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初至趙國

字數:1760   加入書籤

A+A-




    s今天碼字晚了,因為作者把一隻手剁掉了……

    ————以下正文————

    從宋國前往趙國,就勢必要經過魏國或者衛國,從景亳出發也是一樣。

    魏國與宋國目前仍是敵對狀態,是故,宋國使者李史便帶著蒙仲等人走穿越衛國的這條路,即「景亳曹縣定陶菏澤濮陽陽晉」這條路線。

    事實上,衛國與宋國的關係也不怎麽樣,因為在宋王偃與趙王雍的“私盟”中,衛國是趙王雍默許可以由宋國攻取的國家,隻不過是因為齊國的威脅太大,宋王偃暫時擱置著「攻伐衛國」的這樁事而已——既然宋衛戰爭還未打響,因此衛國與宋國的關係倒也沒有差到極點。

    大約是在五月份,蒙仲等人護送著士大夫李史來到了衛國的「陽晉(邑)」,陽晉屬衛國的邑城,但又與趙、魏兩國接壤——往西是魏國,往東北方向則就是趙國的領地。

    從陽晉往東北方向,不遠處即是趙國的邊境要塞「剛平城」,這是昔日趙國君主「趙敬侯趙章」為了攻略衛國時而修建的,此後不久,魏齊兩國便因為「趙國伐衛」一事而對趙國宣戰,且剛平城亦被齊魏聯軍攻陷。

    但在兩年後,趁著齊國攻伐燕國之際,趙敬侯又聯合魏韓兩國討伐齊國,一年後又敗兵攻伐魏國與衛國,再過一年,再打齊國,一步步穩固了當時趙國的新都「邯鄲」的地位。

    世人都說,趙敬侯不修德行,盡情享樂,起居飲食沒有節製,處罰殺戮也沒有標準,可偏偏在趙敬侯在位的十幾年裏,趙隊勝多敗少,外無鄰國侵略之患,內無群臣作亂之憂,這都是因為趙敬侯知人善用。

    五月初九,李史抵達剛平,手持宋國的符節,帶著蒙仲等人順利通過了剛平城,旋即繼續往北,在剛平城北的渡口渡過了大河(黃河),抵達了河北之地。

    此後折轉方向朝西北而行,又用了近二十日的光景跨越洹水、漳水,最終抵達了趙國的都邑,邯鄲。

    關於邯鄲的命名,曆來有諸多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最有氣勢——即日出日落之地。

    不難猜測,當年趙敬侯將趙國的都城遷到邯鄲時,他心中是有稱霸中原的雄心壯誌的,隻可惜這份雄心壯誌最終被中山國所阻——中山國這個嵌入趙國版圖的國家,很大程度上成為了阻礙曆代趙國君主實現霸業的攔路石,也難怪曆代趙國君主都將中山視為必須除掉的對象,哪怕是當今的趙國君主趙雍。

    五月三十日,在一隊趙卒的護送下,李史領著蒙仲等人進入了邯鄲邑。

    不得不說,此前蒙仲亦見識過「陶邑」、「商丘」、「彭城」等他宋國的大城邑,但這些城邑都無法與邯鄲相提並論,邯鄲邑的規模,仿佛有兩個商丘那麽大,縱使是陶邑、彭城,亦有所不及。

    “難道這裏居住著上萬戶人麽?”

    在得知了邯鄲的規模後,蒙虎吃驚地叫道。

    而事實上,邯鄲的居民遠遠不止上萬戶,而是有著幾萬戶的規模,因為它是當今世上與齊國都城「臨淄」並稱的兩個全中原最大的都邑。

    記得曾經齊國的名相「晏子(晏嬰)」出使楚國時,因被楚王笑稱“齊國無人”而笑著說了幾句用來形容臨淄的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