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假條
字數:3583 加入書籤
這幾天都在出差,所以今天來不及更新,向大家請假,請體諒。
以下為拓展資料,感興趣的書友可以選讀。
《關於超新星爆炸的描述》
--------------------------
超新星(supernova,SN)爆炸有多恐怖,看它的絕對星等。越小,光度(電磁能量釋放功率)越高。
簡要說一下分類,根據光譜特征,常分為type I(無氫吸收線),type II(有氫吸收線)兩大類。Ia SN(有矽吸收線),峰值絕對星等超過-19等。Ib SN(無矽吸收線,有氦吸收線)和Ic SN(無氦、矽吸收線),峰值絕對星等達-18等。絕對星等差1,光度差2.512倍。太陽的絕對星等為4.86等,如果把Ia SN放在太陽的位置,那麽它最亮時候是太陽的2.512^{25}=8.9\times 10^{9}倍,89億個太陽!type II SN光度普遍小一等,峰值絕對星等在-16到-17等之間,相當於十幾億個太陽!
理論上,超新星爆炸沒有這麽多分類,根據爆發類型,僅有熱核爆炸、核坍縮。
【A:熱核爆炸(thermonuclear runaway),C-O簡並核白矮星的爆炸。】
單簡並模型,白矮星+恒星。白矮星吸積(通過洛希瓣流、公共包層的方式)伴星的物質,最終質量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約1.4倍太陽質量,若考慮白矮星自轉、磁場的因素,最高可達2.8倍太陽質量),於是引力超過電子簡並壓,引起星體坍縮。坍縮過程,一半的引力能釋放,一半的轉化為熱能,導致星體溫度急速升高。當某區域溫度達到碳、氧聚變溫度(約8億K),點火(指聚變反應),引發失控的熱核反應。原因是正反饋:簡並核的傳熱性非常好,局部熱量可迅速傳導整個星體,所以星體是等溫的。聚變反應敏感地依賴溫度(冪率),溫度升高,反應率冪率地增大,導致溫度進一步升高。接著,極高的溫度帶來極高的熱壓力,產生超聲速傳播燃燒的火焰(flame),所到之處簡並解除(其實,過程非常複雜,如點火位置),短時間內聚變釋放的能量超過了引力束縛能,後果就是星體急速膨脹,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沒有遺留物。
雙簡並模型,白矮星+白矮星。具體可以是CO白矮星+He白矮星,CO白矮星+CO白矮星等諸多可能(依賴初始質量、吸積率、星風等)。白矮星因引力輻射帶走軌道角動量最終並合爆炸;或者距離過近,質量大的吸積質量小的,並合前質量大的白矮星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而爆炸。
在熱核爆炸模型,超新星釋放能量僅取決於前身星的質量。可想而知,雙簡並模型能量肯定高於單簡並模型。事實上,人們觀測到某些Ia SN光度不止-19等,竟然達到-21等!可能是雙簡並模型的證據。
【B:核坍縮(core collapse,CCSN)】
是大質量恒星演化晚期的爆炸。人們一共提出四種類型,鐵核坍縮,電子俘獲,配對不穩定,光致解離。
1、鐵核坍縮,早期的超新星模型。大質量恒星核合成至鐵元素,形成洋蔥結構。中心是鐵核,再外依次是矽殼層、鎂殼層、氧殼層、碳殼層、氦殼層、氫殼層、氫包層。這個模型認為,Ib SN是無氫殼層、氫包層的大質量恒星爆發,Ic SN是無氦殼層的大質量恒星爆發。矽殼層持續燃燒,導致鐵核質量持續增大(矽聚變並不是合成鐵,但需要矽才能合成鐵,鐵是中子鏈合成的),形成簡並鐵核。爆發則是鐵核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鐵核坍縮,引力能釋放,鐵原子核解離成氦,氦俘獲電子,開啟中子化過程,釋放大量的中微子,帶走了約99%的引力能,核心形成半徑約10km的前身中子星,這些過程的時間隻有幾秒!外層來不及反應。核心形成鐵核,光度下降,外層熱壓力減小,引發外層坍縮。
當坍縮的外層物質下降遇到前身中子星時,發生什麽?人們普遍認為,產生反彈的超音速激波!激波向外衝擊,帶走了外層物質(直接爆發機製),解釋了光度曲線急劇上升。然而問題沒這麽簡單,90年代,數值模擬發現激波最終停下來了,炸不開外層物質。大牛們開玩笑,中微子沒準可以複活激波啊。額,隨後考慮中微子流與激波層作用,沒想到真可以講很小部分的能量傳給激波,激波複活了(延時爆發機製)。
2、電子俘獲,發生在O-Mg核大質量恒星(8-11倍太陽質量),隻是將鐵核替換為氧鎂核。簡並核的氧、鎂原子核在致密的情況下(密度約10^9g/cm^3)俘獲電子,使電子簡並壓迅速減小,於是核心坍縮。
以上是一類爆發機製,簡並核心,不論白矮星(可視為裸露的簡並的恒星核心),還是鐵核、氧鎂核。另一類爆發機製,並不是簡並核心。而是由於某些原因,核心的熱壓力下降,發生引力坍縮。
3、配對不穩定,發生在100倍(上限約140)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恒星。這類恒星,當核心溫度數十億開爾文,高能光子對湮滅成電子對。熱壓力迅速下降,引起坍縮,坍縮釋放的引力能提高了光子能量,保持光子對持續湮滅。眼熟不,正反饋!另一個問題,核心是什麽構成的?哈哈,肯定不是鐵了!可能是巨大的氧核,甚至氦核。由於這類核仍能聚變,坍縮的後果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反應率以冪率變大,導致一起類似Ia SN的爆發。星體完全爆炸,從核心到外層被炸飛了,不會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4、光致解離,發生在200倍太陽質量或更大的大質量星,核心溫度高到光子能擊碎原子核的程度(100億K)。原子核吸收光子後,碎裂自由的質子、中子(合稱核子)。此時核心就是一鍋質子中子湯,幾乎重現了宇宙大爆炸後1s的情形。當核心全部核子化後,坍縮停止。然而隨著能量逃逸,溫度下降,熱壓力下降,坍縮重新開始,導致質子、中子簡並,此時核心質量超過了中子星質量上限,坍縮得以繼續,最終形成黑洞。外溢的能量以高能光子的形式衝擊外層,是否引起爆發不能確定,也有可能是伽馬暴:原因是黑洞形成後急速吸積核心附近的物質,數十秒內吸積一個太陽質量的物質!部分被吸積的物質運動到黑洞的自轉軸附近產生相對論性噴流(jet)。
-------------------
以上是內部機,如果想要形象地了解超新星爆發的能量級別,我們可以簡單地做一個類比。
舉個例子,英仙座超新星爆炸,釋放出的能量大約是6.0*10^37J能量。而最強大的極超新星爆炸釋放出的中微子能量可以達到1*10^48J。一次超新星爆炸中的伽馬射線暴,能量級可以達到1*10^45J。
好吧,必須感謝科學記數法,不然40多個零真的難數。
那麽是什麽概念呢?
我們的太陽,100億年的生涯,總共可以釋放出1.3*10^44J。
而太陽一秒的能量,按照現在人類每年使用能量5*10^20J來算,可以使用大約80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