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孟子(三)
字數:1786 加入書籤
當意識到自己在齊國注定無法推行“王道”、“仁政”的主張後,孟子毅然放棄齊宣王賜予的高官厚祿,帶著諸弟子返回鄒國,僅這一點,就值得蒙仲對這位儒家聖賢心存敬意。
此後,孟子又講述他前往其他國家的經曆。
這個“其他國家”,其實也包括宋國。
孟子最初造訪宋國,是在宋王偃驅逐了其兄剔成君而自立為君之後,孟子意識到宋國將因此出現改變,便前往宋國,希望能施行自己的抱負。
因為當時的宋國,在孟子看來是非常稚嫩的,不像齊國那般已經有了完善的治國理念,說不定他能說服宋王偃——當時應該稱作宋君偃——施行他所主張的仁政。
但很可惜,宋君戴偃是一位崇尚武力的君主,以至於孟子這次造訪宋國,最終仍以失敗告終。
而正是在那段時期,孟子結識了惠盎。
當時惠盎還很年輕,還並沒有出仕宋國,他唯一被重視的,僅僅隻是「惠施的族侄」這一頭銜。
當孟子在宋國開壇授課時,惠盎也跑去聽,且特地向孟子請教“仁政”主張——這是孟子當時在宋國唯一的收獲。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間裏,孟子亦結識了滕元公滕弘——當時的滕弘還是世子。
過了約一年左右,孟子返回了鄒國,終於決定前往魏國。
當時的魏國,其實已經衰敗了,但不可否認,魏國一直是當世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在惠盎的族叔惠施作為國相的那幾十年,天底下的學者皆紛紛湧向魏國,直到齊國建造稷下學宮,且惠施又被張儀取代,失去了魏國的相位,當世的“文化中心”,這才逐漸向齊國轉移。
在孟子造訪魏國前,滕國的君主滕定公逝世,滕元公滕弘繼位,他向孟子請教了治國之策,孟子便傾授了“井田製”、“王道”、“仁政”等主張。
雖然滕元公欣然接受,並兢兢業業按照孟子的主張治理國家,但孟子也明白,滕國太小了,無法真正實現他的主張,於是,他在滕國呆了兩年後,依舊踏上了前往魏國的旅途。
待等孟子來到魏國時,此時的魏國已被秦國壓得喘不過氣來,魏國當時的君主「魏惠王(即梁惠王)魏罃(yg)」,便向孟子請教擊敗秦國的辦法。
但很可惜的是,這位魏王要的是如何盡快擊敗秦國,他需要的是孫武、吳起、孫臏這樣的兵家聖賢,而不是孟子這樣主張仁政的儒家大賢,因此,孟子沒能得到魏惠王的重視。
第二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魏嗣」繼位,孟子再次拜見魏襄王,可他發現,魏襄王遠沒有其父魏惠王睿智,既急功好利,又不肯聽取他的建議。
正好這個時候,齊國的齊威王過世、齊宣王繼位,於是孟子便離開了魏國,再次前往齊國,去求見齊宣王。
待等到二次遊說齊國失敗後,孟子返回鄒國。
此時,宋國的君主戴偃已自立為王,且這個時候,惠盎已在宋國出仕,用孟子那一番“仁者無敵”的言論,說服了宋王偃。
得知此事後,孟子感到非常高興,便再次造訪宋國,並在宋國呆了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