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4章 開元

字數:554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 !
    大典結束,承乾很疲憊,可卻又十分亢奮。
    新皇叫上首相張超同行,現在,皇帝正式移居皇宮,李世民依然住在北宮長樂宮。而新冊封的太子李顯還太小,因此東宮暫時空著。
    “元輔,太上皇今天能來參加典禮,全程還如此配合,朕十分意外。元輔究竟跟陛下說了什麽?”
    “其實也沒什麽,就是交了交心。談了下大唐的創業艱難,說了貞觀十餘年來辛苦。陛下很感慨,但也是個提的起放的下的人。在知道三年後,可以前往美洲時,陛下難得的輕鬆高興。”
    承乾感歎,“這就好,說實話,今日之局麵,我心裏也很愧疚。”
    “元輔,這新朝年號,你想好了嗎?”
    張超回道,“臣與內閣諸相初步商議過,大家各自提了些年號建議。”
    “元輔你提的是什麽?”承乾問。
    “開元。”張超解釋道,“此出自漢書·李尋傳,漢興至今二百載,曆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這是開始新紀元之意,也是一個好的開端。臣以為開元做為陛下年號,很合適。”
    “開元,確實不錯,我大唐當初鑄的第一款錢幣就是開元通寶。元輔,明年正月為開元元年嗎?”
    ‘臣建議,以今年就為開元元年。’
    貞觀十四年,在百姓的心裏可不是什麽好年份。又是南北軍交戰,又是錢荒又是紙鈔貶值,經濟蕭條,還有南方的大洪災。
    張超提議今年就直接改元開元,也是想要盡快的讓百姓接納新皇和新朝廷。貞觀已經過去了,現在是開元了,也是新的一朝了。
    新朝新氣象,以後新政推行,自然貞觀朝的阻力也要小些。
    多數來說,新皇繼位第一年是不改先皇年號的。但如今情況也算特殊,李世民又沒死,他是太上皇,還是被兵變趕下來的。
    張超說今年改號當然也行。
    何況,如今朝廷提出的治國口號不再是以孝治國,而是以法製國。
    “好,那朕今日就頒詔天下,正式改元,現在就是開元元年十月。”
    新皇登基,皇後和太子也冊立了。
    而內閣、翰林院、議會、禦史台、大理寺、樞密院各衙主官,更是在皇帝登基前就已經確定了。
    新朝開始,各個新的中樞機構也算是正式開始運轉了。
    新內閣衙門,就在原來皇城裏的中書門下。而翰林院,則搬進了宮城前廷,在貞觀殿前廣場一側,這是為了方便備皇帝谘詢和協助皇帝處理奏章。
    議院則設在內城。
    禦史台、大理寺、樞密院皆設在皇城。
    張超回到內閣,召集其餘八位宰相一起議事。
    皇帝沒有參加,其它人也沒列席,這是內閣閉門會議。
    次相房玄齡首先發言。
    “眼下新皇已經登基,天下各地安定,某以為,如今聚焦在京畿的幾十萬大軍應當遣散回府。”
    “次相說的有道理,今天某也正要說起此事。大唐軍製,最初是府兵製,高祖也有一支元從禁軍,不過這元從禁軍實際上也是相當於府兵,因為高祖在長安周邊為他們授分田地,他們也是輪值宿衛。”
    張超說起大唐的軍製,也是侃侃而談。
    “後來,貞觀朝,國力強盛了,也為了應付戰事需要。太上皇特意組建了一支常備禁軍,到現在先後有左右羽林、左右神策、左右神機以及隸屬於北衙的水師,加起來有十萬之眾。這是常備軍,也相當於募兵。”
    “另外,朝廷還有七十二萬府兵,八百個軍府分駐於各地。”
    長孫無忌坐在那裏,目光斜望張超。他很清楚張超的意圖,這上任第一反刀,就是衝著軍隊來的。
    新皇登基前,他就已經先在人事上做足了功夫,遍植黨羽。現在,又向軍隊下手了。
    “某和陛下,以及不少有識之士都探討過許久,認為過去朝廷的這種兵製,實際上已經不太符合大唐現今的發展腳步了。府兵製,難以保證士兵的訓練時間和征戰時間,這種兵製,也無法適應如今大唐對外的開拓戰爭。因此,我這裏有一個提案,是關於全麵改革大唐軍製,製訂募兵製為基礎的義務兵役製。諸相,你們先看一下。”
    身為首相,張超是內閣會議的召起人,同時,也還是內閣諸相分管工作的安排人。
    現在,張超還沒有給諸相安排分管範圍。
    不同於大明朝的內閣成員,有兼任六部尚書的慣例,現在張超沒開這個先例。但他打算是按照後世的一些作法,就是讓諸相,各自分管一塊。
    比如,內閣首相張超,自然是領導內閣全麵工作,另外人事、財務、軍事、監察、審計這幾項也是由他親自提綱主管的。
    這幾項,也算是最重要的職權。
    房玄齡是次相,張超計劃給他的職權,是內閣常務工作以及稅賦、民生一塊。由於張超這個首相日理萬機,因此他還協助張超分管監察和審計這塊。
    其它的輔相,自然是分管六部。七個輔相,朝廷隻有六部,因此剩下一個,負責與議會、翰林院、禦史台、大理寺這些不隸屬於內閣的部門打交道。
    這個內閣分工,由張超負責。
    現在他還沒分,那麽這內閣大權更是張超一手抓。
    張超一天不把這工分下去,那麽如長孫無忌這樣的輔相,甚至都不如六部尚書有實權。
    當然,張超也不可能一直不分工,但先拖一拖還是行的。
    “諸相應當也知道此前監國太子府所推行的這個募兵製,職業軍官加職業士官,然後加上義務兵,這讓朝廷隨時有兵可用,同時保證了軍隊脊梁和骨架的軍官士官的精英優秀,這樣的募兵製還不會因為臨時抽調士兵,而貽誤戰機,更不會耽誤生產等。”
    長孫無忌直接唱反調。
    “難道朝廷現在的十萬北衙禁軍做為常備兵還不夠嗎?”
    張超笑道,“十萬禁軍常備軍當然是不夠的,而且禁軍這個製度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士兵終身製,容易出兵油子。我們的新軍製,士兵是義務兵製,當三年就回家,當的好的可以升士官。就連士官和軍官,各級都有規定的服役年限,在服役年限內表現好有軍功可以晉升,如果不能晉升,就要退伍回家,防止出現兵痞兵油子,要讓軍隊一直保持一個向上的氣勢。”
    不管怎麽說,大唐要開拓,以後肯定會有不少長期在外作戰的軍隊,甚至長駐殖民地的部隊。府兵製這種臨時征調的農兵是不合適的,這種軍隊適合於守,不適合於攻。
    若是讓府兵常年在外,這府兵誰幹。
    大唐曆史上的府兵製為何崩潰,不就是長期在外戍邊得不到輪換,加上後來又均不到足夠的田,又無法兌換功賞,於是大家都不願意當府兵了。那些軍官、地主子弟更不去當府兵,府兵製也就爛了,到最後無兵可用,隻能行募兵製。
    但後來的這種募兵製,基本上是終身兵製。
    這些募兵的待遇越來越差,甚至到晚唐五代時,當兵的都是地方上抓的那些什麽各種罪犯等等,為了不讓士兵逃跑,甚至還要在臉上刺字。
    從唐初人人爭著當府兵,當了府兵有前途,到了晚唐時,當兵就變成了下等人,跟囚徒一樣,這樣的軍隊如何有用?哪怕晚唐不少軍隊能打,可卻毫無軍紀,毫無理想,造反跟家常便飯一樣隨便。
    那是一支沒有了榮譽感的軍隊。
    張超希望打造的是一支精英集團,軍隊裏是精英,在軍隊裏能有上升通道,但也有優勝劣汰。
    能留下的,都是精英,待遇也會很好,要讓他們保持良好的軍人榮譽感。
    哪怕是從軍隊裏出來的退伍義務兵、退伍士官和軍官,張超也希望這些經曆過軍隊大鎔爐改造過的人,能成為大唐地方上的精英,成為楷模。
    張超的兵製改革提案做的很詳細,是有備而來。
    計劃把原來大唐的五個大都督府不變,但過去的南北衙,改成陸海軍。然後南衙十二衛北府六軍,改成各個軍。
    重新調整軍隊部署分布,以營團為單位把這些兵駐紮在大唐各地。旅、師、軍平時隻保留一個指揮部,是和過去十二衛一樣不能直接統兵的。
    遇打仗時,皇帝選將,內閣、樞密院調兵,兵部給兵符,負責後勤補給。視戰爭規模,抽調兵力,組成戰鬥單位作戰。
    和過去的衛府製,兵將分離其實還沒變,統兵權、調兵權、發兵權也還是分離的。
    這樣做還是為了保證軍隊這把鋒利的劍,得是完全受控製的。
    這個兵製改變最大的區別,就是以後大唐有常備軍,士兵長期駐防、訓練,朝廷隨時能調拔使用。
    至於改革後的唐軍數量,張超計劃削減二十餘萬,保留六十萬的海陸數量。但戰鬥力相比過去,卻是提高數倍,因為這六十萬全是常備軍。
    大唐六千餘萬人口,擁有六十萬常備軍,一百比一的比例,其實也不算高,尤其以如今朝廷的財收,完全負擔的起。
    這六十萬常備軍中,軍官數量占比百分之五,士官數量占比百分之二十,義務兵占比百分之七十五。
    這意味著以後大唐長期保持三萬武官,和十二萬士官,義務兵則達到四十五萬。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數量最大的義務兵,也會是流動最大的。
    與之配套的是朝廷還會建立眾多的軍校、士官學校。培訓指揮、參謀軍官和技術軍官、士官。
    “我反對!”長孫無忌隻粗略看了一遍後,就扔到一邊大聲反對。
    “上黨郡王,請說出你的理由。”張超不急不燥的對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