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 16 章

字數:5130   加入書籤

A+A-




    桓家派去福建的心腹家人桓春手托文書玉環,奉給桓侍郎,細細講著這一趟退婚始末:“宋家父子未加為難,當場便允了退婚。隻是回來時……”

    他欲言又止,偷覷著桓侍郎的麵色。桓侍郎微一頷首,淡然道:“說罷,難道保定宋家那邊又不肯了?畢竟是咱們家先退親,他們還想要什麽,倘不過份,就如他們的願便是。”

    桓春咽了口口水,俯身答道:“不是宋家,是四爺遇上些事……四爺到武平縣時,打聽得那宋時——”

    桓老太爺揮了揮手,有些不悅地說:“他是博兒的心愛弟子,又是個讀書人,輪得到你直呼他的名字?”

    家人連忙低頭謝罪,改口道:“宋家三爺有個心愛的孌童,就、就一時動意,叫人買下了那孌童補償他……卻不料那孌童原先來往的才子們知道了,竟追上來截了咱們家的車,打傷四爺……”

    他越說聲音越細,頭壓得越低,身子禁不住有些顫抖。桓侍郎原本閑適的臉色微變,手撚長須,壓著怒火問道:“那孽障在何處?他不懂事,你們也不懂事麽!怎麽沒管住他?我叫他穩穩當當地把親退了,他好好兒地去買什麽孌童,鬧出這樣丟人的事體來!”

    桓春嚇得不敢說話,桓侍郎身邊的大管家走到他身邊問道:“四爺可受傷了?現在何處?你把話說清楚了,家裏好安排人去接四爺回來啊!”

    他戰戰栗栗地答道:“不曾受傷,小的們拚死也不敢叫四爺受傷。那些生員砸車時,恰巧碰上當地學政路過,救了咱們,四爺怕損傷咱們府上聲譽,也不曾報上身份,便息事寧人,帶著小的們回來了……”

    “息事寧人……他還懂得息事寧人!他買孌童時怎麽不懂得息事寧人!”桓侍郎叫他氣得手上力道失控,生生掐下幾莖細須,重重一拍官椅扶手:“去把桓文給我帶回來!你把此事詳說一遍,不可替那孽障隱瞞,倘有不盡不實的地方,叫我將來在別人口中聽著,便將你一家打折了腿趕出桓府!”

    桓春哪兒還敢替桓文隱瞞,便一五一十地說起他們到福建後的真情:桓文去退婚前,先打聽了一下宋時的近況。因聽說他家在外頭以桓家東床快婿自居,便恨他們父子在外借桓家之勢,又恨他將婚事隨意說與人知,敗壞堂妹清譽,於是想教訓他一回,教世人都知道他配不上桓家千金,他們家退婚退得有道理。

    他們一行人訪查之下,聽說宋時看重一個男娼行裏的行頭,每遇遊宴常把他叫來侍宴。偏那行頭還有個早年交好的書生,是個文社的社員,桓文便動了心思——

    生員有功名在身,受朝廷優容、百姓敬畏,動輒把持議論,往往當地府縣也不敢管他們。這些人又是結了文社的,仗著社中名士、鄉宦撐腰,越發膽大包天。若叫宋時給他們社員帶上一頂綠頭巾,不知這些人激憤之下,能幹出什麽事來。

    於是他們打聽著那男娼到文社社員家侍宴的時候,叫幾個人過去強買下他,送到縣衙外,好叫那些書生與宋家衝突。

    “四爺眼見著宋三爺把那行頭帶回衙裏,說是此事已定,不必多管,便帶著小的們離開了武平。卻不知那宋三爺怎麽跟他們講和了,那些瘋書生盯上了咱們,在汀州府截住四爺的車,將小的們一頓好打。正是那時遇上了提學的車駕……”

    座上的桓老太爺冷哼一聲,廳上寂寂,那種沉悶氣息卻壓得人不敢開口。

    桓春額前背後早已冷汗涔涔,聲音喑啞,幾乎俯伏在地上替桓文求情:“四爺也受了驚,現在還有些病症,才未能趕回家,求老太看在四爺生病的份上,饒他一回……”

    “饒他?饒了這孽障,天下士人、悠悠之口,誰來饒了桓家!”桓侍郎隻恨自己當初叫了這不省事的孫子去武平:“世上怎麽有這樣的蠢材!那宋時是個才子,將來成就尚未可知,兩家即便退...親,也不該結仇。他做出這事,是怕宋家恨桓家恨得不深嗎?竟還叫那些書生和福建提學禦史抓住……”

    桓春連忙又辯解了一句:“四爺沒吐口說出咱們家的身份,那些書生也全不知道,隻以為四爺是與宋三爺有私怨的舊仇人。”

    “那是宋家念著師徒之情……也給我這禮部侍郎麵子,不說出實情罷了。難不成他還以為這事做的天衣無縫,自己咬死不認就能瞞過別人不成?”

    桓侍郎氣得精神不濟,一手揉著太陽穴,揮揮手吩咐道:“拉下去。叫人把跟著去武平的人都帶回來,一人打四十板子,那孽障帶到堂前來,我親自看著打!”

    管家叫人把又哭又叫的桓春拉下去,桓侍郎聽他哭叫聲要把頭上瓦片掀了,又皺叮囑了一句:“莫叫淩哥兒知道此事。他與宋時一向交好,若知道桓文此舉,恐他兄弟之間生隙。”

    上回他聽說了妹妹要應選王妃,便連祭掃大事都不顧,中途便匆匆忙忙趕回家質問此事;如今若知道他堂弟在福建陷害宋時,隻怕以後要連兄弟情份都淡了。

    桓家人丁不旺:第二代統共隻有兩人,次子功名最高,去得卻早;長子隻同進士,若無人提拔,前程隻怕要終在布政使任上了。三代更是隻有桓淩這一個出息的,考得二甲進士,點了都察院禦史,剩下三個男孫中隻大孫兒桓升中了舉,今科卻誤中副榜,被發到國子監坐監。

    剩下兩個孫兒,一個桓清老實木訥,隻知埋頭看書,連書生間的交際都不愛去;桓文這個惹禍頭子更不必說。早知道當初就不該叫他去,寧可叫桓清……

    哪怕桓清不能周全禮節,至少能按著他的意思老老實實退親,比這故意結仇的好!

    他今已登上禮部左侍郎之位,大孫女又訂下了周王妃之位,有周王外家傅本兵為奧援,隻差一步就能入閣,宦途可說一片平坦。可子孫卻不夠成器,孫輩中隻有一個桓淩能支撐門戶,待他致仕,桓家還能有如此聲勢麽?

    那宋家子也是個有天份的讀書種子,萬一他心裏暗暗記恨今日之事,將來有了成就要報複桓文他們可怎麽辦?今日他肯忍氣吞聲,半為情誼,更多的卻是為了他這禮部侍郎的權勢吧?父子尚有為名利權位反目的,何況隻是師徒情份,又經得起幾回消耗……

    雖是對不住宋家,為了他這些不成器的兒孫,也為了周王與元娘夫妻好合,他卻也隻能死死壓住這對父子,不叫他們機會身居高位,反過來報複桓家了。

    他深歎了口氣,踱到書房,讓人挑亮蠟燭、鋪紙研墨,坐下來給他早年主持鄉試時取中的福建河道寫信。

    寫這樣的信著實違背他的良心,他落筆也頗為艱難,可到了蠟燭燒到半盡時,這一封信仍是寫完了。

    院中已是更深夜靜,門外有值守的下人,卻也都嚴謹肅靜,一聲不聞,空寂的院子裏仿佛隻有他一個人。桓侍郎忽有些厭惡這寂靜,耐著性子將信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細細折好,便揚聲喚下人聲來服侍。

    門外有人應了聲“是”,隨即有極輕的腳步聲由遠而近走來,給這屋裏添了幾分人氣。他心中放鬆了些,頭也不回地吩咐道:“去拿火漆臘封,我要寄封信去福建。”

    他身後的人卻不答應,而是直接抽走了他手中的信紙,自己展開看了起來。

    桓侍郎大怒,回頭就要喝斥,滿腹言語卻又在見著那人的麵目時生生堵了回去——站在他身後的不是什麽家人侍婢,而是他眼下最不想見著的,他的二孫兒桓淩。

    他隻掃了那張紙一眼,便看清了桓侍郎花一晚上寫出來的東西,而後隨手將信紙折起來揣進袖子裏,深施一禮,叫了聲祖父。

    桓侍郎養氣的工夫也極深,“嗯”了一聲,淡淡道:“原本不想叫你插手此事,不過料來你早就知道了吧。”

    ...桓淩受著祖父銳利的目光逼視,神色卻一毫不變,平靜地說:“祖父恕罪,自從我知道四弟去了福建,就一直叫人盯著此事。今日祖父審完桓春我就聽著了消息,到城外施家瓦子找了他一趟,問得究底。其實他所以做下這事,並非像桓春所說那樣,全是為了元娘,而是為他從小就嫉妒三弟,嫉妒他天資好,得長輩寵愛。”

    他抬眼直視著祖父,重重地說:“四弟讀書不好也罷了,卻不可有嫉賢妒能之心。若祖父縱容著他今日因妒害時官兒,明日他怎麽就不能害我?日後做出了祖父也無法回護他的事,咱們桓家也要受他拖累,望祖父三思。”

    桓侍郎冷笑道:“你不在都察院好生為朝廷做事,就為個外人的事跑去城外教訓你弟弟?朝廷養你這禦史有何用!”

    桓淩道:“若非咱們家毀婚,宋三弟如今已經不是外人了。祖父也不必算計著如何打壓才子,而是要欣喜於後繼有人。”

    “後繼有人”四個字直戳桓侍郎的心窩,他不禁皺了皺眉,怒道:“莫非你還要為他拿自己的前程威脅祖父?”

    桓淩垂下眼眸,溫順地說:“孫兒不敢。我今日能在外頭流連,不必在都察院做事,是因我已卸了禦史之職,馬上要外放汀州府做府通判了。我求了座師徐首輔多日才得此職,調任文書見今已在吏部,此事是真正避無可避了。”

    什麽!

    “你是清貴禦史,豈能去外麵做首領官!簡直是胡鬧!”禦史在朝中權勢極大,就是三品大員也要低頭,外放個布政使都是吃虧。他這孫子竟為外人連前程都不要了,寧願調出去當個小小的六品首領官!

    濁流官!

    這一去,唾手可及的資曆、前程都沒了,甚至還不知幾時能再回京!

    桓侍郎氣得一陣陣頭暈,恨不得早二十年把他打死,省得他今天來斷送自己一生心血。

    桓淩從袖中拿出那封信輕撫,擺著一副恭順麵孔說:“通判卻是管刑名、糧草、督運的,下麵哪個縣裏有督運稅糧不利的,我這通判也要擔上幹係,正需路道台看顧。祖父若還有哪些門生弟子在當地任職,不妨多寫幾封信,都交我帶到福建,好請上官們格外關照我些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