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殺神白起”單章解釋一波

字數:1778   加入書籤

A+A-




    鑒於有些書友無法理解白起在上一章的“降智行為”,我索性就發個單章解釋一下,畢竟是“戰神”嘛,不能讓他無緣無故地被誤解。

    鑒於有些書友指白起居然不曉得「哀兵必勝」說法,我先解釋一下。

    首先,「哀兵必勝」不是兵法,並且是被誇大的,它的原句是「哀者勝」,出自《老子(道德經)》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勝算較大)。

    並沒有說「必勝」,所以說「哀兵必勝」這個詞被誇大了。

    再解釋「哀兵」這個詞,何謂“哀兵”,老子的意思是指“悲痛的一方”。

    舉個例子,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近乎殺了趙國一代人,導致趙國家家哭靈,然後在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即將覆亡趙國的時候,舉國趙人奮起反抗,擊敗了強大的秦軍,直接導致秦國一統六國的進程被延後,這些趙人,就可以理解為“哀兵”,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對秦國的憎恨。

    其實說白了,哀兵的首要條件就是“眾誌成城”、“同仇敵愾”、“萬眾一心”,也就是所謂的軍心。

    可話又說回來,如果一支軍隊真能做到“眾誌成城”、“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哀不哀其實也不要緊了。

    ——可以視為,“哀”,即“體會共同的痛處”,這相當於促成“眾誌成城”、“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的一個方式,跟“背水一戰”是相同的道理所有人都不想死,想要活命,而想要活命就必須擊敗敵軍,那麽自然而然就團結起來了。

    光一個“哀”的情緒,其實是不頂用的——你能“哀死”活生生的敵兵麽?

    再來解釋上章的魏軍,魏軍算不算哀兵?

    其實嚴格來說,魏軍談不上是哀兵,所謂的哀兵,是指軍中士卒都受到了相同的痛處、羞辱——就好比魏軍堵著營門罵秦卒,其實秦軍才是哀兵的一方。

    而公孫喜的死,是否會讓魏軍轉變為“哀兵”呢?

    其實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公孫喜做到像吳起那般,讓每一名士卒都甘願為其而死。

    再說文中魏卒的反應,人的第一情緒是恐懼,當公孫喜被殺的時候,普通魏卒的第一反應是犀武被殺了,我怎麽辦?這場仗還怎麽打?要麽我自己趕緊逃命。

    這才是人的正常反應。

    而不是齊刷刷地考慮為公孫喜報仇——士卒的恐懼才剛剛開始,根本來不及為公孫喜的死而感到憤怒。

    隻有那些公孫喜的心腹死忠才會想著為其報仇,而一般的魏卒,當意識到秦軍即將展開全麵進攻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犀武死了,這場仗贏不了了”、“咱們趕緊各自逃命。”

    聯合起來為主帥報仇?不存在的,借用書評一位書友的比喻,這打仗與下象棋有異曲同工之處你的將帥被人將死了,車馬炮俱在也不頂一點用,照樣還是兵敗如山倒的局麵——主要是因為軍隊製度的不完善,還沒有「團長死了營長頂替」這種形式,主將、尤其是像公孫喜這種名將,他一死,在當時基本上就是樹倒猢猻散的局麵