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 11 章

字數:6058   加入書籤

A+A-




    從來隻聽說過福建學生寄籍在北方考試的,沒聽說過北直隸的學生寄籍福建考試的!這不就相當於一個北京考生非要高考移民到江蘇……呃不,現代的江蘇應該相當於這時代江西,這福建大概可以比一下大弗蘭吧。

    何況他都已經捐了監生,相當於已經買到了清華北大的入學名額。他一個保送生為什麽要跟自己過不去,跑到地獄模式的高考大省應試!

    宋時當即婉拒:“學生的籍貫在保定,如何能在汀州考試?且學生已捐了例監,似乎不合適再考生員……”

    “這倒無妨。”方提學慈愛地說:“本官提督福建學政,叫令尊替你辦個寄籍文書又有何難?你那捐監的身份也不礙的什麽,我既然叫你應試,哪怕你連童試也沒考過,也能以充場儒士身份下場一試。”

    一省學政要推薦個人應考,那還真的沒人能拒絕得了。宋時弱小無助又可憐地看著方提學,有心再垂死掙紮一下,學政大人又提出了個叫他不能拒絕的條件:“方才你們徐教諭言道,他憐那些書生的才,不忍教那些書生獲罪。你這一場若考得好,我便也憐你的才,連你令尊治下那些學生一並放了。”

    “!”

    宋時心頭一震,徹底放棄了掙紮。

    兩天後,府試發案,府城文廟下擺了長案,案上鋪著大紅紙寫就的名單,中試者之名攢成一個圓圈,凡在圈內的都是取中的童生了。而長案上方的牆麵上則貼著另一幅榜紙,通告中試童生與各縣往界童生三日後到府考考棚應院試。

    別人考生都是在原籍辦好身份證明,幾人合請一個生員作保,才到縣裏應試。唯有他是由方提學親自運作出了寄籍文書,又由學政臨時衙門扣下的一幹生員集體做保,待遇驚動了府治上下。

    要是考不過,他這張老臉就要丟到府裏了。

    宋時說不出的緊張,那幾個書生倒都頗有阿q精神地安慰他:福建的文風就是比別處盛,曆年出進士都是全國前三名,他們北方人考不過是正常的。反正挨打的那苦主也沒告官,學政大人不會狠罰。哪怕宋時這回沒能取中,大不了多挨幾回訓,捱到提學吊考完本府的生員,他們也就能回去了。

    叫他們這麽一開解,宋時心態也佛了——最差的不就是考不過麽?考過考不過的,趙秀才他們也還得等著歲考結束後才能回家。反正他有保送名額在手,考不上這福建秀才,過兩年照樣進京考難度更低的北直隸鄉試!

    佛著佛著,轉眼就等到了院試第一場開考。

    五更開場放人,宋時就在一群生員簇擁之下擠到了武平縣童生的前列。龍門前巡場的軍士檢查到他時也格外留了麵子,隻叫他自己解衣脫履,展示一下沒有文字夾帶就行,沒像對別人一樣從發髻直查到腳底。

    檢查過後,宋時便穿上衣冠鞋襪,擦著一排被查出小抄夾帶,拉到小巷兩邊罰站或罰跪的考生,瀟灑地進了考場。

    這一場他抽到了玄字八號,在考棚前排靠中間的位置,既不算暗,陽光出來也不直射,算是相當不錯的位子。桌椅還是府考時置備的,清油油的木桌椅,才幾天沒用,還算幹淨,拿手帕撣撣浮土就夠了。

    他略微收拾了一下便坐下來,把進場時領到的卷紙和稿紙鋪開,找監場軍士要了水,添進統一發放的青石硯裏細細磨墨。

    不一時太陽初升,方提學穿著緋色官袍,頭戴烏紗,神色莊嚴地踏進了考棚,身後跟著兩名捧題板的軍士。

    院試是由提學官自考自判,所以不像鄉、會兩試考那麽多題目,初試不過一道四書題、一道經義題,複試也隻考一道策問。監場軍士舉著木板在考場前走動,考生們在底下傳抄題目——正式開考之前倒可以找別人借題目抄,不算作弊。

    宋時年紀既輕,眼力又好,一眼就刷全了兩道題目,然後...拿出當年上學抄筆記的手藝,看著題版就把題目工工整整記到了稿紙上。

    院試果然還是考小題。

    第一道是道截搭題,出自《中庸》第十七章:“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及士庶人”;經義題中的春秋題則是:“秋,宋人、齊人、邾人伐郳。【莊公十五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次於陘。【僖公四年】”

    因為場中有個“三場看首場,首場看首義”的潛規則,宋時抄完卷子之後仔細檢查了一遍,看沒有錯漏,便將《春秋》題先擱在一邊,專攻第一道的《中庸》題。

    這道題的原句為“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是說武王晚年受命為王子,周公繼承文王、武王之誌,追封文王之祖大王、父王季為王,又以祭祀王的禮儀祭祀周室曆代先祖,並把這禮製廣推到天下:凡諸侯士庶死後,葬禮比照自己的封爵,祭禮比照祭祀的子孫官職。

    考題中隻取“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及士庶人”兩句,句子雖是就中截取,意思卻還相連,是道有情搭。

    有情搭比無情搭好做,這一題基本可以將原句當作一道大題入手,隻要破題中不犯到原題所沒有的“諸侯大夫”即可。

    宋時是當慣領導的人,喜歡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作破題也好用最爽快的正破。照準題意,將“周公以禮祭祀先祖,並把祭祀禮儀推廣至天下萬民”之意照直破來——

    “聖人以禮崇其先,因而與天下同之焉!”

    聖人依禮祭祀先祖,而推禮儀於天下,使天下人能以相同的禮儀規製祭祀!

    嗣後便可以以破題為真正的題目,開始作自己的文章了。

    破題須寫得精悍而短,其中有未說透的地方,就要靠下麵的承題來闡發。所謂“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到承題部分就可抓住破題中一二關鍵字眼,將重心轉到自己要詳說之處,借經典中的文字發自己的心曲。

    這一題他要寫的是禮治。

    周公製周禮,以禮治天下,這是孔子以至世代士大夫所尊崇追求的理想。題目讓寫周公追文武之德,祭先公以禮,推其禮儀被天下,不從“禮治”下手,還要往哪兒寫?

    宋時提筆在青石硯中沾了些墨水,在墨池邊舔了舔筆,不加思索地寫下承題:“夫先公非天子也,而祀以其禮,亦猶追王意耳。由是推以及於天下,乃善成文武之德者乎?”

    題目已破、局麵已開、主旨已定,剩下的便是闡發議論,借聖人的詞寫自己的私貨了。宋時先借用《禮記》對“禮”的定義起講,再分四扇八股,正反論證禮如何成治:

    禮從義起,大王與王季之前的周朝祖先按世間之通行之義不能追封王號;但禮又緣情生,武王與周公思慕先祖,因情而使其享帝王祭祀之禮。禮緣情、緣義而製,而依禮祭祀先祖又能成全祭祀者對祖先的情義——即孝悌之德。

    周天子以天子之禮祭祀先祖,而諸侯、士大夫與百姓自然效法天子,依各自身份祭祀先祖。由此自然可使愛敬之情各盡於尊親,孝悌之德廣布於天下,由此而使天下大治。

    最後再呼應開頭,做個精悍有力的大結……

    “非聖人之緣情製禮,其孰能之!”

    雖然古代人寫文章不能寫感歎號,宋時還是拿出寫感歎號的力氣,重重地拖長了“之”字最後一筆。

    他這些年背著人偷偷抄論文、寫論文的工夫都不是白花的,寫字比一般人速度快得多,一篇《四書》題寫完,大約也就花了一節課的工夫,隻要再改改需要避諱、頂格的地方,就可以抄到卷紙上了。

    他仔細看了一遍,在要頂格的地方前麵加上分段符,該空一格的...就再加個小方塊,有錯字的也圈出來在旁邊改寫正確……省得抄寫時有錯眼放過的,回頭要在卷麵上改,就要扣卷麵分了。

    改完之後倒不急著抄,要得趁早上精神最好的時段把《春秋》題作出來,到時若有時間,還可以再把文章重修一下。

    他把那摞草稿放在桌角上,正要拿張紙蓋上,空中卻有一片衣袖拂來,把他的手拂開。宋時心頭猛跳了幾下,才發現監場的方提學從後麵遛達過來了,就像每個監考老師一樣,默不作聲地從背後盯著學生的動靜。

    他方才……沒左顧右盼吧?

    方提學正垂頭翻他的卷子,宋時也不敢抬頭,戰戰兢兢地夾緊肩臂,給提學大人讓出看卷子的空檔。他自己把稿紙對折疊起,鋪在胸前小小的一片桌麵上,對著《春秋》題中“宋伐郳”“齊伐楚”兩句話做閱讀理解。

    《春秋》的本質畢竟是一本史書,大義微言都靠史家曲筆。後世研究者就得從細微的稱呼、寫法中理解出當時史官的褒貶之意,然後再從經中對人、對事褒貶中體會《春秋》傳達的大義。

    因為這種摳字眼的閱讀理解太難做,單給一句話作題目還容易寫歪方向,所以《春秋》題都是從不同章中選出兩句內容有相關人物或事件的句子湊成一道題目,好作對比分析。這種作法看似和四書小題中的截搭題差不多,實則有個專門的說法叫作“春秋合題”,不隻童生試這麽考,一直考到會試也是這樣。

    在宋時來說,《春秋》其實倒比《四書》好考。

    當年他因為專業不好找工作,差點想出國讀酒店管理,還考了一陣子gmat,長難句閱讀都是一本一本地做。那一篇閱讀理解有好幾個生詞不認得的外語閱讀都做了,每個字都認得的古文閱讀還能做不出?

    《春秋》學起來麻煩,掌握那些史官的慣用語之後就找著規律了。兩句話對比分析,找出史家為何褒為何貶,想法延伸到微言背後蘊含的大義——

    春秋這本書的中心就是尊王道、討亂賊以戒後世,照準這點寫保證思想合格。

    按周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隻有周天子才能節製諸侯之兵而征伐討逆,原題中宋伐郳、齊伐楚都是僭天子之權威的逆行,不合自己的身份,春秋對它們的行為肯定是批判的,他們做考題的人自然也要批判!

    ——當然,經義題和四書題的作法一樣,破題還是要把原題中諸侯的說法改一改,不能重複。

    那麽破題就是……

    他精神專注起來,也忘了身邊正翻著卷子的方提學,提筆凝神,流水價寫下了一句堂皇正大的破題:“春秋兩紀兵事:有序外君主兵而見其罪;有序伯主專征而見其罪!”

    這兩次紀錄兵事,一是宋公帶兵討伐郳國,一是齊桓公帶兵伐討楚國,《春秋》記錄中都用曲筆點出了他們的罪責。因齊桓公在十五年春諸侯會盟中已成霸主,所以在破題中特以“伯主”——也就是霸主——指代其身份。

    諸侯不得私自用兵,霸主不得專權征伐,宋伐郳與齊伐楚兩事都是不敬周天子之罪,《春秋》豈能諱言其罪?

    作者有話要說:  考題一是欽定四書文校注中選的,清代張江 作

    考題二是明代進士登科錄第十二本裏的  作者 林貞相

    春秋合題參考 《論截搭題》 李光摩

    春秋大義 參考清皮瑞錫 《經學通論》

    還有些看完就忘,記不住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