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奉天承運皇帝

字數:613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 !
    漢京,則天門。
    京城百官、地方朝集使、四邊封臣諸侯,俱身著禮服。
    冠冕堂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秘書省秘書監柳元上前宣讀詔令,則天門前百官都驚訝的發現,今天的詔書開頭有些不太一樣了。
    在最早還是中書門下為中樞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詔令開頭都是門下二字。後來以內閣為首,則改稱閣下。還有一段時間則是用大華皇帝詔令這樣的抬頭,而今天,居然用了奉天承運皇帝這麽一個開頭。
    奉天承運皇帝。
    有人在想著這六個字的含義,覺得加上奉天承運四個字,立即感覺又上了一個檔次。
    而也有一些人心裏則在默默的腹誹著皇帝的厚臉皮,還給自己臉上貼金,居然加上這麽一個奉天承運的光環。
    眾議院院長許敬宗一直想著再進一步,他希望自己任滿眾議院長五年之後,能夠入閣。雖然說眾議長和內閣宰相以及翰林院學士都是平級,但大學士和宰相在大家的公認中,還是要更顯貴權重的。
    此生若能入內閣為相,那將來就還有機會成為次相甚至是首相。
    首相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他心裏琢磨著,皇帝既然給自己臉上貼金加了奉天承運兩個字,那麽也許自己可以往這方麵運作運作,比如弄點祥瑞,又或者提議為皇帝上個尊號什麽的。
    秘書監柳元高聲宣唱詔令。
    皇帝的詔令很長,一次冊封漠百八百諸侯,光是那份名單就很長了。
    隨著柳元的宣讀聲,百官又發現了一個情況。
    宣讀了半天,居然沒有聽到一個胡虜名字。
    張李王陳,崔盧鄭裴······
    全是漢姓漢名。
    “這些名字取的還挺有意境的。”
    “聽說是翰林院的學士們幫著取的。”
    既然為漢家封臣,那當然得用漢名。漠北的這些鐵勒封臣們,雖然一個個金發碧眼,高鼻梁深眼窩,偶爾夾雜著一些大餅臉小眼睛,但此時全都穿著大華的紫緋官袍,戴著梁冠,圍著玉帶,倒也似模似樣的。
    從今往後,他們就是漢家臣子。
    從今天開始,不論過去他們是索頭辮發,還是披頭散發,反正以後都得按漢家的衣冠禮儀束發著冠,身著右衽袍服。
    甚至身為大漢的封臣,他們需要學習漢話漢字,在封地內必須推行漢化教育,使用漢字做為官方文字,以漢話做為官話。
    “這種景象,真是從來未有過,盛世景象啊。”
    漠北鐵勒九部,五百多個大小封臣,全都跪伏在則天門前,接受大華皇帝的冊封詔令。
    這景象,確實讓大華的漢臣們一個個深為感慨。
    真正的四方來朝。
    大唐貞觀之時,那時大家覺得中原王朝已經達到了曆代所未能及的巔峰。但今日一見,其實遠不如也。
    大唐貞觀之時,能夠把新羅百濟倭國都征服為新疆土嗎,能夠吞並漠南,又讓漠北諸侯都跪伏在這裏,成為大華的新封臣嗎?貞觀之時,能夠將諸侯分封到南洋,分封到信度,分封到西域去嗎?
    沒有。
    但大華做到了。
    短短三年,卻已經超過了大唐的二十餘年天下。
    這份氣度,這份包容,這份開放,才成就了今天的這份偉大與榮耀。
    一個又一個被念到名字的漠北諸侯,激動的起身上則天門,從皇帝的手裏接過分封的詔書、印章,還有領主的徽章以及皇帝的賜劍。
    天子賜給他們旌旗,賜給他們劍與盾,象征著他們為帝國守衛疆土。
    “臣李不屈拜見皇帝陛下!”
    堅昆侯李不屈登台,跪伏皇帝麵前。
    張超手握天子劍,來到李不屈的麵前。
    長劍搭到李不屈的肩膀之上。
    “朕,漢家天子、大華帝國皇帝,在此正式冊封你為大華堅昆開國侯,蒼天為鑒,從此以後,牢記你的職責,守護你的榮耀,為大華屏藩!”
    李不屈跪在張超麵前,他激動的抱住皇帝的腿,親吻皇帝的靴子。
    “臣李不屈對天起誓,永遠忠於大華帝國,永遠忠於大華皇帝陛下,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永為大華屏藩,永固邊疆!”
    大華帝國的首相馬周在一邊頒給李不屈分封詔令,帝國翰林院大學士房玄齡頒給李不屈堅昆侯金印,帝國貴族院長魏征頒給李不屈旌旗徽章。
    最後,張超賜給李不屈三樣物品,領主鎧甲、盾牌、長劍。
    捧著這些禦賜之物,李不屈激動的麵色通紅。
    八百諸侯。
    從國公到國侯,再到伯子男爵。
    一個接一個的上前。
    儀式有些冗長,但大家都很認真的觀禮。
    連張超,今天都沒有覺得不耐煩。雖然給八百個封臣一次性授封,確實很耗費時間,但這一切來之不易,也非常珍貴。
    好在公侯伯的賜封儀式花的時間長點,張超還會跟他們說幾句話,但到了數量眾多的子男爵時,則要簡單的多,皇帝劍尖一點,然後頒給賞賜,爵士們就迅速退下。
    就在此時,漢京往東五千裏外的東海之上。
    扶桑。
    皇太子張璟正在難波品嚐自己勝利的美酒。
    難波距離京都很近,這裏是倭國的新都,也就是後世的大阪,因為是臨海港口,所以被蘇我氏主張遷都至此。
    但遷都不過一年,倭國就亡國了。
    難波已經被改名華津,原來的倭國王宮,已經成了張璟的太子行宮。
    議事殿,文武齊聚。
    既有東征的將軍們,也有皇帝選派來的扶桑道文官們。
    “諸位,倭國已經被我們攻滅,如今戰事平定,恢複倭國的秩序,恢複生產是重中之中。地方民政這一塊,孤相信陛下選派來的諸位大臣們。”
    倭國原有五畿七道,而現在大華將倭國設為扶桑道,原五畿七道,加上蝦夷人的地盤,被統改設為九個州。
    六十餘個令製國,則改為六十餘個縣。
    扶桑道九州六十餘縣,由扶桑道宣撫使為首的地方官們治理,宣撫使之下有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還有各州刺史、各縣縣令等。
    這一個個的衙門,正在陸續建成,人員也都是中原朝廷任命來的。
    扶桑道做為太子采邑,與朝廷其它直轄道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其它道的宣撫使是地方道最高長官,但在扶桑,宣撫使上麵還有扶桑國相,還有議長,再上麵還有太子殿下。
    扶桑道宣撫使衙門既受中央朝廷直接管轄,同時又還得接受太子府的節製,受到雙重管轄。
    新任的扶桑道宣撫使是太子的老熟人,皇帝張超的親傳弟子李感。
    也是李績的兄弟,不過如今他叫徐感。
    這位本來是武將,不過這次被皇帝選為扶桑道宣撫使,改任文職。
    徐感也是堂堂實封國公,擁有百裏封地,深得皇帝信任,這次選他來扶桑,自然也是為太子保駕護航的。
    “感謝太子殿下的信任,臣此次受陛下委任前來扶桑,一定竭盡全力,將扶桑治理好。”
    站起來先表個態,徐感態度很好。雖然以前他跟著張超一起的時候,張璟都還沒出生呢,張璟小的時候,沒少跟他屁股後麵跑。
    但如今張璟是太子殿下,他現在又是調到太子的采邑任宣撫使,所以這個君臣的定位得把握好,不能亂。
    “徐宣撫,你對扶桑治理有何計劃呢?”
    張璟笑問。
    “來之前,臣已經想過這個問題。思來想去,其實太子殿下過去在琉求和朝鮮的地方治理辦法就非常的成熟,臣以為,把那些辦法拿過來用就好了。”
    治理一個新征服的地方,其實也很簡單,尤其是現在這種情況,太子的軍隊那是打的倭人毫無反抗意誌。
    所以他們可以完全放開手,擼起袖子大幹一場。
    “臣來之前,陛下曾經召臣談過話。陛下說,倭國原是田地國有製,因此我們征服倭國之後,可以據此將倭國所有的田地礦產等都收歸國有,然後清查倭國人口,重編戶籍,給倭人百姓分田。”
    “將田分給倭人承包經營。”徐感重點指出這句。
    分田實為租田,而且按丁口限製,並不允許超過限額。按口租田,每口租給十畝。一家有幾口,那麽就租多少畝。這些田地,每五年重新按戶籍人口再重分一次。
    張璟也在皇帝給他的信裏知道了這事。
    這是擺明了要翻臉了。
    田地礦產等收歸國有,這就等於直接搶走倭國貴族豪強們手裏的田地了。而租田給倭人百姓,實行兩稅法,那倭人百姓以後隻納租卻不用繳稅,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田產,他們的田是佃租朝廷的。
    理論上來講,收回倭國的所有田產,其實是收到了太子張璟的手裏。張璟成為了扶桑最大的地主,張璟每年坐著收租,然後朝廷根據張璟手裏的田畝數量,按兩稅稅額,再要求他上繳三分之一的田賦就好了。
    張璟交的稅很低,收的租卻很高,一進一出,其實賺了很多。但這也算是皇帝給太子的一項收入了。
    太子很明白皇帝的這個政策真的推行的話,就是要在倭國打土豪分田地了,這是要完全清洗掉倭國上層的意思了。
    這將掀起一輪大清洗!
    “徐宣撫就收田分田一事拿出一個詳細的章程來,等計劃周全了,我們再正式推行。”考慮良久,張璟最後還是決定按皇帝的計劃來。
    眼下打土豪分田地,清洗倭人上層,雖然有點不地道,但征服外族,有時候這些事情是必須去做的。
    今天的清洗,能換來日後的長治久安,完全是值得的。
    “為了以防萬一,軍隊這邊要做好隨時出擊的準備!”張璟轉頭對軍方將領們道。
    既然要出手,就不能給對方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