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禟奏報1

字數:4128   加入書籤

A+A-


    我看著康熙一行人走出會館,心裏暗中著急。

    “主子今天很成功,你怎麽還愁眉苦臉的?”劉總管問。

    我苦笑的說,“我沒想到皇上會說話,老劉你知道皇上許諾的永不加賦,對國家意味著什麽嗎?國家需要銀子的地方多了,對各個地方來說,他們要擔負興修水利、賑災扶貧等責任,也非常需要錢。但康熙從地方上收走了大半錢款,又不允許他們加賦,一些地方官府連維持正常運轉都很難做到。那怎麽辦?地方官員就會收陋規。總督、巡撫收布政使、按察使的,布政使、按察使收道員、知府的,道員、知府則將目光盯向下屬縣令。縣令也有自己的辦法,在征收田賦時額外加征“耗羨”:老百姓交糧食的同時還要交“鼠鳥耗”也就是火耗,到時從朝廷到地方,貪官遍地,遇到災荒,老弱病殘者隻能等死,年輕力壯的人隻能背井離鄉逃荒。這次真實作孽了,我得想想以後怎麽處理這個事。”

    劉總管感覺自己的主子有些神秘,這些都是朝堂上的官員想的事,他卻在現在開始發愁。

    這邊其其格著急上火,那邊胤禟直接在阿哥所開罵。

    “那個女人他要登天了還是怎麽著,弄出這麽個玩意,好了,皇阿瑪一激動就弄了個永不加賦,可這以後可怎麽辦。以後的賑災怎麽辦,維修河堤怎麽辦,貪官汙吏怎麽辦,讓大清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治理吏治。真是混蛋,光想著為她的會館正名,就沒想過後續發生的事情嗎?”

    胤俄說了句公道話,“誰也沒想到,皇阿瑪會說話啊,連我都以為聽聽看看讓他開心開心就得了,誰知道他一激動就把永不加賦給提前弄出來了。你也不要怪他,這是誰也沒有想到的事。”

    胤禟癱在椅子上閉上雙眼,“隻能把攤丁入畝提前了,不能到最後還要回過頭還要整頓吏治。我私人出銀子做公示牌,希望把傷害降到最低。”

    胤俄看著胤禟,“九哥,你想過你這麽的後果嗎?二哥不想讓你參與進來。”

    胤禟睜開眼睛,“我不會直接提攤丁入畝的事,隻是把需要資料和奏折準備好。先把公示牌立起來,其他的聽天由命吧。”

    第二天一大早胤禟就起來了,把昨天晚上寫的奏折和條陳準備好,確保無論哪個阿哥都能照著都能辦好。剛邁出阿哥所,胤俄就過來了。“走吧,九哥,你要是交給別人你不放心,好歹弟弟做過不用你再操心。”胤禟拍拍胤俄的肩膀。

    康熙坐在龍椅上對這兩個隻在大朝會上朝,從不按時上朝的兒子今天破例在朝堂上感到奇怪。

    今天的議題主要關於,“盛世禌丁,永不加賦”的議論。有的官員認為可以適當地降低賦稅,但不可以永不加賦,有的漢臣認為這才是盛世的象征。

    康熙看他們也議不出來什麽,就宣布下朝明日再議。

    胤禟和胤俄緊跟著康熙到了乾清宮。

    康熙坐在椅子上看著這倆個小尾巴。“說吧,什麽事,要是沒事也不會今天上朝。”

    胤禟沒有說話直接把袖子裏的奏折和條陳全都遞給梁九功。

    康熙挑著眉毛看著兒子這麽鄭重其事的遞上奏折。示意梁九功遞給他。

    康熙打開奏折先看了看字,點點頭,“小九的字有進步,已經風骨盡顯。”在看內容一下被吸引住了,先不說他寫的奏折的條理,隻說他的官話已經窺見其功底深厚。再仔細看了看條理,又把條陳拿出來看看寫的非常詳細。隻要有人去執行就可以了,可以說這次的奏折寫的可以當範文傳閱了。這個兒子在他不經意中成長到如此程度。放下條陳又把奏折拿起來看了兩遍。

    康熙含笑的問胤禟,“你們這是給我這個阿瑪收拾爛攤子嗎?”

    胤禟和胤俄直接跪地請罪。“皇阿瑪,兒子絕無此意。”

    康熙不在意的揮手,“起吧,這折子先放這吧,等朕想好了再叫你們來。”

    等兩人走遠,康熙在乾清宮放聲大笑。“來來來,梁九功,你看看這折子。全朝文武大臣都不如小九看的入木三分。如果按照奏折實行吏治會有所緩解,還能更好的把朝庭律例傳播下去。不讓百姓誤會朝庭。更多的是穩定民心,對民意的態度對待也是積極沒有空泛的處理。好啊,好啊。宜妃給朕生了個好兒子。”心中對他把奏折直接遞給他這個阿瑪而不是遞給太子,考慮問題十分周全。

    “暗一,查。”康熙打發梁九功出去後嚴肅的說。

    康熙又把折子拿起來看,自己的推敲小九寫的每個條理的用意,一邊等著暗一的回報。

    “主子,昨天回來後,不知九爺和十爺說了什麽,暗六隻知道昨夜九爺書房亮了一夜,還有在廢紙婁找到的折子和條陳。”

    康熙接過皺的不成樣子的條陳和奏折原稿。原以為是這次折子的廢稿,結果拿來一看是攤丁入畝的奏折和條陳。

    拿著這份廢折子和書案上的奏折一一對比,確實是小九所寫。

    拿起新上的茶水,邊看這份丟棄的折子。反複看了兩遍,才坐直身子。他這個阿瑪真是小看了自己的兒子,看著奏折上寫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在解決丁銀問題上又確是有其積極意義的。此政策實行後,丁稅不再增加,州縣增丁議敘的條例隨之停止執行,這對廣大無地少地的貧苦人丁無疑有一定好處。可各省州縣丁製亦有不同,有丁從地起者,有丁從丁起者。丁從地起者其法最善,而無知愚民每每急求售地,竟地賣而丁存。至丁從人起者,凡遇編審之年,富豪大戶有囑裏書隱匿不報,而小戶貧民盡入版冊,無地納稅,亦屬不堪。一切差役,俱照丁起派,田連阡陌者坐享其逸,貧無立錐者身任其勞。既役其身,複征其稅,逃亡者有所不免。一遇逃亡,非親族賠累,則國課虛懸,現在人丁之累也。“可見,編審舞弊、貧富不均、人丁逃亡、丁銀包賠、國課虛懸等等問題,都一仍其舊,沒有什麽改變。其次,額丁子孫多寡不同,或數十百丁承納一丁;其故絕者,或一丁承一二十丁,其戶勢難完納“。奏折上又寫“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是作為比較徹底地解決丁銀問題的攤丁入地改革的一個必要步驟而出現的,它本身雖然沒有解決問題,但卻為以後問題的解決鋪平了道路,準備了前提和條件。在丁額不定,“丁增賦亦隨之“的情況下,丁銀數目要視人丁多少來決定,無法割斷與人丁的關係,因此難以實行攤丁入地;即使實行了,也要定期重編,二者不可能有穩固的結合。又寫了利弊,攤丁入地改革是由各省分別奏準,各自進行的,沒有全國統一的實施方案,因之盡管在內容上是統一的(地丁合一,丁銀攤入地畝田賦,取消丁口之征),但在具體做法上,各省都有自己的特點,而且省內各府、州、縣之間,不少省也不相同。從計攤範圍看,有通省計攤的,也有本州縣計攤的。從計攤標準看,有按田賦銀一兩、糧米一石、田地一畝計攤若幹丁銀的,也有按田賦銀若幹兩、糧米若幹石、田地若幹畝計攤一丁的。不同種類的丁銀(民丁銀、屯丁銀、灶丁銀、更名丁銀等)有合並攤征的,也有分別攤入各該類地畝的。種種不同做法,均按各地的丁、糧情況、因攤丁而增加負擔的土地所有者的承受能力以及當地的曆史傳統等因素決定,即攤丁入地的實施隻要求內容上的統一,至於具體辦法,則因地製宜,不強求一律。各省的做法,可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直隸、山東、陝西、甘肅、江西、湖北、雲南、貴州八省,為通省計攤,計攤標準及不同種類丁銀的攤法也大都全省統一;另一類是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十省,以州縣為單位計攤,計攤標準和各種丁銀的攤法也不統一,不僅因省而異,且省內各地互異,情況比較複雜。

    康熙皺起眉毛,他看了兩遍奏折,才明白小九為什麽把它扔到一旁,這份奏折應該是他先寫的,後來覺得難以執行就放棄了。要問這是不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改革,他都不可以昧著良心說不是。難就難在沒有辦法達到統一比較複雜。可小九又作出了一個公示板,穿插在這兩個改革中啟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吏治清明些對以後的攤丁入畝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也是對各地官吏的檢驗,更對一些富戶加以控製。

    康熙覺得要和自己這個有想法的兒子聊聊了。“梁九功,小九小十呢?”

    “主子,今天太子爺請各位阿哥去京城會所,說是讓各位阿哥看看您這個阿瑪的不易。”梁九功趕緊回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