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四時雷電鎮
字數:4684 加入書籤
    蘇淵雙眼一陣清亮,仿佛再次得到提升,目光落在梅子青身上,腦中湧現各種信息,眼中閃過種種場景,從拉坯、利坯、上釉、入窯,前世今生,居然曆曆在目!
    蘇淵露出一絲微笑,所謂火眼金睛,效果跟高級相劍術一樣,都能讀取工藝流程,仿佛齊天大聖孫悟空,上九天,入九淵,無往而不利。
    洞若觀火,
    明察秋毫!
    看著眼前所有人五體投地的表情,青瓷已經達到巔峰,從流雲手到玲瓏刀,然後是千峰翠色的弟窯,再是金絲鐵線的哥窯,最後是傳說中的無中生水。
    龍泉青瓷作為單色釉,所有精髓已經全部掌握,在蘇淵眼裏,沒有任何秘密可言!
    泉山和千葉對自己敬如天人,極力邀請有時間到舍下做客,剩下本田三人更不用說,恨不得馬上得到所有作品,切碎了研究。
    茶道會結束後,蘇淵回到龍泉,剩下的事情交給龍泉堂。無論是玲瓏瓷還是梅子青,甚至哥窯,現在已經沒有太多興趣。
    開啟火眼金睛,蘇淵心中已經有新目標,那就是……
    天下瓷都,
    景德鎮!
    明如鏡,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
    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景德鎮創造的眾名瓷之中又以青花瓷,粉彩瓷,玲瓏瓷,顏色釉為最,此外還有釉裏紅,鬥彩,薄胎瓷,雕塑瓷,瓷板畫,五彩瓷,釉下七彩瓷等品種齊全,多達三千多種。
    據文獻記載,源於漢,興於唐。從五代古窯址和出土的瓷片算起,也足有1000多年的曆史。
    伴隨五代、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的盛衰興亡,也經曆滄海桑田,但至今屹立不倒,經久不衰。
    天下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於一省,餘嚐分守督運至此地,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
    戲之曰:四時雷電鎮。
    打電話給呂成龍,上次聽說他每年都要去景德鎮實地考察,十分熟悉當地。約好過兩天見麵,一起轉轉。
    安排好龍泉事情,蘇淵獨自來到京城,見到呂成龍,一起坐飛機去景德鎮。
    “我每年都要去轉轉,就是要與時俱進,學習最新仿古做假技術!”
    呂成龍無奈道:“就連我師傅,堂堂故宮鑒定權威,到最近兩年也不由感歎說,如果不是親自站在窯口,親眼盯著燒窯過程,他老人家都有可能打眼上當!”
    蘇淵有些吃驚,這句話可有點駭人聽聞!如果連耿寶昌都打眼,那……
    “哎,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的製瓷來發生很大變革。國營瓷廠由於產品老化,不能適應市場變化與需求,在競爭中不得不相繼改組,分割承包,甚至倒閉,其處境十分尷尬。”
    “反而是鄉鎮企業和私人作坊如同雨後春筍,替代大廠銷路,很快填補市場的缺口,由於是手工作坊,船小好調頭,想怎麽做就怎麽做,很快遍布全國各地市場。”
    “其實自古都有仿古瓷,元代仿宋代,明代仿元代,清代仿宋元明水平達到巔峰。”
    “當年瓷器廠為仿古,專門派技術人員赴故宮描樣、繪圖、打色稿,回來試燒,攻破道道難關,終於燒製成功。”
    “老一輩匠人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在銷售上以新仿品售人,開門見山,沒有做舊,沒有欺詐,賣者坦然,買者稱心。”
    “後來這十幾年間,不少私營者以家庭為主體,老板開始時不太懂製瓷專業,更不懂古瓷鑒賞,隻能憑低價雇來的成型和彩繪的師傅製作,做成什麽樣就算什麽樣,魚龍混雜,泥沙俱下。”
    說完呂成龍痛心疾首,長歎道:“現在這類瓷器看似製作無度,不倫不類,反而銷路一直長盛不衰,以至於潘家園九成九都是這種垃圾東西!”
    蘇淵沉默不語,有需求才有供給,這些玩意正好能滿足絕大部分消費者的虛榮心理。無論是花幾百上千買個青花放在書房附庸風雅,還是真的想用高仿騙人謀利,需求大,才導致現在的結果。
    “提起仿古瓷,第一聯想必定是樊家井村,那片靠近火車站的彈丸之地,搖身一變居然變成全國仿古瓷中心?”
    “有人粗略計算過,不足000人的村落,卻有500多家陶瓷作坊和店鋪,平均六個人就擁有一家作坊。”
    呂成龍無奈道:“中午吃完飯,下午帶你去轉轉,親自體會一下,什麽叫做烏煙瘴氣!”
    蘇淵點點頭,飛機很快到達機場,先來到酒店,安頓好休息吃飯,下午打車直奔樊家井。
    “老板,要不要青花,絕對清三代官窯,來看看吧!”
    “這裏有明代永樂龍瓶,五百一個,隨便選!”
    “來這裏,洪武青花釉裏紅梅瓶,一千拿走!”
    剛下車,馬上被幾個老娘們拉著,嘰嘰喳喳讓去店裏看東西。趕緊離開,走出好遠才甩掉她們。
    “洪武青花釉裏紅?故宮也不過三件,還有一個是殘器!”
    呂成龍氣喘籲籲,又氣又怒道:“看見沒?兩年沒來,越來越過分,真是……”
    蘇淵也沒有想到,就在火車站眾目睽睽之下生拉硬拽?
    國寶遍地都是,一千隨便選!
    兩人往街裏走,這裏反而沒有人沿街叫賣,兩邊都是小店鋪,有的門還半關著,不知道裏麵搞什麽東西。
    呂成龍對這裏很熟悉,低聲解釋道:“作坊分工明確,有些專門生產白胎,有些加工青花等釉下彩瓷,有些加工粉彩等釉上彩瓷,這樣劃分極大提高工作效率,也最大程度地利用樊家井不大的生產空間。”
    蘇淵時不時往店裏看幾眼,果然到處都是瓷器,十幾平米滿滿當當全是各種瓶瓶罐罐。很多貨架上擺不下,直接放在地上。
    “這裏還有幾十家特殊店鋪,就是所謂的專業做舊,因為未做舊的仿古瓷永遠隻能作為工藝瓷出售,價格大打折扣。”
    呂成龍指指遠處一間小店鋪,小聲道:“這些店鋪由一些做舊修複技術高明的師傅開設,往往是一個人開一家店,比的是各自擁有的技術和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