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疾風知勁草
字數:6159 加入書籤
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
翌日清晨,劉協趕在董承出發之前抵達東郊營寨。
王越和史阿帶領一百名虎賁衛隨行,其中有兩人身形消瘦,以至於行走時身上的鎧甲叮叮作響。
這二人便是喬裝出城的伏皇後和董貴人。
劉協本想讓她們留在身邊,憑自己的本事還怕保護不了兩個女人。
但思來想去,他終究還是覺得讓她們跟著董承和家眷一起先走,更保險一些。
上萬人的東歸家眷都先行起程了,再加上她們兩人又有何妨?
最重要的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刀劍流矢不長眼睛,劉協擔心萬一出了岔子,豈不等於是自己害了她們。
劉協和伏壽、董琬(董貴人)之間談不上情意。
一個多月來,他從未和她們正麵接觸過,沒有正眼看過她們,也沒有說過話,甚至連兩女的容貌長相都沒有看清楚。
盡管同住一個屋簷下,卻形同陌路。
但是伏壽和董琬早就頂著天子嬪妃的名分,不管劉協喜不喜歡她們,她們都是皇帝的女人。
劉協取代少年郎當了皇帝,那她倆就是他的女人,即使有名無實也早有歸屬。
既成事實,毋庸置疑。
就算劉協想更改,廢了她們重新冊立皇後和貴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這裏麵牽涉到很多人的利益和錯綜複雜的君臣關係。
最直觀的就是執金吾伏完和安集將軍董承,這兩人都是劉協頗為倚重的親信大臣,倘若廢了他們的女兒,結果會怎樣?
還有楊彪、韓融、司馬防等一幫老臣,冊立皇後和貴人是他們保舉促成的,若劉協廢了她們,這幫老臣會怎麽想?
這些劉協都明白,但他心裏有個疙瘩沒解開,代替少年郎當了皇帝,並不意味著他可以毫無芥蒂的接收少年郎的女人。
所以他不想和伏壽、董琬碰麵,甚至不想和她們有任何瓜葛。
即使“貴妃”偷偷告訴他,兩女還是處子完璧之身,死去的少年郎比他還小一歲,又長期擔驚受怕,以致發育緩慢,毛都沒長齊呢,縱使美女倒貼也有心無力。
劉協知道真實情況後仍然不改初衷,畢竟這有名有份的兩個女人和他之前的夜店狂歡不一樣。
碰了就會黏上,甩都甩不掉。
縱然劉協的身體異於常人,但他終究隻是十五歲的少年,這個年紀就結婚成家對他來說,簡直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
很可惜,現在的他已經成家了,而且還是倆女人。
由此不難想象,劉協心裏多麽糾結,日常生活中又有多矛盾。
……東郊營寨。
劉協的到來讓董承十分欣喜,而伏壽和董琬的出現,更讓董承對他感激涕零。
但時間緊迫,早就定好的出發時辰不能隨意更改,因為這牽涉到上萬人和千餘輛馬車的龐大隊伍。
臨行之際,劉協沒有叮囑什麽,隻是遞給董承一樽酒……
路過伏壽和董琬的馬車時,劉協輕拉韁繩減慢速度,朝馬車的小窗喊了一句:“注意安全,一路保重。”
很常見的送別詞,卻把車內的伏皇後和董貴人感動的一塌糊塗。
可惜等她們擦幹眼淚,推開車門想再看劉協一眼時,留給她們的是縱馬奔馳漸行漸遠的一行背影。
值得提的是,劉協給董承送行時,看到了禦前內侍太監黃榮和經常跟在楊奉身邊的一隊親兵。
這讓他頗感欣慰,楊奉忠實的執行了他交待的任務,派遣親信前往河東邀請白波軍出兵馳援。
隻要去了,白波軍就會來,這點自信劉協還是有的,因為跟隨使者去白波穀的還有他親筆書寫的封賞詔書。
亂世之中人心雖然險惡,但追名逐利之心始終不變。
…………
董承領軍護送百官家眷起行出發的時候,南門外新一天的攻城戰也隨之拉開序幕。
楊定與段煨之間的恩怨鬥爭,早在開戰之前其他觀戰的將領就和他們雙方達成了口頭約定。
楊奉和張濟大軍駐紮在南城郊外,與楊定軍營毗鄰而居,因此段煨不得出城偷襲楊定營寨,避免誤傷其他兩座軍營的士兵或破壞營寨。
董承所部兵馬駐紮在東門外,營寨中還有皇室和公卿百官的家眷及財物行李,故而楊定、段煨雙方不得在東門交戰,以免殃及無辜。
概括起來就是,攻守雙方不許在南門和東門交戰。
顯而易見,這項口頭約定很霸道,蠻橫不講理。
但是,迫於形勢,楊定和段煨又不能不答應。
時至今日,攻守雙方打得不可開交,連續鏖戰如火如荼,並且死亡慘重,但他們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
東門和南門兩座城樓依舊風平浪靜,駐紮在城外的張濟、楊奉和董承三支兵馬,完全不受影響,隨時都可以自由出入城池。
換句話說,楊定和段煨兩軍完全可以和城外任何一支兵馬暗中結盟,喬裝改扮之後出城或進城偷襲對方老巢,進而一舉擊潰對方。
然而事實卻是,交戰中的楊定和段煨,雙方都沒有這份能耐,因為天子劉協三天兩頭敲打觀戰各方將領,致使他們心存顧忌,不敢輕舉妄動。
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事原則,張濟等人寧肯作壁上觀,也不願趟渾水。
當然,天子和百官留在城內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牽製作用,讓參戰或觀戰的各路人馬都有顧忌,束手束腳,無法放手一搏。
而這恰恰是劉協想要的結果。
何時開戰,何時停戰,全由他說了算,借力打力,使局勢始終保持可控。
這就是皇權至上的體現。
雖說他現在是落魄天子,但天子即使落魄了,依然是皇帝。
巧妙利用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一手敲打一手拉攏,雙管齊下,縱使扭轉不了大局,但影響身邊這群人還是綽綽有餘的。
算上今天,楊定和段煨兩軍已經打了八天,如果從抵達華陰城那天算起,劉協和百官已經在華陰城待了十三天。
據斥候探報,最遲後天中午,李傕郭汜大軍就會抵達華陰……
返回縣衙的路上,劉協暗暗盤算著,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晌午,虎賁衛探馬帶來一個消息,說楊定親自領軍攻打西門時被流矢射中了。
但傷勢不重,箭矢射中了他的左臂,傷口不深,肱骨擋住了後繼乏力的箭簇。
對統兵將領來說,隻要沒有傷筋動骨都是皮外傷,不礙事,拔掉箭頭,掄起大刀繼續廝殺。
不過楊定顯然不能和久經沙場的武將相提並論。
他是“涼州大人”,是飽讀詩書的名士,之所以親自領兵攻城,那是因為他求勝心切,打急眼了,他本想身先士卒給帳下將士做個表率,希望一舉攻下西門,盡早解決戰鬥。
沒想到,第一次領兵攻城就掛了彩。
據說楊定中箭墜馬的時候,竭嘶底裏的痛呼驚叫,以至於他的親兵衛隊都以為他不行了,手忙腳亂的把他抬回軍營。
結果……還沒抬到軍營,插在肩膀上的箭簇就被蹭掉了。
就擦破點皮兒,害得全軍將士草草收兵,回營後才知道原來是虛驚一場。
聽完探馬的稟報,劉協啞然失笑的搖了搖頭,擺手示意他下去歇息。
午後,劉協讓王越、史阿收拾行囊,給戰馬喂足草料,隨時準備出城。
與此同時,留在城內的公卿百官們也在打點行裝,今晚出城到董承留下的東郊營寨落腳,明日一早出發,爭取三日內與先行一步的家眷隊伍會合。
劉協之所以讓他們多留一天,就是為了再籌集一批糧草,送到楊奉大營。
是的,這臨走前的最後一批糧草隻給楊奉。
至於張濟和楊定兩路人馬的糧草籌備情況,不在劉協的考慮範圍之內。
之前十幾天籌措的糧草和布匹,劉協早就密令董承運走了,此刻正在弘農郡內前往陝縣的路上。
五天前這批物資就已裝車起行,董承從羽林衛中抽調七百精兵,由屯騎校尉伏德(皇後伏壽的哥哥)領軍押運護送。
以至於董承今早親自帶領家眷隊伍出發,身邊隻有八百羽林衛隨行。
一想到董承的羽林衛攏共不到兩千人,劉協心裏就憋了一股怒火。
董承可是自己的親信將領啊,手下就這麽點兵馬,再瞧瞧楊奉、張濟、楊定三路大軍,少則四五千人馬,多則一兩萬大軍。
董承當初投效少年郎的時候手握三千精兵,幾年下來,兵馬非但沒有增加,反而越來越少。
不久前郭汜中途反叛,董承拚死保護少年郎突圍,激戰之下折損了千餘人。
再加上劉協組建虎賁宿衛,又從董承軍中挑選了三百青壯,致使原本兵馬就少的董承,隻剩下一千五百餘人。
實際上,劉協目前掌控的兵馬也就董承手裏這點人。
就算這樣,昨天下午見麵時,董承還想把自己的五十名親兵衛隊交給劉協……
忠誠不是嘴上說說就行,而是關鍵時刻的表現。
董承毫無保留的忠誠,讓劉協暗自慚愧,這才有了他一大早把伏壽和董琬送到董承營中之行。
以己度人。
董承為什麽對他忠心耿耿,除了他是皇帝以外,最重要的是董承唯一的女兒董琬是他劉協的女人。
…………(未完待續)。(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