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七章 高麗館的接風宴

字數:5486   加入書籤

A+A-




    金至向帶著一眾高麗使者前來高麗館的衙署花廳赴宴,走到廳門時眼見廳中眾人都起身迎接,忙很謙遜的道:“各位快請坐,快請坐,咱們之間千萬不用如此客氣。”

    孫立笑道:“應該的,金侍郎乃高麗囯使,此次造訪我大宋,我等該當好好接待的!”其下屬的高麗館屬官也都紛紛附和。

    當下孫立將金至向和他手下的那幾個副使、譯使迎進花廳中。金至向自然是跟孫立、鍾浩他們一桌,至於那那幾個副使、譯使,自然有這高麗館的那些屬官作陪。當然,作陪的還有鍾浩帶著的譯使李光旭。他們分兩桌,在鍾浩這一桌主席的旁邊擺開。

    其實金至向這個高麗國使團的正使和他那兩個副使都是會說漢語的,至於他帶著那譯使,自然也是會說漢語的!不會說漢語怎麽當譯使?!

    其實高麗國上下,都是以會漢語為榮的。高麗上層基本都是會說漢語、的。

    這高麗上層人士不但會漢語,還大都會寫漢字。當然,這個時代,朝鮮半島還沒有自己的文字,這高麗的讀書人也必須讀以漢字記述的書,這會漢語、識漢字也不足為怪。就連高麗的科舉考試都是,以漢語的四書五經作為考試內容。

    朝鮮半島的國家其實一直以來沒有自己文字,一直是用漢字作為文化承載和傳承的。

    但是因為朝鮮半島的語言是屬於阿爾泰語係,與中國的漢藏語係不太一樣,漢字還是無法充分的表現朝鮮半島語言的發音和朝鮮半島民眾的思想感情,但是因為朝鮮半島文化落後,一直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所以隻能沿用中國漢字。因此一千多年以來朝鮮半島都是沿用漢字作為朝鮮半島文化記錄和傳承的文字,

    但是因為漢字和朝鮮半島語言很多地方都是都是文字和語言並不完全兼容和符合,所以這朝鮮半島那些國家的貴族都是要學習漢語的,因為漢語和漢字才能完全承載這朝鮮半島的文化。

    而普通朝鮮底層平民卻根本不識漢字,隻有朝鮮貴族、官員會使用漢字,稱為“吏讀文字”,而普通朝鮮平民隻能以口頭方式進行文化交流,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年積月累的農業耕種經驗和農耕方法也都無法長久的流傳下去.

    朝鮮的李氏朝鮮中期的時候,為了讓那些底層的國民對學習文字、文化的要求,才發明自己的文字。

    到了李氏朝鮮世宗大王時期,作為大明附庸國的朝鮮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朝鮮民眾對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願望比較強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國民的處境,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的朝鮮君王,世宗開始苦思冥想,夢想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朝鮮本土文字,讓普通的朝鮮的底層庶民也可以輕鬆駕馭朝鮮的語言.

    朝鮮世宗大王在發明朝鮮文字時,受到音樂和北方遊牧民族拚音文字的啟發,了解到簡單的音樂符號就能夠記錄世上所有的音樂,那麽,相對簡單的拚音字符也應該可以記錄全部的朝鮮語音,從而拚寫出朝鮮的文字.所以世宗組織起當時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許多朝鮮“集賢殿”的優秀學者,還特意派遣一位朝鮮知名學者,前後十幾次到大明來學習、研究漢字精髓,曆時達三十年之久,才最終發明創造了朝鮮文字,於是朝鮮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國漢字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朝鮮的“諺文”與“諺語”一樣是民間的語言文字,由於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諺文屬於二流文字.隻有貴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讀文字”屬於朝鮮一流文字.早期的朝鮮拚音文字就是被稱作“諺文”。

    雖然朝鮮文字在李氏朝鮮中期便正式誕生,但是並不意味朝鮮拚音文字的真正使用,由於中國漢字在朝鮮的強大文化影響力,朝鮮拚音文字一直作為“韓語拚音”而存在,被朝鮮婦女和沒受過良好教育的朝鮮人使用,被稱為二流文字的“諺文”,而朝鮮的貴族、官員還是繼續使用漢字“吏讀文字”.也就是說這被稱作“諺文”朝鮮文字主要是被作為社會底層庶民使用的文字。

    直到清朝末期,因為中國自身的衰落,朝鮮將使用了千年之久的高雅的官方文字——中國漢字幾乎幹淨徹底地清除出南北朝鮮,使漢字的地位從母體文字被降格為朝鮮“諺文”的二流文字了。而朝鮮文字,直到那時才大行其道的。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離著李氏朝鮮的建立還有三四百年呢,現在朝鮮半島還是高麗國呢!而高麗國顯然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而是使用漢字的。因此金至向帶領的這一行來大宋的高麗使者會漢語,識漢字也就絲毫不足為怪的。

    這高麗國的使者既然都會說漢語,和這高麗館的大小主官和屬官交流沒有絲毫的問題,其實這譯使在這種場合倒是沒什麽太大作用。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些譯使就完全沒必要了,到了正式場合這譯使還是要在場的。

    待金至向他們這一行高麗使者坐定後,孫立吩咐手下,讓廚下上菜。

    以前大宋和高麗保持宗藩關係時,因為大宋和高麗使者往來還算比較密切,所以這高麗館因為要接待高麗使者,平日裏是養有好多廚子的,而且這些廚子還會做高麗菜。

    雖然如今大宋和高麗早已斷絕了宗藩關係,而且高麗館的經費緊張,但是因為這廚子關係到這高麗館內大小屬官的切身福利,所以這廚子雖然有所裁撤,但是到如今依舊養著好幾個。這廚子可不隻是管著給高麗使者做菜肴和飯食的,畢竟這高麗使者有時幾年才來一次,這些時日平日裏自然是要給這高麗館的大小屬官做菜肴和飯食的。因此這高麗館的每任勾當公事,都是對多保留幾個廚子沒有意見,畢竟這是關係著自己利益的事情。

    這高麗館有自己養著的好幾個廚子,自然用不著去外邊酒樓宴請高麗使者,這宴席在自己這高麗館內就能辦到了。

    今日因為是接待高麗使者,所以這高麗館內的廚子特意做的都是高麗菜式。

    鍾浩今日倒是跟著金至向他們嚐了個鮮,後世他倒是吃過韓~國料理,但是來到大宋後,還真沒吃過這高麗菜。

    當然,其實也就是沒吃過時覺得稀罕,所以有些好奇。等到吃過之後,鍾浩覺得這高麗菜式比起大宋菜式來,實在是太乏善可陳,沒什麽亮點,也就吃這麽一次也就罷了。對於下一次,鍾浩便實在沒什麽興趣了。這高麗菜式實在是太少了,比起大宋的菜式來,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鍾浩對於這高麗菜式無感,但是金至向他們這一行高麗使者確是頗有感觸。他們自從五月份就從高麗的江華島出發了,但是這出海沒多久就被秤砣島的高麗海盜和倭人海盜劫持,一直被囚禁在秤砣島和車由島上。這五個多月來,他們哪裏曾吃過什麽高麗菜啊?!這麽久沒回高麗,他們也是頗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因此,金至向他們這一行高麗使者今日吃到這頗為地道的高麗菜,不禁很是有些感懷不已。

    今晚在這高麗館衙署的迎客廳內的一場接風宴,氣氛很是不錯。

    孫立自忖這次高麗使團的正使由金至向這樣的高麗國禮曹侍郎高官擔任,規格非常的高,而他隻是一個正七品的勾當高麗館公事,對人家這樣金侍郎這樣的高官自然要客氣一些。

    而金至向雖然級別挺高,但是如今雙手空空如也的來到大宋,什麽都沒有能夠拿出來去結交大宋官員的,隻能靠自己的待人接物的誠意去和這大宋官員結交了。因此金至向對這孫立等人也是保持了足夠的尊重和客氣,姿態放得很低。

    因為雙方都放低姿態和對方打交道,所以這賓主雙方都覺得對方很好相處,因此這一場酒席自然是其樂融融、氣氛不錯。

    當然,這場接風宴並沒有談什麽具體的事情,大家隻是泛泛的談了一些場麵話。至於具體的事情嘛,肯定是要私下談的,這種場合談正事兒肯定是不合適的。

    ………………

    回到登州的鍾浩,感覺心裏終於輕鬆下來了。金至向他們這一行高麗使者是來跟大宋朝廷善談恢複宗藩關係的,而鍾浩是朝廷派來和高麗使者接洽的。如今鍾浩既然了解到了這金至向他們這一行高麗使者此次來登州的訴求,那自然也算是差遣完成了。他隻要把自己和金至向他們這一行高麗使者接洽後了解到的事情,向朝廷匯報上去,這差事兒便算是完成的差不多了。

    鍾浩覺得自己這給朝廷匯報差事的奏折給朝廷發出去之後,自己應該就算完成差事兒了,應該便能回家了。自己可還是在休假呢,這趟來登州的差事兒,本來就算是義務工,自己這一趟差事兒都出來四個多月了,這可都是自己休假的時間啊!

    鍾浩現在巴不得立即回青州去跟富若竹,還有婉兒、姨母他們團聚了。本來就跟富若竹,還有婉兒、姨母好久不見了,這一共才這麽一段時間休假,這一趟差事兒都占去快一半時間了,實在有些令人不爽。

    鍾浩其實並沒有那麽多在官場大展拳腳,繼而為國為民幹一些大事兒的心思!他其實對官場並沒有太大的企圖,之所以走到這一步,大部分是被人推動著前行的。

    鍾浩後世時其實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雖然對自己的民族也很是熱愛,但是確是隻能拘囿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內。來到大宋後,雖然他混得相對於後世來說,要稍微成功一些,但是他的思想並沒有改變太多,依舊是認為自己是一個小人物。他的思想依舊是先過好自己的日子,把自己的日子過舒坦了,才會再去想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做點事情。因此,鍾浩現在就很為被朝廷差事兒所困,不能和自己妻子和親人團聚而感到有些鬱悶。

    當然,鍾浩也很敬佩那些從下便立誌報國為民的人物,但是也隻是敬佩而已。鍾浩其實有些覺得那些帝王將相的傳記中,很多人物都是從下立誌為國為民,並不是那麽真實!人都是有自私性的,哪有那麽多一心為國為公的人物。範仲淹範公為什麽被曆代人推崇,就是因為他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一心為公、不計私利的人物實在是太少了!

    鍾浩其實也想為大宋做些什麽,以避免七十年後漢民族文明的那次浩劫,但是以他的人微言輕,這實在有些太難為他了。而且這個時代,實在太多的牛人,各人都有各人的主張,哪怕是自己有朝一日大權在握,也未必能“便把令來行”,自己所推行的政策,未必便能執行下去。從這方麵講,這個時代的牛人太多,倒未必是一件好事兒了!就算出來一個強力人物,想為大宋做點什麽,也很有可能被一群牛人群起圍攻,從而導致失敗。

    鍾浩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個小人物,其最先所想的都是過好一家一戶的日子。其實鍾浩覺得這也是大多數大宋人的思想,家國天下,其實家是在國之前的。大多數大宋人也都是先顧好自己的小家,繼而整個家族,之後才會考慮大宋這個國家。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其實也是無可厚非。鍾浩覺得這也不算什麽,起碼自己就算不為大宋去做點什麽,也比起那些不但不為大宋做事,還在挖大宋牆角的人強多了。

    當然說這麽多,其實鍾浩都是再為自己的個人利己主義找借口。因為鍾浩真的想回青州了,真的想回到自己親人身邊了!改變國家大趨勢的事情,畢竟離他太遠,他覺得先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