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賑災後續
字數:4041 加入書籤
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洛陽城西路上行駛著一輛普通的油壁馬車,奔跑著的馬匹也隻是在馬市上最常見的中等馬匹,趕了一天路程的馬匹看起來有些疲憊,跑起來也有些有氣無力。
“公子,還有五裏路就到洛陽城了。”趕車的車夫回過頭對坐在馬車裏的人說道。
“加快速度,務必今天進城。”裏麵傳來一聲懶洋洋的聲音。
“公子為何如此心急啊?”馬車裏又發出一個女人嬌媚的聲音。
隻見這不大的馬車中坐著一男一女,不,確切的說是男子坐在馬車上,那女子的下巴正擱在男子的腿上,手有些不安分的在男子的腿上滑動,隨著她的動作,裹在她身上的衣裳微微滑落,露出一隻香肩。
“你不懂。”男子輕笑一聲,用手勾起女子的下巴說道,“茹兒,進城之後記住切勿露出馬腳。”
“殿、哦,不,公子您放心,奴婢可不敢給您添亂。”女子一雙水潤的眼睛看著男子,滿眼都是情。
“知道你是個聰明的,這次才帶了你過來。”男子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
這男子便是秦國七皇子,周煜煊。
看著馬車上並無奢華之物,隻有一套精致卻不昂貴的茶具,周煜煊與茹兒穿著也隻是中等人家的少爺與婢女的穿著,隻是,周煜煊腰間掛著的玉佩暴露了他的身份絕不是那麽簡單的普通富貴人家的少爺。
周煜煊透過兩側往外看去。
此時洛陽城外還有一望無際的帳篷,熙熙攘攘。
長廣王通過拍賣會籌措了數百萬石糧草後立刻投入市場,平穩糧價,並請皇上下旨,再有哄抬糧價者,一律從嚴治罪,並按照成年男子每日八兩米,成年女子每日五兩米,孩童每日三兩米的標準向災民發放糧食,若有返鄉者,按照每人十斤米的標準發放路費。
這些糧食雖然餓不死人,但也吃不飽,但是對於百姓來說,隻要能活下去,這都不是事兒,成年的男子每日進城找些活計,幹不成手藝活,去碼頭卸貨一天也能得到十幾文錢,足夠買一斤米,加上朝廷的補貼,足夠一家人吃了。
就算是女子,也能在城裏找到一些洗洗涮涮的活補貼家用。
更何況,長廣王下令重新修繕洛陽城的陰溝陽渠,也就是下水管道,洛陽城的下水管道是大陳建都洛陽時修建的,當時耗費頗多,用時整整兩年才修好,但就是這麽一套係統,竟然用了兩百多年,讓錦姝不停的感歎,對比後世兩年開裂的豆腐渣工程,這才是工匠精神啊。
兩百多年的下水係統,自然或多或少的有些問題,一些街道已經開始散發出臭味了,正好趁著現在,物價人工低廉,花不了多少銀錢,就徹底的修繕一番。
這個主意就是長廣王的首席幕僚杜先生想出來的,後來,錦姝突然想明白這件事情還有一個好處。
雖然糧價平穩了,可是許多百姓手中早就沒有了銀錢,修繕管道每日給十三文錢,不多不少,差不多就是一斤米了,拿到錢的百姓被天災搞怕了,第一件事情自然就是去糧鋪購買糧食,無形中減少了氏族手中的存糧。
經過長廣王先是拍賣,後又有修繕管道兩計,恐怕那些氏族手中的存糧也不剩下多少了。
看著外麵穿的破爛但還算幹淨的孩童在一起嬉戲玩耍,大些的孩子手裏還挎著籃子,裏麵是一些野菜,還有每個帳篷前升起的炊煙,人們雖然依然貧窮,但是臉上卻已經有了活氣,還有一些對未來的期待。
“長廣王,不簡單呐。”周煜煊想著若自己是長廣王,恐怕也做不到他這麽好,就是那個拍賣的法子,自己就是想不出來的。
進城時被門衛盤查一番,假裝自己是來洛陽拜訪友人的富家少爺,沒有花費多少工夫就進了城。
城外的百姓依然熱鬧而安詳。
隨著太陽西斜,許多在城裏幹活的男人女人相伴出城,回到城外簡陋的家。
張鐵山與妻子並排前行,排著隊等著出城,妻子時不時看一眼懷裏抱著的糧袋,糧袋本應該是白色的,可現在卻變成了黃灰色,但這完全不能阻止她對糧袋的喜愛,糧袋裏的米並不多,隻有一斤半,這是她和丈夫今天的工錢換來的,夫妻二人加起來每天一共二十文,一文不剩的全都換成了糧食,再加上朝廷的補貼,現在他們已經攢下五斤多的糧食了。
隨即,女人的目光又暗淡下來,“他爹,要是那時候咱也有這些米,不,不用這麽多,隻要有一把米,我們的孩子就不會被餓死了,我恨不得死的是我啊,他爹。”
張鐵山聽到妻子的話後,臉上的笑容也消失了,在逃難路上餓死的孩子,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痛。
他強打精神,抓住妻子的手,說著和來到洛陽時一樣的話。“莫說傻話,咱都到了都城咧,指定能活,能活。到時候咱再生幾個崽,能活,能活。”
一路上帶著情緒低落的妻子來到屬於他們的帳篷前。
隻見老母親正蹲在帳篷前用土塊和石頭壘起來的灶做飯,火上吊著一個破陶罐,裏麵發出一陣陣米香,還有粥煮開時咕嚕咕嚕的聲音。
“鐵山,秀娘你們回來了,飯我都做好了,趕緊趁熱吃吧。”老太太顯然不像逃難時那樣的一臉菜色。
“娘,我不說了等我回來做飯嗎。”聽見老太太的話,秀娘才反應過來,略帶責備的說道,“您身子還沒養好,萬一再摔著了可怎麽好?”
“我知道你是個孝順兒媳,可我的身子我知道,這點小事還是能做的。”老太太拍了拍兒媳婦的手說道。
張鐵山將糧袋裏的米倒進他自己做的小櫃子裏的壇子裏,這個用來裝米的壇子,是這個家裏唯一花錢買來的東西,壇子上還有一個蓋子,蓋上後嚴絲合縫,將蓋子蓋上,張鐵山滿意地點點頭,走出帳篷去吃飯。
“鐵山啊,今天你三原叔說他家準備過兩日就回家了,問咱們要不要一起回去。”老太太端著豁了口的碗問道。
秀娘立刻一臉期待的看著張鐵山,現在有了回家的口糧,朝廷又保證等到秋收還會給他們糧,自然回家最好。
張鐵山看了看滿臉期待的母親與妻子,狠下心說道,“娘,秀娘,我不想回去。”
看著不解的妻子和母親,張鐵山解釋道:“我們這回能活下來,全托了長廣王的福,我都聽工頭說了,要不是長廣王,朝廷根本就沒有糧救咱們,而且你們還記得上回的那個小貴人嗎,她就是長廣王的女兒,我、我想留下來報答他。”
“你爹從小就教你知恩圖報,你能這樣想,娘很開心。”
“可是,他爹,再過不久天就冷了,到時候帳篷是住不得了,咱們到時候住到哪裏去?”秀娘問的問題很關鍵。
“我打聽過了,在南街搭一個窩棚隻要兩三百文錢。”張鐵山明顯心裏早有成算,“我今日同工頭說了,我以前是打鐵匠,工頭說明日叫我打一把斧頭,若做得好,就調我去鐵匠組做活,那時候一日便有二十五文錢。”
“真的?!”秀娘驚喜道,“他爹你肯定行的,在咱們鎮上,你是最好的鐵匠。”
“既然這樣,那我明日就給三原叔說,請他照看家裏的田地與房屋。”
老太太看見兒子心裏有計劃,滿意地點點頭。(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