸在手裏,差點導致香港的服裝廠資金鏈斷掉。想到這裏他不禁若有所思,也許這是個機會。
前世如果不是他老豆炒股虧錢,他根本不會發現他老豆還有村裏一幫村委聯合在一起搞一些私活。
因為他們村子到80年代初已經十室九空,大部分青壯年逃港,又是關外靠近檢查站,遠離市中心,商業活動不是很發達,看到日益發展的鵬城,自己村子卻窮的叮當響,所以當時鵬城的各個村子是各顯神通,五花八門,不過都是小打小鬧,和那些走通海關,走私原油或者汽車等大型走私,相距甚遠。
走私這個問題在沿海地區很平常,當然處於內地和內陸城市的朋友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這個話題,但對於東南沿海地區和有口岸開放的地區而言,這倒是成了平常而普通的事情,有走私才是正常的,說沒有走私那倒會是反常的了。
在關外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從海上走私過來的車,其中尤以太子女式摩托車為主,走私人員從少海上用小船運進來的,鵬城有著漫長的海岸線,鵬港兩地以前同為一地,兩地的漁民也常常共同在海上打漁,就是開放後兩地的漁船同樣也在海上一起作業,加上巨大的利益驅使,一些人就利用船從海上由香港走私二手摩托車或是偷盜的摩托車過大陸來賣,當地的本地人有人緣關係,有路子,就能買到很便宜的這些好車,那時常常看到一些當地青年騎著大功率的賽車在路上狂奔,而這些大功率的摩托車國內是沒有的,那來路隻有一個,從海上走私過來。
王正南想起村裏雖然很多人靠走私搞了點錢,可是90年代的政策說變就變,有錢也不敢用,隻有他老豆和老媽原來練過書,她老媽出身書香世家,一口流利的英語,做起了外貿,才敢正大光明的把錢寄回來。其他在港的那些隻是每個月寄點生活費回來,根本不敢大手花錢。
這幾年改革開放了,鵬城劃為特區了,村裏的經濟條件才好了起來,就是如此,王正南家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在村裏蓋起來小樓房,其他人還都在觀望,或許等到明年或者後年,等那位老人家再次南巡,他們村就會熱鬧起來。
不過鵬城大道已經開到他們村子,最近他們村也開始興建工業園,很多場子好像要過去開廠,這對他們村來說是一個飛躍的機會。
快速的吃完了米粉,拿起自己的幾本筆記本,走向了路邊的電話亭。
王正南走到電話亭打了個電話回村裏給自己三堂伯,三堂伯是村裏的書記,也是自己二爺爺的兒子,約好了明天回去見麵。(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