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拜別莊子

字數:1792   加入書籤

A+A-




    由於這次族兵啟程頗為倉促,蒙仲不敢耽擱,次日便騎著毛驢返回了莊子居,將宋王偃下令再次征兵的消息稟告了莊子。

    聽了這個消息後,莊子沉默了許久,旋即用筆在一塊竹牌上寫道你留在居內即可。

    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中,隱隱透露出莊子的自信——他自信就算是宋王偃得知此事,也會看在他的麵子上,對他弟子蒙仲沒有服役從軍一事視為不見。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眼前這位弟子竟然說要服役從軍。

    「為何?!」

    在聽到蒙仲的話中,素來神色淡然的莊子,一下子就凝起了眉頭,雙目嚴厲地直視著眼前的弟子。

    在這份審視下,蒙仲恭謹地解釋道“夫子,若學生逃避了這次服役,那麽將有一名比我還要小兩歲的族弟代我踏上戰場……”

    他指的便是蒙孚,即蒙摯的兒子。

    然而,這個解釋並不能使莊子感到滿意,在他竹牌上寫道儒家的仁,使你動搖了麽?

    不得不說,道家的思想有時候實在太過理想化,縱使是作為道家聖賢的莊子,他其實也沒有達到他所期望的那種境界——隻不過是處於追尋那種至高境界的中途而已。

    比如說,莊子很厭惡儒家那種“授業解惑”的教導方式,他認為「道無問、問無應」,每個人的道都應該由個人自己去探索,且道道不相同,師父的道,未必就是弟子的道,可為了不使道家的思想斷了傳承,莊子最終還是用他抵製的“授業解惑”的方式來教導弟子。

    這也是無奈。

    再說「蒙孚代蒙仲服役從軍」這件事,其實這對莊子並無幾分觸動,“仁”是儒家的主張,道家的主張是“道德”,即遵尋本性,舍棄狡智、貪欲、仇恨等等後天的附加,順應自然,提高自我。

    而在莊子看來,蒙孚代蒙仲服役從軍,是為了報答蒙仲的兄長蒙伯曾經救了其父蒙摯,這是一種事與事之間的關聯,其本身並沒有什麽善惡之說,蒙仲隻需去接受、去順應即可。

    可現如今,蒙仲與其母葛氏卻因為不忍「蒙孚年僅十二歲就要代他從軍」,故而準備自己踏足戰場,這反而是被“仁義”所束縛的體現,是不自由的體現。

    更關鍵的是,莊子抵製戰爭,在他眼裏,挑起戰爭的宋王是失道者,宋國的士卒是失道者,滕國的士卒是失道者,滕弘、滕虎亦是失道者,參與這場戰爭的雙方,無分對錯,都是失道者。

    而蒙仲作為他莊周這個“得道者”的弟子,竟準備踏足俗世參與失道者的戰爭,這如何不讓他感到失望?

    在沉默了片刻後,莊子決定將事情挑明,於是他在竹牌上寫道或許,儒家的仁說,隻是你的假托之詞,你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報兄長之仇。

    蒙仲張了張嘴,在遲疑了幾息後,最終低下頭說道“不敢隱瞞夫子,‘不忍蒙孚代我從軍’,這是我娘的善心,而學生隻是……確實為了找機會為兄長報仇。”

    莊子用讚賞的目光看著蒙仲,畢竟蒙仲雖然在某些事情上不符他的心意,但至少在“誠心”上並無虧損,向來是誠實守信,這個品德非常珍貴。

    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