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瓷器中的法拉利

字數:4315   加入書籤

A+A-


        呂成龍搖搖頭,無奈歎口氣,這就是現狀,誰也改變不了。

        古玩全憑眼力高低,哪怕您花一億,隻要買到假貨,自認倒黴,法院都救不了。

        尤其在景德鎮,千年瓷都,地下多的是各種官窯碎片。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款識最多,專門有人從禦窯廠遺址挖瓷片,然後高價賣。

        禦窯廠為保證入宮瓷器都是精品,出爐後凡是有瑕疵的都會被敲碎扔掉。至今在窯址下,仍埋有大量殘瓷。

        遺址是前些年在景德鎮市政府大樓地下發現,考古發掘後,政府動遷,禦窯廠被保護起來。當時有人故意在禦窯廠周圍租店麵,白天開門做生意掩人耳目,晚上打地道盜挖地下的殘器和瓷片。

        很多藏家喜歡看底款,認為是鑒定要點,其實新瓷接老底並不是什麽新發明,有點水平都會做。

        故宮為修複也買來各種高科技,接底精密度相當高,一台專用儀器最少上百萬。

        老喬又指著一個圖片道:“如果我仿照故宮藏品做一對牡丹花卉碗,然後裝上底款,再配上老盒子,讓人拿去上拍,至少能拍出100來萬!”

        “要我說真正官窯高仿品,除形製、繪畫、工藝必須符合宮廷規製之外,還必須滿足其他幾個輔助條件。”

        “一是胎土必須取自當朝的老坑;二是色料必須出自當年的原料產地;三是由柴窯燒製而成。”

        “胎土配置和製作工藝到位,燒出來的成品重量必須與真品相差無幾,有些甚至精確到克。”

        “器型的尺寸、弧度與真品分毫不差。隻要使用坑口相同的色料,再進柴窯燒製,基本上器物表麵發色準確、釉層肥潤。幾個條件符合,足可以讓大部分鑒定者大跌眼鏡。”

        說完不屑道:“什麽拍賣行首席鑒定專家?我這件明成化孔雀綠釉魚藻紋盤在境外拍過一隻,880萬成交,當時由國際著名拍賣行的瓷器鑒賞家拍板認定。”

        “還有這個九桃粉彩瓶,拍過兩隻,可沒賺到多少錢。因為當初光是研製就用三年時間,花100多萬……”

        “這件嘉靖五彩魚藻紋罐,曾經拍出80多萬……”

        蘇淵看著老喬得意洋洋的指點江山,幾大拍賣公司的畫冊赫然變成戰利品,一個人尚且如此,那其他……

        老喬已經把蘇淵當成同道高手對待,收起畫冊,正色道:“這些都是過去式,在我看來高仿最難不過兩大挑戰!”

        “一是何朝宗的觀音,二就是乾隆的轉心瓶!”

        蘇淵皺起眉頭,沒想到老喬會說出這番話,呂成龍聽完點點頭,接話道:“相傳乾隆某年到景德鎮微服私訪,無意對一位老瓷工說:可惜這裏沒有會動的瓶子。”

        “老瓷工聽完冥思苦想,突然受到走馬燈的啟發,終於創製出一種會轉的瓷瓶——鏤空轉心瓶。”

        “幾年前一個乾隆琺琅彩轉心瓶曾經創造五點五億天價,至今還傲視群雄,無人能敵。”

        呂成龍感歎道:“雖然文物的價值不能完全用金錢衡量,但同樣能說明轉心瓶的稀有和珍貴,五點五億,相當於四噸純金!”

        老喬站起身,從保險櫃裏拿出一件作品,小心翼翼放在桌上。隻見瓶口外撇,頸部短粗,瓶肩下垂,瓶頸兩側塑有象耳,整體造型沉穩大方、雍容華貴。

        外瓶采用琺琅彩繪製,圖案以複雜精致的纏枝花紋為主,色彩鮮豔明媚。腹部有四個鏤空的開光景窗,其圖案是四季的花卉風景,采用鏤空雕刻的手法,非常精巧。

        透過鏤空景窗可以看到裏麵的內瓶,上麵為粉彩繪製的嬰戲圖。一群可愛孩子有的騎馬、有的舉著傘蓋、還有的在擊鼓或提著燈籠,形象千姿百態。

        當內瓶轉動的時候,畫麵上的孩子們仿佛擁有生命,紛紛活動起來。

        蘇淵心頭一震,沒想到居然能見到國寶?突然恍然大悟道:“可惜是一件殘器!”

        老喬長歎口氣,看著轉心瓶幾處修補過的痕跡道:“這隻轉心瓶是千辛萬苦收集而來,就算是殘器也是三生有幸。”

        “頸部十二個的開窗中寫有楷書的萬年、甲子及篆書的10個天幹名稱,肩部寫有篆書的12個地支名稱。當頸部旋轉的時候,頸部和肩部的兩組開光對合變化,就可以組成一部萬年曆。”

        老喬滿臉癡迷道:“我認為轉心瓶絕對堪稱別出心裁,巧奪天工!”

        蘇淵點點頭,怨不得對方說這種話,要知道轉心瓶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內瓶是一個獨立個體,外瓶分為頸、腹和底座三個部分,其中腹部乃鏤空,以便於觀看內瓶的圖畫。

        需要分別把四部分燒製成型之後,先將內瓶套入外瓶之內,與外瓶的底座組合好,再用一種特製黏合劑把內瓶上沿與外瓶的頸部黏合。

        這樣內瓶才可以隨著外瓶自由旋轉。當轉動外瓶的瓶頸時,從外麵看,內瓶上的畫麵就變得活靈活現。

        首先內外瓶的設計尺寸要合理,內瓶繪畫位置要得當,同時還需要控製好各部位的收縮比例,要求燒成之後不能變形。

        如果比例尺寸稍有差池,就會導致無法組裝或者轉不起來。設計製作的很多方麵,甚至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難以實現,很難想象在完全依靠手工製造的情況下,工匠是如何精確把握其尺寸和比例?

        蘇淵眼中閃過各種場景,火眼金睛啟動,讀取全部工藝流程。要把外瓶底部製成雞心狀的鈕,把內瓶底心做成雞心狀的槽,鈕和槽要絕對吻合。

        尤其要考慮外瓶和內瓶的幹燥率,以及掌握好燒成後的收縮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鈕和槽不吻合,即便前麵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費。所以製作轉瓶的代價十分大,往往是百裏挑一。

        就算是頂級老把樁來燒窯,也不敢說一定能成功。但凡有百分之一的誤差,就會前功盡棄,一敗塗地。

        據清代記載,轉心瓶存世十分稀少,隻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由禦窯廠曾經先後燒造數件可以旋轉的瓷瓶及瓷碗,花費巨大,僅供皇帝賞玩之用。

        連好大喜功的乾隆都不舍得多燒一個,可見其花費之大,堪稱奢華之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