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挑釁

字數:6314   加入書籤

A+A-




    晉\\江\\文\\學\\城\\付\\費\\小\\說

    《潛邸》by周乙

    您現在看到的是防dao章節,我是晉jiang文學簽約作者周乙,正版訂閱才能讓原創健康的發展哦,想跟更多的小夥伴一起討論本文,想給勤奮的作者菌多多鼓勵嗎,歡迎來晉jiang文學城支持我哦。正文字數永遠大於防盜章,每章隻會在第一次訂閱時扣晉.江幣,記住咯,隻扣一次哦,此後不管替換的字數有多麽多也不會再扣。稍後我會以正常內容替換。感謝大家的支持!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注解

    1、綠蟻:指浮在新釀的沒有過濾的米酒上的綠色泡沫。

    2、醅:沒有過濾的酒。

    譯文

    新釀的米酒,色綠香濃;

    小小紅泥爐,燒得殷紅。

    天快黑了,大雪要來啦……

    能否共飲一杯否?老兄!

    賞析

    詩意在描寫雪天邀友小飲禦寒,促膝夜話。詩中蘊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語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細細品味,勝於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古詩文網

    已訝衾枕冷,複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翻譯

    “已訝衾枕冷,複見窗戶明。”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間,抬眼望去,隻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正如陶淵明寫雪名句所謂“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複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麽大,不時聽到院落裏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詩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通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已。詩人的感覺確實細致非常。“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麵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

    賞析

    這首五絕作於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時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馬。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麽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這首詩新穎別致,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隻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裏,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麵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麵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裏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複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裏仍用側麵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已。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隻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致,立意不俗。試想,雪無聲無味,隻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裏,雪的形象自然難以捕捉。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這首小詩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古詩文網

    作者: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另版本: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胡天:指西域的氣候。

    轅門:古代軍營前以兩車之轅相向交接,成一半圓形門,後遂稱營門為轅門。

    譯文

    北風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象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賺太薄。

    將軍雙手凍得拉不開角弓,都護的鐵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裏長空凝聚著慘淡愁雲。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硬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台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隻留下一串馬蹄印跡。

    賞析

    這是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後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後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回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後四個不同畫麵的雪景,景致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古詩文網

    作者:杜甫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裏船:不遠萬裏開來的船隻。

    譯文

    兩隻黃鸝在空中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裏開來的船隻。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麵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隻,不覺勾起了鄉愁,細致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複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