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九月(二)【二合一】

字數:1750   加入書籤

A+A-




    時間回溯到九月初八,即李疵與牛翦分別率領軍隊抵達這片戰場的次日,就在公子章於曲梁邑召集諸將商議接下來的策略時,在王師這邊,安平君趙成、奉陽君李兌亦在同日召開了軍議,商議對付叛軍的策略。

    相比較先前,王師方參與今日會議的重要人物,除了安平君趙成、奉陽君李兌、陽文君趙豹等人外,還多了好幾位,比如趙袑、李疵、趙造、趙俊以及趙固。

    趙袑不必細說,此人乃是「趙滅中山國」時統率右軍的上將,在中山國覆亡後,他因功被調往雁門擔任郡守,主持雁門郡的大小事務。

    李疵,此人乃是奉陽君李兌的族弟,同時也是「趙滅中山國」時的參與者之一,當初趙主父正是命李疵監視中山國的一舉一動。

    待中山國被趙國覆滅後,李疵被趙國任命為前中山國國都靈壽城的城守,主要負責收攏中山境內的狄人,並推行趙國的政策。

    而趙造、趙俊二人,前者乃趙國的內史,後者乃是駐守陪都武安的城守,皆是趙國舉足輕重的人物。

    然而相比較這些位,最具重量級的人物,還得說趙固。

    趙固乃是趙肅侯時期的趙國名將,是趙國吞並代郡的直接參與者之一,且在趙國吞並代地、設立代郡後,趙固被任命為代相,負責治理代郡一境。

    而後,在趙主父帶著公子章、趙袑、許鈞、牛翦、趙希等人率領二十萬軍隊五次進攻中山國的期間,趙固坐鎮東安陽,在後方為這支大軍助力,直到後來年紀大了,趙固才卸職回到晉陽,安度晚年——在此之後,趙主父才冊封公子章為安陽君,又拜田不禋為代相。

    然而這次趙王何與公子章的內亂,將這位年邁的趙國老將亦驚動了,尤其是當得知王師方麵戰況不利時,趙固不顧年邁的身體,急急忙忙趕到了邯鄲,想親自了解一下事態。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就連趙王何亦帶著他所信賴的信期,參與了這次的軍議。

    在會議開始後,安平君趙成與奉陽君李兌先簡單講述了「曲梁之役」的經過,剖析王師為何會頻繁失利。

    在此期間,叛軍方有兩個名字被反複提及,即蒙仲與龐煖。

    “……當時龐煖駐軍信都,而蒙仲駐軍於曲梁邑東邊的群丘,此二人熟讀兵法,頻繁襲擊、騷擾王師……”

    在安平君趙成與奉陽君李兌二人的講述中,龐煖的用兵其實還算中規中矩,大多都是依靠陣勢取勝,相比較之下,蒙仲的用兵就趨向於一個“詭”字,用一番佯襲、詐襲、實襲,騷擾地王師煩不勝煩,不誇張地說,陽文君趙豹麾下當時的五千兵力,再加上奉陽君李兌命廉頗聯合趙賁設法擊退蒙仲時所率領的五千兵力,這攏共一萬人的兵力,就是被蒙仲單獨擊敗的。

    那時趙賁、廉頗有一萬可動用的兵力,而蒙仲就隻有約六千叛軍,可是打到最後呢,趙賁、廉頗二人隻剩下約五千兵力跟著從曲梁邑撤離,而蒙仲那邊呢,兵力傷亡僅不到千人,甚至於還俘虜了近四千的王師士卒。

    兩相比較,趙賁、廉頗二人可謂是慘敗。

    當說到這裏時,帳內諸人的麵色各異,趙賁、廉頗二人自然是羞愧,而趙成、李兌則深恨於蒙仲這個攪局的——畢竟沒有蒙仲的疲敵之計,王師如何會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