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步步生蓮

字數:3916   加入書籤

A+A-


        眾人來到目的地,見到年逾古稀的毛正聰,老人精神矍鑠,拉著蘇淵的手,熱情道:“自古英雄出少年,蘇大師給咱們龍泉長臉!”

        蘇淵謙虛幾句,毛正聰也不廢話,直接拉著眾人上山,親眼實地考察窯口。

        邊爬山邊介紹道:“曾芹記的龍窯已有170年曆史,長達米。現在每年燒兩次窯,算是龍泉最古老的窯口之一。”

        “還記得我小時候,山上遍布龍窯,作坊零次櫛比。下雨都不用帶傘,山上棚屋的屋簷連著屋簷,從下麵走過去,也淋不到雨。解放前的作坊中,尤以張、龔、李、陳四大家族規模最大,名聲最響。”

        “明清時期民間青瓷製作逐漸被成本更低的白瓷所替代。加上皇帝審美的變化,人們逐漸舍棄青瓷,改用白瓷。明朝的海禁政策更加阻礙出口,讓龍泉青瓷徹底邊緣化。”

        “畢竟當時家家戶戶用的都是白瓷,仿古瓷器的需求量寥寥無幾。民國時期龍泉工匠們隻做少量青瓷,基本全部出口島國,有的甚至作為贗品流入古玩市場。”

        毛正聰無奈道:“當年四大家族之間的關係封閉,在手藝的傳承、製作的瓷器種類等方麵幾乎沒有交流。做完瓷器都是用布包起來,再放在籮筐裏拿出去,生怕別人看見。傳手藝也十分講究,傳男不傳女。”

        “官方號稱龍泉青瓷工藝失傳三百年,其實不然。無論選料配方,還是成分配比或燒造工藝,民間都有經驗豐富的工匠親手操作,當地一直保留著傳統技藝,隻是產量不高而已。”

        “後來國家複興青瓷工藝,政府選拔五位來自四大家族的高手帶著三名學徒組成八人小組,試圖重新製作龍泉青瓷。徐朝興和我有幸成為學徒,師從李懷德和趙大海。”

        眾人邊聊邊走,很快來到龍窯麵前,毛正聰笑道:“現在咱們本地的龍窯大多早已廢棄,汽窯等現代化製瓷工具成為絕對主流。曾芹記古窯雖然依然能燒,主要是得益於政府的財政支持。”

        “相比汽窯85的成品率,柴窯的成品率尚不足20。燒一次窯,所用木柴就超過1萬斤。換句話說,同樣器物,柴窯燒製的瓷器價格要比汽窯高出20倍!”

        “當然真正高手還是喜歡用柴窯,古法燒出來的氣息古樸,這是汽窯無法替代的關鍵。同時每件瓷器的釉色千差萬別,甚至還會產生窯變,這才是老天爺賞賜的奇跡。”

        “當然客戶定製的方式也與眾不同,不是按照成品計算,而是按照放入龍窯中的坯計數,損耗部分由客戶承擔。”

        正好有人在燒窯,毛正聰帶著蘇淵親眼觀看整個過程,不少窯工在幹活,各司其職,忙而不亂。

        工人看見毛正聰進來,紛紛打招呼,然後繼續手裏工作。帶著蘇淵來到院子角落,有兩個工人在處理泥料。

        隻見一個窯工站在大坑裏,赤腳踩在泥料上,用力下壓,一步一個腳印,從邊緣往中心沿圓弧移動,真有點步步生蓮的感覺。

        “菊花芯,蓮花瓣,三道腳板兩道鏟!”

        毛正聰笑道:“拉坯之前需先將經過陳腐的泥料取出踩煉,第一步就是踩泥,俗稱踩蓮花墩。講究每踩完一層,加一層,三層用鏟子拍打。”

        “主要目的是將泥料中殘餘氣泡排出,並使水分進一步均勻,以防止燒成過程中產生氣泡、變形或開裂。”

        “下一步就是揉泥,你看那邊。”用手指指旁邊的幾個工人,都坐在一條長板凳或平整青石板上,俗稱碼頭。

        凳子前低後高,便於用力,凳麵上墊一塊白布,工人騎坐在凳上雙手用力揉壓泥團,依次將空氣排擠出。搓揉成長條形後,豎起壓短,進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複,直到達標。

        “別的地方手法類似揉麵,泥形呈旋渦狀。另一種形似羊頭,俗稱卷羊頭,龍泉這裏工人大都采用這種方式,效率更高。”

        走進屋裏,五六個工匠正在拉坯,蘇淵眼前一亮,近距離觀察。取一塊加工好的泥團,放置在拉坯機的轉盤中心。打開電使轉盤轉動,雙手均勻用力壓泥團使之平滑。

        開孔壓底,從泥團頂部用雙手拇指慢慢壓下,同時向上擠壓和向外拉大泥孔,用左手的掌心下壓泥團開孔後的中心,並向外推動。

        用右手的四指從中心逐漸向左向上提和壓,同時以左手扶住外沿,翻起泥團的外沿。

        雙手擠壓泥壁,左右手配合向上提拉,形成泥筒。雙手均勻用力,將泥筒拉高。

        將左手伸入筒內,與右手同步向上拉高和向外擴展。重複擴展,拉成陶瓶的基本形。

        動作要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從底部延伸到口部,並保持造型勻稱美觀。

        毛正聰看蘇淵十分認真,笑著解釋道:“拉坯需要先測量原件大小,再根據幹燥收縮和燒成收縮規律,仔細計算出坯的大小。在拉坯成型的過程中,比率計算是在原件數據基礎上加20左右。”

        “現在即便是學院導師作品,與過去工匠設計的圖樣相比仍有不小距離。過去工匠會根據不同工序來細分工種,每人隻專注完成自己所負責部分,長年累月練習,在細節把握自然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蘇淵突然有種自己動手的衝動,要知道流雲手可是昊十九的拉坯絕技,但強行忍住衝動,等回去再說。

        可能是看出蘇淵的用心,毛正聰感歎道:“在龍泉當地很多業內人士談論青瓷時都會提到市場占有率低、創新度不夠、品牌影響力欠缺等問題,是造成如今行業蕭條景象的原因。”

        “在我看來因為青瓷是單色釉,如果有黑點或是氣孔,任何東西是掩蓋不掉,這就對燒造工藝提出極高要求。”

        “由於這一點,批量化生產質量過關的青瓷至今仍是難題。成品率低,產量很難把控,就算訂單來,甚至會麵臨交不出貨的問題。這才是造成市場流通量低的最大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